英国抗疫9宗罪,疫情惨烈背后的可怕病根
局长讲两句
生活在英国的英伦靠谱局局长,面对这里让人无语的抗疫怪相,剖析其9大病根:
背弃专家,惨遭曝光,患得患失,决策荒唐;
联合王国,三国四方,各取各调,自弹自唱;
各怀鬼胎,尔虞我诈,党见之争,甚嚣尘上;
人浮于事,各自为政,错漏百出,政令不畅;
抗疫名目,层出不穷,流于形式,民众迷茫;
医疗科技,平时逞强,检测能力,首相夸张;
良药疫苗,难救近火,病例追踪,白费银两;
自我隔离,形同虚设,公众人物,双标榜样;
假借自由,愚民反智,游行不断,聚会照常。
有道是:
重疫当头,如上战场,仅靠封城,一枕黄粱。
备注:
“国际范Plus”已变身“英伦靠谱局”:立足英伦,胸怀天下。
“范三郎”代言人、BBC前中国事务主编陈时荣兼任英伦靠谱局局长。
在这里,没有耸人听闻,没有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在这里,靠谱是一种信仰,是看懂英国、看透变局的正确姿势。
英国新冠疫情令人愕然,政府抗疫举措难辞其咎,部分自私的民众也是祸根。
付出巨大代价后,在英国新冠疫情累计死亡人数突破5.3万、保持欧洲第一之际,已有20多万人签名请愿,要求对英国政府的新冠应对进行公开调查。
英格兰前首席医疗官萨利·戴维斯夫人最近透露的消息更让人震惊——英格兰公共卫生署(PHE)的官员们曾向她保证,新冠病毒不会在英国大规模传播。
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曾经承诺,要对英国抗疫工作进行独立的公开调查。萨莉夫人将是一名关键证人,媒体预料她会在调查中站出来,指控PHE误导了政府。
但政府仅仅是被误导吗?
承诺的调查还没见影子,又被第二波疫情搞得手忙脚乱。
现在,随着各种呼声及压力,英国政府计划圣诞节期间临时放松聚会限制,代价可能是延长英格兰全境封锁一个月左右,而SAGE专家则警告,这可能会带来“重大风险”。
局长也想问一句:现在已经到了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了吗?
英国因新冠导致的死亡人数,相当于每10天就发生一次“泰坦尼克”号海难,经济也陷入100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前不久,英国迎来了一个不光彩的里程碑:11月11日,新冠疫情累计死亡人数超过5万。
而就在那之前不到一个星期,11月5日,英格兰二次全境封锁首日,伦敦等地爆发大规模反封锁游行示威。
有健身房老板把橙色的坦克开到了议会所在的威斯敏斯特宫前,要求允许健身房继续开放。橄榄球明星詹姆斯·哈斯凯尔坐在坦克顶上助阵。
曼切斯特大学学生发现校园新装了围栏后,数百人无视禁令,聚集在一起抗议,手脚并用、连推带踢,推倒了围栏。
二次封锁前夕,成千上万的英国民众逃离伦敦等大城市。机场人满为患,伦敦更是出现了1200英里长的道路拥堵,被英媒称为有史以来最严重交通拥堵。
后来,剑桥大学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的法律系主任乔纳森·摩根博士提议发起集体诉讼,要求政府赔偿在上半年“错误封锁”的损失,赔每人800镑,全国共48亿镑。
凡此种种,也不算太意外。大半年了,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英国抗疫何以至此?局长这就详解9宗罪。
01
背弃专家,惨遭曝光,
患得患失,决策荒唐
英国崇尚科学,讲究循证决策,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科学认识需要时间,有一定的过程。等着科学给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标准答案后才去采取行动,这对政客来说最稳妥,却错过了防疫的最佳时机。
如果只选符合自己立场、观点的研究结论,无视与自己立场不一致的事实,那就是自欺欺人,甚至可以说是伪科学了。
在抗疫之初,决定群体免疫是否可行的新冠病死率、染病后免疫力能维持多久等关键因素都还没有来得及研究,何来的循证?何来的科学?被各界质疑后,又匆匆改口。
这次打脸后,英国政府吸取教训了吗?“然并卵”。戴口罩、解封等问题上依然选择放飞自我,他国的研究和经验我不信,本国的研究挑我喜欢的来信。
比如,长期坚持倡导勤洗手,而不是戴口罩。“洗手20秒,相当于唱两遍生日歌”被奉为圭臬,首相也身体力行。然后,他也感染新冠入院了,到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局长发现,早在4月份,包括英国公共卫生学院前院长约翰·阿什顿在内的100多名英国医生就发起了一项戴口罩宣传活动。
英国维康桑格研究所4月24日就在著名期刊《自然·医学》上发文证实,鼻子里的两种细胞是新冠病毒的初次感染场所。这说明了戴口罩的重要性。
但政府的回应还是那句话: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显示戴口罩对阻止病毒的传播有明显的效果。
一直到6月15日,英国才要求在公共场所戴口罩。
这样的事还一再上演。每次面对议员、媒体的质询,政府官员就说,我们是依据科学做决策。
不愿再做政府“遮羞布”的紧急情况科学咨询小组(SAGE)干脆将每次的会议记录定期公开。
人们从这些记录中发现,在封城和解封等许多问题上,政府没有完全按照SAGE小组的建议,依然片面地把抗疫与经济对立起来。
比如,无视科学家的警告,在追踪系统还没完善的情况下就匆匆解封,还推出了“外出就餐半价”的刺激措施——后来,这被证明是助长了第二波疫情。
比如,吝惜经费,不愿对大学给予补助,迫使大学为生存依然让学生回校,酿成秋季开学后的“爆雷”。
最近的一次,是SAGE小组的科学家9月21日就建议全国封城。但政府又患得患失,担心影响经济,不见棺材不流泪,直到疫情持续恶化才决定封城,又迟了两周。
02
联合王国,三国四方,
各取各调,自弹自唱
根据法律,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有健康卫生事务的自治权。抗疫伊始,各地还能协同。中央政府屡屡错失良机后,各地纷纷各行其是。
封锁期间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同地方有不同规定。什么时候解封,四地也不一样。解封后你搞一个三级抗疫,我来一个四级预警。回国隔离要求不一样,复学复工规定也不一样。连最基本的感染者追踪系统都是各搞各的,白白浪费钱,还带来种种不便。
英格兰11月5日开始二次封锁,而威尔士17天的二次封锁却在11月9日结束了。
一个国家,种种不同步,难怪病毒有机可乘,此起彼伏了。
生的规定不一样,死了也不一样。在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患者如果已康复超过28天,之后去世的话,就不纳入新冠的死亡人数。而在英格兰,凡是得过新冠,无论什么时候死亡,都曾计入新冠死亡。7月中旬,发现亏大了的英格兰才匆匆采用苏格兰等地的标准,降低了死亡人数。
03
各怀鬼胎,尔虞我诈,
党见之争,甚嚣尘上
一地之内的党派之争更加司空见惯。10月份疫情严峻之际,封锁升级的关键决策当口,围绕局部封锁下对雇员的补助标准,保守党的中央政府和工党的大曼切斯特市长就公开 “撕”了10天。中央政府坚持只给原有工资的60%,安迪·伯纳姆为民请命,要求如上半年一样的80%。
诡异的是,纷纷攘攘了十天,中央政府强制大曼城封锁后没几天,又宣布英格兰全境封锁,对受影响雇员的补助标准又恢复到了80%。
难怪同为工党的利物浦市长酸溜溜地说:
这说明了北部地区的人命不如其他地方的人命值钱。
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也纷纷要求中央政府将他们的补助标准也提高到和英格兰一样的标准。苏格兰的财长就回应说,她先后四次要求和财政部沟通,都被无视了。
教师工会、学生联盟、旅游业商会等组织更为自身团体的利益不时发声,甚至威胁起诉政府,也令政府抗疫时时受制。
04
人浮于事,各自为政,
错漏百出,政令不畅
据局长所知,英国的政府人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根据选举轮换,由党派任命;事务官不受选举影响。这种体制保证了事务官的专业性,但事务官无论干好干坏,只要按部就班,就无需担责,也令效率低下,甚至各自为政。
疫情统计是抗疫政策的基础,容不得差错。偏偏英格兰疫情统计就屡次抛锚。
4月中,媒体就爆出在养老院和家中的死亡病例没有被纳入统计的报道。政府在4月29日才修正,上调3811例。
10月又发现,因为采用了低版本的EXCEL, 9月25日至10月2日期间,有15841例病例遗漏,导致了多达4.8万密切接触者没有被及时通知隔离,后果可想而知。
11月,英格兰再次全境封锁后,眼尖者发现,英国第二波疫情没有政府之前预测的那么严重,政府甚至悄悄地改掉了之前的预测数据,令人怀疑政府之前是故意吓人。
政府承认预测数据有点错误,但又说基于模型的整体分析没问题。有官员透露,首相自己也觉得被错误数据误导了,才匆忙实施了第二次封城。
还有,上半年防护设备紧张的时期,媒体发现一些公司竟然将从中国进口到英国的数百万件防护物资转售到德国等国,原因是英国政府一再轻视他们提供帮助的意愿。
一家工厂的负责人克里斯多夫·尼珀说,整个采购过程让他感到沮丧和愤怒,政府有无数的繁文缛节需要应付。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从中国购买的个人防护装备盒子上印着:
英国人继续战斗!你不是唯一在战斗的人,我们将与你同在!
得到这些紧缺物资的别国友人会笑成什么样?
更令人气愤的是最近曝光的裙带关系:政府匆忙采购,花钱大手大脚,而众多关系户未经公开竞标,通过VIP通道,屡屡拿下订单,赚取丰厚利润。
05
抗疫名目,层出不穷,
流于形式,民众迷茫
局长还记得,去年大选,约翰逊开着推土车破墙而出,推出“完成脱欧”这一简单明了的口号,让人印象深刻,帮助他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尝到了甜头的约翰逊,患上了路径依赖,将这种表演政治玩到淋漓尽致。
抗疫口号花样百出,从“待在家里,保护NHS,拯救生命”到后来的“保持警惕,控制病毒,拯救生命”,再到“洗手,戴面罩,保持距离”等等。
政策的具体内容,变动更加频繁。解封有5个等级,局部封锁英格兰有3个等级,苏格兰却有5个等级,令人眼花缭乱。
7月,一项7万多人的调查发现,只有不到一半英格兰人了解当时的封锁规则。调查的主要作者戴西·范考特博士指出,这是因为“政府传递的信息不明确,以及人们对新冠疫情的兴趣和参与度降低。”
不但老百姓搞不清楚这些规则,政策制定者自身都被绕糊涂了。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在7月31日的BBC采访中就出了错。9月29日,首相约翰逊又中招,搞错户外“6人限聚令”,只好在推特上公开道歉。
06
医疗科技,平时逞强,
检测能力,首相夸张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经济学人智库2019年底发布的“全球卫生安全指数”,在应对流行病方面准备得最充分的国家中,英国高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谁也没想到,这看来不错的家底在新冠面前竟然如此不济。(当然,美国这个难兄难弟也不遑多让。)
2月初,卫生大臣汉考克还自豪地告诉议员:“英国是最早开发新冠病毒检测的国家之一。全世界都在利用牛津大学设计的设备进行测试。”
好景不长,3月12日,他就宣布,不再对轻症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测,原因是检测能力不足。
4月2日,在新冠病愈复出当天,汉考克把检测目标定在了4月底每天10万。随后,他和首相更是信口开河,张嘴就来,陆续提出了每天20万、30、50万的目标,然而没有一次按时兑现过。
后来,政府计划花1000亿英镑来达到明年初日检1000万次的目标,还将其命名为“登月计划”(Moonshot)。
媒体嘲讽说,英国从没成功登月,这意味着这项计划是“不可能的任务”。
有时事分析员发现,一旦陷入疫情困境,唐宁街就推出一个新的宏大目标,屡次说这是“改变局面的重大举措”,实质是用夸下的一个个海口去淹没不良信息,只是在玩弄公关手段。
连一直为政府提供参谋的牛津大学专家约翰·贝尔爵士在评价利物浦的全民检测时也说:“我不愿意使用‘改变局面的重大举措’这个词,因为它实在是被用滥了。”
就算花了重金,实现了“登月计划”,就管用吗?
4月底,NHS 的一份报告就提醒,仅仅测试本身是没有用的。“政府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导到这个10万的数字上,失去了对测试和抗疫长期战略的关注,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政府去做。”
07
良药疫苗,难救近火,
病例追踪,白费银两
4月底的SAGE小组会议上,行为科学家已经预测,仅50%人会上报症状、自觉居家隔离。但政府依然在感染者追踪系统未健全时,贸然解封。
手机追踪App耗时半年,研发花了3500万镑。截至10月21日,下载1800万次。可是,因为保护个人隐私,卫生部门无从得知密切接触者的信息,也不知道其作用如何。据媒体说,只是触发了几百宗密切接触者隔离。3500万镑几乎打了个水漂。
人工追踪系统的作用如何呢?根据英格兰卫生部门的报告,从5月28日到10月21日,无法联系上的感染者有86958人,占19.9%,联系上但不愿提供密切接触者细节的有9881人,占2%。有些联系上的人没采取自我隔离,采取自我隔离的接触者占60.3%。
这跟SAGE小组的预估倒是相差无几,但也意味着,没有严格隔离配套,追踪系统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120亿英镑重金又白费了。
英国疫苗的研发倒是走在世界前列,还花上数十亿英镑订购不同类型的疫苗。但就算疫苗研发顺利,还得面对不少人不愿接种、疫苗免疫力保护期有限、病毒可能变异等未知因素,全民接种可能要到明年年底,远水救不了近火。
08
自我隔离,形同虚设,
公众人物,双标榜样
要求老百姓老老实实待在家的时候,一些政策制定者却为所欲为。
3月28日,工党议员斯蒂芬·金诺克从威尔士开车到伦敦,给父亲庆祝78岁生日,理由是“这是必需的旅行”。社区和住房大臣罗伯特·詹里克驱车100多英里,去跟夫人、孩子一起住,理由是这里才是他们的第一居所,伦敦的房子不算。
最为人诟病的是当时的首相首席顾问多米尼克·卡明斯。
明知自己和夫人疑似感染,他仍在3月27日驱车400多公里到父母家,并在4月2日、3日、12日多次外出,涉嫌违反居家隔离要求。事发后,他还拒绝道歉。
4月10日,副首席医疗官詹妮·哈里斯对此类问题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个人没法获得照料,可以寻求当地的护理机构帮助。”
最近,前任检察官公布了200多页调查报告称,卡明斯就此事说了无数的谎,可能面临至少9年刑期。
可悲的是,约翰逊首相当时亲自为卡明斯背书说:
我觉得他做了一个遵循父亲本能的决定。
这种论调一出,政府的信用已经实质上宣告破产,不少英国人炸毛了。如果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本能来行事,封锁就形同虚设了。
莱斯特的市长被揭露出4到5月封城期间违反居家令,多次去帮女友维修房屋。他就含沙射影地回应说:“一些知名人士在制定政策方面比我更有影响力”。
不止是官员,其他人配合抗疫,很大程度上也要靠自觉。
因为人们不愿意让渡个人隐私,回国、密切接触者的自我隔离也就无法严格核查,隔离形同虚设。数据显示,虽然有500英镑隔离补贴,但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遵循政府指导,完成了14天的自我隔离。
09
假借自由,愚民反智,
游行不断,聚会照常
局长认为,抗疫如战场,行动不一就会给病毒可乘之机,让众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没有界限的自由,可能会侵犯别人的权利,甚至威胁他人的生命。
英国不少人不明白这道理,假自由之名,行自己方便之实。于是乎,周末的反口罩、反封锁示威游行成了惯例。中间再加上“黑命贵”、“抗议A-Level改成绩”等游行示威,真是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这些抗议者不分轻重,仿佛不知抗议也可以有其他方式。政府也无可奈何。
好了,现在第二次封城,有人跳出来说:
几千人游行,政府不禁止,难道我们超过6人见面就不行?
“疫情是阴谋”、“新冠是5G引起的”这些愚民反智的说法也大行其道,连不是5G的基站都被烧了几个。
脱欧党党魁奈杰尔·法拉奇就决定,把所在党派改成“反封锁改革党”,吸睛无下限,一路走到底。
每次防疫措施升级前,总有人不忘上街疯狂买醉。
10月14日,英国出台三级局部封锁措施,10点宵禁关酒吧。英国人发挥“创意“,从超市买酒,聚集在街头,人更多,喝得更带劲,生生将街头变成露天酒吧,造成更多的人员聚集。
后来,二次封城,一样买醉到底。封城前一晚,狂欢者挤满了伦敦Soho区的餐馆和酒吧。
局长明白,各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体制、行事方式各有其特色,不可能短时间来个大转变。英国抗疫一直不以清零为目标,只求平缓疫情发展曲线,只是不料第二波疫情来得那么快,检测、追踪、局部封锁等点刹措施全都收效甚微,被迫再次封锁。
病毒是不会理会你是要自由还是要生存的。没有环环相扣的抗疫措施,没有高度的纪律性和执行力,抗疫成功也只能是黄粱美梦。
第一次封城已经证明,它只是一场阻击战,只能暂时阻止疫情的快速蔓延,绝不是对病毒的终极一战。
言论自由、媒体监督,让英国抗疫的方方面面都曝光在人们面前,其中也不乏百岁老人汤姆·摩尔上校募捐3000多万英镑、平民百姓自发互助的温情之举。局长本人也曾参与组织英国华社给关键岗位募捐防护品的活动。
但局长觉得,如果还不在病毒面前吸取教训,在死亡面前学会成长,综合运用检测、追踪、隔离,全民齐心同行,仅靠逼老百姓在家闷病毒,恐怕只能多听几次《天佑吾王》,请女王再多说几次“we will meet again”了。
文丨英伦靠谱局探员 周游
参考信息来源:The Times, BBC,The Guardian,Daily Mail,The Sun,Sky News,GHS Index,gov.uk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提示:
英伦靠谱局并非英国政府机构,而是中外资深媒体人组建的传播靠谱信息的团队
金牌情报
2020.11.19
·重磅曝光!英国政府让众关系户借新冠灾难赚巨款,议会要彻查!
欢迎关注
读者群:加微信thehacienda,备注“加群”
商务合作 & 投稿:加微信littlesmart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