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解放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
第41期
刘同舫,1966年生,湖北天门市人,法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获评“浙江省优秀教师”,入选广东省委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和“十百千工程”优秀人才等。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研究基地负责人和首席专家等社会职务,被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受邀担任多家期刊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各类转载78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16部;主持国家项目、省部级项目16项,优秀等级结题6项,免于鉴定4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地位。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作为一种科 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包含一个从“逻辑起点→逻辑展开→逻辑归宿”完整而严密的内在逻辑演进过程,还包含支 撑其理论叙事与理论论证的结构框架及结构元素。其理论价值与理论力量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度把握;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运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发展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中国意义与 实现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生动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实践进程,赋予人类解放在新阶段的价值意蕴、历史 任务与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昭示着人类解放的新途径,展现人类解放理论的新视野; 面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人类解放的基本立场,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与使命意识。
关键词:人类解放;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发展道路
刘同舫教授优秀著作推荐
马克思的精神实质就是追求人类解放。“人类 解放是马克思一生活动所围绕的中心”,他毕生的学术使命就是寻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的历史条件,“人类解放范畴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 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统一”,人类解放理论在马克 思的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地位。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研究,在国内,主要在人 学、政治哲学等研究领域。在人学框架中对人的本 质与异化、人的个性与社会性、人的现代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从根 本上说都是围绕着“人类解放”这一历史主题而展 开的。在政治哲学中,学界对市民社会、自由、民主、 正义等价值理念及政治解放等问题的研究也关联到 马克思“人类解放”的主题。在国外,西方著名学者 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德里达、拉克 劳与墨菲等,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马克思人类解放 这一论题。他们站在各自理论立场对马克思人类解 放理论进行不同的阐释,提出了基于不同理论前提 的“另类”人类解放观。但此类研究在拓展马克思 人类解放理论的同时也存在对马克思的曲解。从国 内外理论研究的总体而言,关于人类解放理论的专 门研究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与结构性,对于马克思 人类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整体性结构及实现方式 等诸多问题还有待深化研究。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不是一门具有独立意义的 纯粹学问,它是马克思在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无 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向等根本性 时代课题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马克思人类解放理 论有自我支撑的内在逻辑与结构特征。从思想史之 视域专门梳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以结构化、规范 化之手法厘清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与整 体性结构,有助于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人类解 放的思想史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在研究方法、范式和 路径上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全面阐述马 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中国发展道路,发挥其在中国 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反思中国 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以进一步明确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内在逻辑与结构特征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是在西方大传统的滋养下 创立起来的,其直接思想资源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 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世界历史 观、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和人类学思想等,这些思想为 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并构 成其深度的理论背景。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人生经 历与志向,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矛盾是马克思人 类解放理论形成的现实根基,这使马克思人类解放 理论站在了更为坚实的历史基地之上。
马克思把人类解放既视为理想,也看作是一个 历史现实与历史发展过程,他在吸收了西方丰厚思 想营养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类解放理论探讨,形成了 从“逻辑起点→逻辑展开→逻辑归宿”的理论演进 线索,构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人类解放内在逻辑体系。
第一,关于逻辑起点。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开解为逻辑 起点。市民社会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个基本范 畴深深地积淀在其唯物史观体系的底部,它同生产 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一起构成 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人类解放理 论的创立,是以黑格尔法哲学为突破口,通过批判黑 格尔的国家理论,研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 关系,从而深化了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以一个新的视 角———市民社会,找到了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在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创立过程中,市民社会及其 超越既是基点,又是中心线索。正是伴随着从“市 民社会”动态地抽象出“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 过程,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开解构 成了马克思深刻、复杂的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
第二,关于逻辑展开。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主要是围绕在市民社会的阶级矛盾与阶级冲突中寻找人类解放之路这一主线而展开的。解决市民社会 的矛盾必须实现多维度解放: 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 解放的历史前提,经济解放为人类解放创造物质基 础,劳动解放为人类解放提供革命的动力,文化解放 展现人类解放的智识策略。马克思对所处社会现实 问题的思考,既没有脱离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 解放与文化解放的时代要求,也没有囿于政治解放、 经济解放、劳动解放与文化解放的历史框架,而是着 眼于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历史转换,把解放现 实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思路合理地纳入到人类解放 的价值目标中,通过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解放 与文化解放的路径来达到人类解放,为人类解放的 实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对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 放的张力及“衔接点”的精辟分析的逻辑舒展过程 体现了马克思的伟大智慧。
第三,关于逻辑归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 界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通过对 市民社会的批判研究,以及辩证审视不同维度的解 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马克思得出了超越政治解放, 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 关系在典型意义上使得世界历史被合乎逻辑地分成 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个阶段与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三形态”———人的依赖 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具有内在关联。“三形态论”着眼于人的解放程度 与全面发展的境界,是人类解放的进程中,对社会形 态意义上“革命”实践的总结,社会形态嬗变与人类 解放进程实际是同一个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境界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
中央党校景致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 历史理论体系,除了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还有支撑 其理论叙事与理论论证的结构框架及结构元素。
第一,关于框架结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 框架结构主要涵涉三大层次: 作为根本方法的历史 唯物主义、作为根本路径的多维度解放、作为根本目 的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在市民社会的阶级矛盾与阶级冲突中寻找人 类解放的根本路径,阐释了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是一 种全新的社会结构的生成过程,更是一种全新的人 的历史性生成过程。
第二,关于结构元素。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框 架结构中的相关核心命题———历史唯物主义、多维 度解放和共产主义构成了该理论的深层结构元素。作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结构元素,深刻反映了人类解放的阶段性与层次性、多样性与统一性、应然 与实然的相互作用与辩证关系。
第三,关于结构特征。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 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框架结构各层次之间环环相 扣、前后呼应,承载着具有整体性的、丰富的思想内 容。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的 指向,由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属性( 科学理论和意 识形态) 与多维度的解放形式共同支撑,三者之间 相互渗透、相互贯穿地架构起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 论体系。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其理论价值与理论力量都在于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的深度把握为前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揭 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人类努力奋 斗的方向,展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 趋势,是对人类理想性社会的正确探索。其理论的 内在逻辑、结构特征及表述方式具有特殊的科学性 和严密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统一性。
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中国发展轨道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实践运用形成了中国特 色的发展道路与发展轨迹,中国发展道路与发展轨 迹体现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中国意义与实现方 式,使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在“为谁解放”、“靠谁 解放”、“解放什么”、“如何解放”的问题上具体化、 深刻化。
第一,关于“为谁解放”的问题。“为谁解放”问 题关涉到解放的“价值”维度。在马克思人类解放 理论中,人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更重要的是 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关 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当 今中国,我们的执政理念与策略是为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而不只维护与照顾部分人的利益; 改革的 成果是由全体人民共享,不是只惠及某一部分人或 少数人,即在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条件下,充分兼顾 多元利益关系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中,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能够着眼于全体人民群 众的利益。从中国发展道路的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 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发展的目的是 一切为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不断开发人民 群众的内在潜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需 要与追求,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地解 决了相应的利益分配问题,能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并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 具体实践中,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本”精神的当代性。
第二,关于“靠谁解放”的问题。“靠谁解放”问 题关涉到解放的“事实”维度。马克思人类解放理 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无产阶级是解放的 主体力量。面对德国的现实状况,马克思曾经指出, 德国革命需要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就在于 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无产阶 级,这个阶级具有其他阶级不可比拟的革命性。“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 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 掌握这种唤醒人民革命意识的理论哲学并把它当做 自己的精神武器革命才能成功。无产阶级是社会主 义革命的主体力量,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个基 本观点。西方学者面对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新 变化,提出要重新寻找主体是行不通的。而在当代 中国,无产阶级就是指人民群众或劳动者,中国特殊 的历史造就了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与生俱来的一体 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放事业建设选择了人民 解放的道路,形成了以人为本、上下联动的解放模 式。从根本上来说,在中国“靠谁解放”中“谁”这一 主体是明确的。中国的解放之道始终能够坚持人民 群众立场———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把人民群众 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谋 发展,采取了上下联动而形成历史合力的模式。这 种人民立场不是对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立场的远 离,而是对无产阶级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 与发挥,它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具有逻辑和历 史的一致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很大程度 上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国际形象,党和政府能够把尊 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基本出发点,切实发挥 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主体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解放事业,既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 重大贡献,也是对西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极大鼓 舞。
第三,关于“解放什么”的问题。“解放什么”针 对的是解放的内容而言的。笔者认为,解放是多维 度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现阶段至少应 该包括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劳动解放与文化解放 等。中国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 践,为中国的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劳动解放与文化 解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在经济解放的维度 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为 人类解放与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揭开了历 史的新篇章。在政治解放的维度上,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解放,日益激发起人们的主体 意识和权利意识,拓展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空间,保障 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体系为人类解放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治条件。在劳动解放的维度上,马克思彻底地批判和超越了 旧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学说的空想 性、抽象性和非现实性,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的基础上,高扬劳动解放的旗帜,将人类解放理论置 于现实的历史发展轨道上,提出人类实践的最基本 形式是劳动实践,劳动实践与劳动解放是实现和谐 社会的基本依据之一。以劳动解放为基本内容的理 论建构在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中占据重要地位。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站在现代劳动者的立 场上,对现代劳动者的意识进行了理论概括,是探寻 现代劳动解放的实践,是劳动解放的新起点。在劳 动解放大前提下,重视现代劳动者的素质能力、劳动 方式、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政治权利和利益等,由此进 一步规定和论证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原则———“每个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文化解放的维度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 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 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 切愿望。”我国通过文化解放与文化创新的路径发 展先进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革新 性品质的文化模式,并在文化自觉中,促进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已经发展到了一个 新的阶段,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总之,中国独具魅力的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劳动解 放与文化解放模式已经真正矗立于现代文明之巅, 并向全世界国家与人民展现出其全面超越资本主义 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前景。
中央党校景致
第四,关于“如何解放”的问题。“如何解放”的 问题是一个关于解放的基本方式与解放的基本途径 等内容的复杂的系统问题。从解放基本方式上看, 中国运用了渐进式的方式。循序渐进的解放与发展 方式,不同于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它力图谋求 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通过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来实 现解放与发展。其方式能够尽可能减少改革、解放 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避免大起大落;能够在社 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保证改革、解放与发展的秩序 与方向;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有序进行、稳步前进,真正实现社会的平稳转型与现代化的平稳发展。从解放基本途径上看,中国走的是全球化途径与本 土化途径的双向推进与双向建构的道路。中国的社 会发展道路与现代化进程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相 互交织、双向互动与双向建构的关系中不断调适而 得到发展与推进的。全球化代表了进步、智慧乃至 正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全球化,中国已经感 受到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并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球 化。但由于目前全球化战略本质上是以“资本”为 主体的全球化,全球化资本主义必然会带来风险,甚 至具有给社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为了应对全 球化的“风险社会”,中国意识到本土化与中国化的 重要性———在全球化途径与本土化途径的双向推进 中,应将重点放在自身创造能力的提高上。相对于 中国当前特定的发展阶段来说,全球化意味着现代 化加中国化。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运用所形成的中国 发展道路与发展轨迹,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 与实践探索中的伟大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 色。它既追求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也追求人类解 放的现实性,只有辩证看待理想性与现实性两个向 度之间的张力关系,才能稳健地推进人类解放的实现。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阶段性目标
马克思把人类解放看作是一个过程,并可分为 若干阶段,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既需要理想贯穿 始终的指引,也包含依据现实情况所制定的阶段性 目标的具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就是 在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力量及过程性特征的总支撑 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探索、制定的实现人类 解放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实社会 主义最可望、最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这一生动的具有 世界历史意义的实践进程,赋予了人类解放在新的 阶段的价值意蕴、历史任务与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与人类解放的 终极目标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人类解放包含了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状态与过程,体现的是对人及其未 来发展的终极关怀,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通向 人类解放之路的重要阶段,体现的是对人及其生存 方式的现实关怀。人类解放在现阶段体现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 实现人类解放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符合人 类解放实现的总体目标,又将人类解放实现的总体目标与社会发展阶段结合起来,两者具有阶段衔接 性和目标一致性。
第一,马克思人类解放理想目标内在包含了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马克思 人类解放理想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新世纪 头二十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的目标,十七大 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目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和谐等多重 指标,但从哲学的高度看,它是以指导和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为旨归,这已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 所蕴含。
马克思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度,对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激烈批判的原因就在于,资本 主义所有制造成人的极端异化与畸形片面发展,使 绝大多数人成为受物和资本支配的奴隶。而马克思 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就是要使人从资本主义的各种 异化中得到解放,消除社会异化和政治强制,是使人 的活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使人成为自由全面 发展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 出,未来人类共同的理想目标应当是建立自由人联 合体,这是人真正的共同体形式和人之所以为人的 根本所在。个人的自由只有在这个共同体中才得以 实现,人的“自由自在的活动”、全面自我的实现只 有在这个共同体中才具有可能性。因此,马克思人 类解放理想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成为中国执政党与全体人 民奋斗的内在精神动力与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在马克思人类解放理想总的指导与牵引下进行 的。
第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想目标的实现也内在 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够有 效推进马克思人类解放理想的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自觉地把促进人的自由 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这种目标价值的 追求打开了理解社会主义的新视角,把人类解放事 业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人类解放的最终目 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 极目标,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时代性、阶段性 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这个终极 目标历程中具体的、伟大的实践。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想目标的中国化与具体化过 程既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也具有连续性特征。我国 已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 展阶段上,中国的发展面临矛盾凸显期与黄金发展 期并存的新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实践 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新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人类解 放理论强烈需要中国化与具体化的探索和创新,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与现 实蓝图,及其所确立的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正是马 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国化与具体化创新的真实内 容,体现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想目标的阶段性特征 和连续性特征,是时代课题与时代精神的中国式表 达与中国式回答。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成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主题词。
中央党校景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人类解放道路上承上启下 的重要一环。作为阶段性目标,它在实践的意义上 为人类解放提供了重要条件。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 人民的共同努力, 20 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 小康水平。基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 21 世纪头20 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里的“总体上 的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区别的: “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21 世纪头 20 年将要达到 的目标;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 衡的小康; 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 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 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 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 民生活更加殷实“。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 该是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的 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紧密关联,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要求为人类解放理想目标的实 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政治要求是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政 治文明程度的提高必然会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 热情,激发其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为人类解放理想目 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社会环境。高度 的政治文明是人类走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 和政治保障。再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充满人文 精神的社会,这为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发展创造了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塑 造体现着人对自身自由本质意识的自觉把握,大力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和 谐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要求也为人类解放理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精神 动力。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建立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要求摆正人在自然 中的位置,并为人类解放理想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 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建立人与人 和谐相处的社会,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的进程 中,人究竟实现了何种程度的“解放”不仅取决于人 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还取决于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状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 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为人类解 放理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匀称”的社会存在论状 态。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一个进一步 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实践过程,其实质是人的现代 化。人类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能够在 社会发展的过程与历史阶段上得到历史性生成,人 类解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两者具有阶 段衔接性和目标一致性。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社会发 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解放的程度最高的理想社 会状态。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 社会,我们的着眼点是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 的基点是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我们党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把握住了人 类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关系,把握住了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规律,并为后发展国家的人类解 放之路寻找到了实践的合理维度。
中央党校景致
四、科学发展观展现了人类解放理论的新视野
发展观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学术界关注的一 个重要课题。人们通常所说的发展观主要有三个不 同角度与层次:发展观是对事物是否发展变化和怎 么发展变化的根本观点,这是最一般意义上的哲学 世界观角度的把握;发展观就是指社会的发展观,是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这是一定普遍意义 上的社会历史观角度的把握;在具体的意义上,发展 观就是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 内涵和要求的基本主张,这是从与各国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社会具体发展角度上的把握。笔者认为,科 学发展观主要是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具有中国特色与 特殊逻辑的发展观。它包括“什么是发展”、“要不 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么发展”、“为谁发 展”、“靠谁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有关课题与基 本观点。而在第三个层次上理解的发展观,按照核 心价值取向的标准又可以细分为两种模式和“信 条”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是第一任务,发展就意味着经济增长,其实现 形式是工业化,其衡量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发展的 根本问题就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发展观,强调发展的 根本问题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体现了人的全面 发展和文化道德发展的重要性,既满足当代人的需 要,又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就中国而言,其发展观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不 断地以环境变化而丰富或者摒弃某些因素,形成了 各历史时期不同内容的发展观。它是我党运用马克 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我们党长期执政的 历史方位,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 涵和要求的基本观念,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 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 手段,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 心的发展观的扬弃,是多年来对发展理念探索的创 造性结果。它注重“全面”发展,这与党的十六大报 告中提出的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一脉相承,它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 起来;它强调统筹协调的思维方法,强调促进整个社 会的协调发展;它重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与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 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标相适应。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发 展观,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发展理念 的生成充分展现了人类解放理论的新视野。
首先,“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与“以物为本”的 价值原则存在根本的区别。“以人为本”的价值原 则体现了人在发展中具有主体地位,人既是发展的 动力主体与责任主体,也是发展的价值主体与根本 目的。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恰恰是一种“以物 为本”的价值原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价值原 则。这种“物化”的价值原则把发展与运动、进化等 同起来,抹煞了发展作为人的特殊存在方式所具有 的人性向度。“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是在对当代 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对 “见物不见人”的“以物为本”的价值原则取向的克 服,是对以追求最大利润为趋向、以贫富悬殊和资源 掠夺性开发为特征的经济增长的否定,是防范“见 物不见人”所引发的无视、蔑视甚至敌视人之偏颇 的重要原则。“这是对现代发展主义的扬弃,克服了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将经济发展本身等同于 美好生活的发展主义取向,要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物质文化多方面 的需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 出,是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里程碑,标志着社会主义 建设实践的新的起点。这个新起点就是从过去片面 地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为以人的解放与人 类解放理论为视野,重视人本身的解放与全面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性的 “复归”与人的“复归”。马克思指出 : “作为完成了 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 义,等于自然主义。”“复归”以后的人类呈现 出一种自然的本质,不再作为一种“物”的代表出 现,人的本质在自然中得以复现、观照。这里的“复 归”不是倒退,是人性完善史上的大步前进。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解放与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人 性的“复归”与人的“复归”何以可能的问题构成了 当代实践的真实内容。从这种意义上看,“以人为 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属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依 靠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 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是推动历 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以人为 本”中的“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工人、农民、知识 分子等社会各阶层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体 ; “以人为 本”中的“本”,是将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于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广 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 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发展依靠人民群众、 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将人置于当代中国社会 发展主题的价值核心地位,以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为目的,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达致 人类的美好社会状态。从根本上说,“以人为本”的 科学发展观,是对各种束缚人的“枷锁”的解除,使 人重新成为一种自然的人,达到人的真正“复归”。从人性的“复归”与人的“复归”的维度审视“以人为 本”,更凸显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宽广的理 论图景,展现了人类解放理论的新视野。
中央党校景致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内涵是宽广的,它以广阔的 视野关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环境和社会和 谐与进步状况。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强调经济增长 质量的提高是以无损于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 发展为特征、以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 平的协调发展为目的。恩格斯曾经指出 : “政治、 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 发生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领域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我国正在进行的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需要在科学发展观 的新视野下将多维度的文明进行整合、统筹、协调: 通过科学发展,我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 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合理、和谐,从而实现更高程度 的人的解放和自由;通过科学发展,不断地改善人的 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得人能够在自然界 中求得更多的自由,在社会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自由, 使得人的权益受到保障,这正是为马克思追求的为 人类解放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
从科学发展与人类解放的关系而言,科学发展 始终是人类解放的实现条件,人类解放始终是科学 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昭示着人类解放的新途 径,展现了人类解放理论的新视野。科学发展观体 现了中国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是解决当前各种矛 盾、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武器,从根本上说它不是 暂时性的政策措施和权宜之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重大纲领。人类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始终 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理想,是一个不断由相对状态 向理想状态趋近的历史累积过程。因此,我们应该 坚持这一发展观,从实际出发,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这 一的重大纲领。
五、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与使命意识
当代中国发展的行进道路中面临的历史任务具 有双重性质:既要加速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技 术,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作用;又要对 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防止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的 负面效应及其所带给人类的生存危机与困境。
面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人类 解放的基本立场,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与使 命意识。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需要我们具有 使命意识。所谓使命意识,是指当代中国的理论者 与实践者在历史的机遇中,要自觉意识到时代所赋 予我们的科学发展以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和应 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
在当代中国,必须警惕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 发展观。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发展观所造成的一系 列负效应,应引起我们的深切关注。当今世界,功利 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发展观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功利主义 和实用主义的误导下,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其生存环境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功利主义是从伦理层面而言的发展观,强调把 “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的正当性与道德的合法性。它是一种短视的发展理念,它在人类解放的整体实 践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反面的。当前自觉实践科 学发展观的一个思想障碍,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功 利主义与纯工具理性的解读,将其混同于、服务于西 方资本主义的各种发展理论。西方的各种发展理论 尽管千差万别,但核心思想是把“发展”归结为经济 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运用,其实质是功利主义的发展 观。这种发展观主张在行动中考虑后果,但是所考 虑的往往只是可预期的直接结果,注重的只是直接 利益,而不是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它既加剧了人 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 张。由于功利主义发展观只关注实际效用,以“效 用”作为公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导致对权利、自由、 责任、分配以及其他非效用因素的忽略,最终致使人 与人关系的不和谐。
实用主义是从哲学层面而言的发展观,它把 “有用即真理”、“有用即是善”等信条作为判断真理 的价值标准,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真理,一种 理论是否是真理,在于它是否“有用”。它是一种工 具主义价值观与哲学观。它们把“有用”的科学技 术当做最高的标准,以此标准来引导科学技术在实 践活动中的应用,这必然造成以对立姿态与紧张关 系来看待人和自然,必将破坏自然和人类的生态关 系,这也意味着破坏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基 础,促使自然界表现出反人道、反目的性与反生态的 一面。科学技术既能给人类带来福音,也能给人类 带来灾难,“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 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 钝的物质力量”。在现代高新技术社会,无论在 广度还是深度上,科学技术都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 度向前发展。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不再充分体现人 性,反而却构成对人的统治,成为统治支配一切的技 术意志,成为一种统治世界的本体论的根本事件。现代科学技术只是为人类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 础,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解放。随着高科技时代 的到来,科学技术应用的双重效应当引起更大程度 的重视。
中央党校景致
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只 对短期发展成果的追求与沉迷,只重视物化指标而 缺乏整体主义与整体完善的精神,丧失了在实践中 自我反省的精神。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负效应唤醒人们要认清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以及我们在自 身所处时代被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有强烈的历 史使命意识,有丰富的自我批判意识与强烈的自我 反省意识。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历史使命意识、不断 强化批判精神与反省意识,并努力提高历史使命意 识、反省意识的能力,同时,重视自然规律,把自然置 于一个适当的位置,自觉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才真 正有可能摈弃功利主义的前见,打破实用主义的偏 见,自觉地矫正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发展观的伦理 误导与狭隘的哲学世界观,使人与自然、人性与物性 在一个新的高度之上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重建现 代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是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的精神实质所在。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与 实践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 以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根本依托的理论创造。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社会的各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走 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发展 道路蕴涵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全球化及人类解放 背景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提出的一系列富有 创造性的理念与策略,它们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的价 值旨归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体现与拓展。马克思人类 解放理论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对中国发展 道路起着根本性指导作用。它将继续作为路标、指 南与信仰,为中国发展道路指明方向,正确引导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参考文献:
[1]陈学明,等.走进马克思: 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 迹[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565.
[2]高文新. 马克思理论基本范畴研究[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412 -41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5]陈学明,等. 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J].中国社会科 学, 2008,( 5)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80.
文章 |《探索》2012年第3期
图文编辑 | 思想先声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