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 60岁以上几乎人人都有!定期筛查颈动脉有效预防脑卒中
“幸好及时发现做了手术,
不然说不定哪天就脑梗了。”
躺在病床上的雷伯非常感慨,
原本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慕名而来,
结果发现更严重的问题——
颈动脉重度狭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
王海洋教授给他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成功将堵塞血管的“垃圾”清理出来,
实现“无支架化”,
并且有效保护了这条通往大脑的“生命通路”。
指导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王海洋医学博士
来自广东茂名的雷伯今年71岁,拥有十多年的糖尿病史。三年前,他感觉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越来越沉重,而且走走路就疼痛难忍,需要停下来休息一阵子才能继续行走。家人陪他到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建议尽早接受治疗。
然而,由于他患有糖尿病,年纪相对较大,血管的柔韧性较差,弹性减弱,已经不再适合放置支架进行治疗,当地医生建议他到大医院再想想其他办法。
雷伯家人在网上看到一条关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王海洋教授利用斑块旋切技术成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闻,立即在网上预约挂号,奔赴广州求医。来到王海洋教授门诊,雷伯说,除了腿疼之外,还经常感觉脑袋懵懵的,时长会有头晕、头昏、易疲劳等问题。
考虑到患者年龄偏大,还有下肢动脉血管的问题,结合种种表现,王海洋教授建议他们做一下颈动脉筛查,果然查出大问题,颈动脉彩超等检查显示,他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右侧堵了一半,最严重的是左侧,最狭窄处残余管腔仅剩10%,也就是一条缝。”王海洋教授说,这意味着他将来中风的可能性很大。
“颈动脉主要负责脑部供血,而斑块堵塞血管,会导致脑供血不足、脑部缺氧,进而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脑缺血症状,比如头昏、短时间视力丧失、一侧肢体活动不灵、语言障碍等,如果不加以干预,极有可能引发脑卒中。”
王海洋教授说,颈动脉狭窄在临床上较常见的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动脉血管内壁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这些小斑块越积越厚,逐渐将血管堵塞,轻度的颈动脉狭窄可以通过药物改善狭窄情况,如果堵塞超过70%,即使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也需要考虑介入或外科治疗。
由于雷伯自身糖尿病史,从长远效果考虑,王海洋教授决定给他采用“无支架化”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这种外科微创技术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少,而且费用相对较低,被国内外称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梗死的“金标准”。
手术过程中,通过颈动脉一条两公分的小切口,用特殊工具一点一点剥去血管内壁上的“垃圾”,这个过程极为关键,因为这一层被称为“斑块”的垃圾与血管的内膜粘连紧密,且厚薄不均,剥离的不好会影响手术的效果。由于另一侧同样也有狭窄问题,王海洋教授采用转流管将血液跨过狭窄处直接供给大脑,以免脑供血不足引起危险。
△黄色物体是取出的斑块
顺利将斑块完全取出之后,为了取得更好的远期效果,降低复发率,王海洋教授还为患者进行了血管修补,利用一块小补片成功将管腔扩大,这样可以保证日后血流的畅通无阻。
手术当天,雷伯很快就清醒了,他说仿佛做了一场梦,睡醒之后感觉脑袋清亮了很多,再也没有昏昏沉沉的感觉了。
颈动脉斑块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受年龄影响非常大。有调查显示,我国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确诊为脑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接近80%;而60岁以上的人群多多少少都存在有这种小斑块。
“斑块越大,狭窄程度越严重,也就越危险。”王海洋教授表示,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70%或者窄超过50%伴有临床症状,就应考虑积极的进行介入或者手术治疗。“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首选,费用更低,安全性更高,而且复发率相对较低,而且可以避免很多因支架带来的后续问题。”王海洋教授团队曾为90多岁高领的患者成功开展此项技术,均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王海洋教授提醒
当颈动脉狭窄堵塞时,不仅会影响大脑供血,也可能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如果出现一过性视野黑朦、短暂的失语、运动功能出现障碍,都要警惕颈动脉狭窄问题,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60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颈动脉,可以降低50%-80%脑卒中的发生。”
往期推荐 ●●
// 1
|提醒 | 人员密集的室外场所也需戴口罩!戴口罩闷热感如何缓解?
// 2
// 3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通讯员:韩文青
编辑:海珊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点亮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