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医生:
“疫”线故事 | 烈日!酷暑!这群防疫人继续“战斗”,加班加点...
5月的广州骄阳似火,最高气温频频超过35摄氏度,尽管当前疫情形势趋缓,但随着复工、复产、复学的加速开展,“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不少医护工作者仍然战斗在防疫一线。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了解到,来自急诊科、感染科、放射科、检验科、采样组等多个科室的医护人员目前仍在紧张地工作,高温之下,他们仍穿戴密不透风的防护设备,时刻保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视频建议WiFi网络下观看
加班加点为临床提供核酸结果
随着复工复学的需要,时下医院检验科的工作量有所增加。检验科大夫的工作神秘而艰苦。
检验科医生彭湘明告诉记者:“3月到4月,疫情相对紧张时,我们主要做一些发热门诊、急诊、住院病人的核酸检测,平均每天大约要做270份左右。从4月底到5月,为了配合复工复产复学的工作,医院平均每天有700多人进行核酸检测,检测量非常大。”
▲彭湘明
检验科医生何雅军告诉记者,从3月3日开始,她做的样本差不多有1000例。
最初做检测时,由于穿防护服时间久,每次脱下防护服时她都会满身大汗,“特别是在脸上,也会留下很深的口罩压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慢慢地习惯了这样的工作。
和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一样,检验科医生也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很热、很闷,而且时间很长”,但为了能够尽早给临床提供核酸检测结果,医生们都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样本比较少时,可能穿两个小时防护服就可以,但当样本比较多的时候,则需要穿四五个小时,一般都是四个多小时左右。” 何雅军说,经过这次疫情,她发现检验科起了很大的作用,对患者的及时诊断至关重要,“我觉得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更有意义了。”
▲何雅军
感染科医生:
更注重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
“我们感染科主要负责的是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我主要是在隔离病房。”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感染科主任赖旭东说,在感染科的医生最需要注意防护。
在发热门诊,医生需要“一级+”防护措施,在隔离病房,则需要二级防护措施,所以,穿戴这些防护设备时需要非常认真,“这种认真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对病人也负责。”
相较于其他科室,感染科大夫会更加注重对病人流行病学史,比如病人的家属有没有发烧?周边的人有没有发烧?最好能够将传染链理出来,这样对病情的诊断也很有帮助。
赖旭东说,疫情之后,发热门诊的病人数量反而较往年有所减少,往年在这个时间段,一天会有200到300例发烧的病人,大部分都是流感引起的,现在则明显减少了许多,“人们戴口罩,防护措施做得比较好,所以流感也减少了。”
一直工作在抗疫一线,赖旭东觉得这是他的职责所在,既然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就要将工作干好。
▲赖旭东
采样组护士:
贴降温贴穿防护服进行采样
五一假期以来,广州多日高温。而进行咽拭子采样的护士,则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高温下连续工作数个小时,有的护士为了降温,将冰袋放在了自己的头顶。
采样组护士钟素妹说,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第一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心态,如果心态调整不好,对这件事抗拒,工作就很难进行。
▲钟素妹
解决心态的问题后,便是考虑降温的问题,医院提供了许多降温的措施,比如提供了空调扇、冰袋、清凉油,开窗通风等。
另一位采样组护士杨苗告诉记者:“我们都互相提醒,起床后早点喝水,避免中途上厕所,同时我们也在身上贴好几块降温贴,喷一点清凉喷雾,来避免中暑。”
▲杨苗
“采咽拭子一定要采到扁桃体和咽后壁,有的人比较敏感,有一个阿姨,我们的棉签还没伸到嘴巴,她就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后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帮她平复心情,才采样成功。”杨苗说。
钟素妹告诉记者,现在复工复产复学,采样组的人员增加到了20人。一般按照上午四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这样排班,保障采样组护士能够得到足够的休息时间。
如今,一直有一股力量鼓励着钟素妹,那就是人们团结在了一起,万众一心,共同抗疫。她看到医院、科室的同事都向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凝聚力、执行力非常高。“可能许多人和我一样,经历了新冠疫情,对于世界、人生的看法,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改变。”钟素妹说。
放射科医生:
通过影像查出4名新冠病人
疫情开始以来,医院放射科的工作就和以往有了明显的不同,根据国家第五版诊疗方案,新冠病人以胸部CT作为诊断标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医生陈松告诉记者,医院先后通过肺部CT影像查出了4名新冠肺炎患者。
据悉,为了避免院内感染,医院设计了分区诊疗,疑似病人用专人专机来处理,普通病人是另外的机器来处理,保证疑似病人和普通病人的绝对分开,同时,每天放射检查的场所、设备都必须经过3次以上的消毒。所有的病人来做检查时,都必须要戴好口罩。检查普通病人的医生穿一级防护,检查疑似病人的则穿二级防护。
陈松说,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很多患者都很听从医院的安排,“我们接触到第一个确诊的病例是大年初一来的,按照当时影像学的观察看,这个病人非常像。我们开会时就决定,这个病人绝不能放过,核酸结果出来前,我们把他留置在医院里,再做一次CT,就发现他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变化,等核酸结果出来后,他果然确诊了,被紧急转送到了市八医院。”
“这次疫情给了我们很多新的认识,包括防护和院感防控,目前看来防控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要坚持下去,但我相信没有哪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哪个春天不会到来。”陈松说。
▲陈松
急诊科医生:
时刻提防“隐藏的敌人”
“近段时间在急诊科工作,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不知道谁是敌人,以前应对急危重症患者,是我们所要关心的事情,但疫情当下,我们除了要注意急危重症的抢救,还要提防那些隐藏的敌人。”聊起近段时间在急诊科的工作,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关信民颇有些感慨。
今年大年三十,关信民值夜班,突然一个病人来了,属于非常危急的情况,关信民和其他大夫当时没多想,马上给他插管、上呼吸机,但病人最后没有抢救过来。但当关信民结束抢救之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所抢救的病人很有可能就是新冠病人。
“当时我们的无助、害怕真是不可言喻,我在急诊室外的大榕树底下坐了整整4个小时,既不敢回办公室,也不敢告诉其他人,等待这位死者的核酸结果出来了,是阴性,我们才松了口气。尽管我们当时只戴了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但我们不可能不立刻帮他插管,不可能先花半小时穿防护服才来救治病人。”
▲关信民
自大年夜抢救之后,急诊科就下了“死命令”,所有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都要穿一级以上的防护,如果遇到高风险操作,一定要上到三级防护,“我们真的不知道谁是那个隐藏的敌人。”
“经历了疫情,我们觉得急诊科大夫的社会地位提升了。”另一位急诊科医生刘剑烽说,“以前在老百姓眼里,我们是‘万精油’。但如今,我的工作则是一种担当,对社会、人民、国家的担当,面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毫不退缩,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出现在哪里。”
▲刘剑烽
大家都在看...
✦“疫”线故事 | 摆脱“魔肺”后,广州73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走着出院!
✦“疫”线故事 | 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做流调,口罩里面全是水气...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洁妹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向坚守疫线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