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 | 父亲减重18斤“割肝救女”,8月龄“小心肝”重获新生
8个月大的女婴婷婷(化名)因患先天胆道闭锁变成“小黄人”,急需换肝续命。但由于等不到合适的肝源,婷婷爸爸决定为心爱的“心肝宝贝”献出自己的一片肝。
勇敢爸爸舐犊情深,让医护人员深受感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刘超教授率领多学科团队,克服宝宝有月龄小、先心病、血管纤细、围手术期护理风险大等诸多困难,近日成功完成这例亲体肝移植手术。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婷婷闯过了多个难关,恢复良好,11月10日上午在父母的陪伴下出院。
患儿及家属向刘超教授手术团队赠送感谢锦旗
“我们每天在医院看到很多故事,感受到人情冷暖,可以说,这位爸爸让我们医务人员深受感动。”刘超教授表示,这次患儿得到成功救治,离不开医院多学科的紧密协作和配合,充分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据婷婷爸爸介绍,今年2月14日出生的婷婷是家里第二个女儿。出生几天后,妈妈发现宝宝的黄疸迟迟不退且越来越严重,大便颜色发白。看到“小心肝”变成了“小黄人”,父母心急如焚,带着她去专科医院求医,得知女儿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
“医生建议等宝宝大一些,再做肝移植。身边所有人都在劝我们放弃,说我们还年轻,还可以再生一个宝宝。”婷婷爸爸说,夫妻俩的想法是一致的:再生一个宝宝,也不能代替她!“宝宝才刚来到这个世界,为人父母说什么也不能放弃啊!”
眼看心肝宝贝腹部日渐肿胀,食欲和精神不佳,日渐消瘦,饱受折磨,年轻的父母心如刀割。“看着她的状态一天不如一天,我尝到了绝望的滋味,我们不想再等下去。”婷婷爸爸说,夫妻俩慕名向刘超教授团队求助,希望能为孩子尽快进行肝移植。
“这个宝宝刚入院的时候,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呼吸急促,腹部明显膨隆,饮奶量也从每次180毫升下降至80-90毫升左右。”刘超教授表示,婷婷急需进行肝移植手术治疗。
然而,婷婷患有先心病,这为肝移植手术增加了风险。“这个宝宝心脏的房间隔缺损达9毫米,如果做肝移植手术,术中及术后心脏衰竭风险较大。” 医院儿科覃丽君主任医师介绍。
先救心还是先救肝?
能否一次手术解决两个问题?
宝宝身体能否吃得消?
医院立即启动MDT讨论,经PICU、外科ICU、麻醉科、心内科、儿童肝病科、营养科、影像科、心理科及护理团队等多学科讨论后,考虑到婷婷年龄太小,一次难以承受两个重要脏器手术的打击,医院决定先为孩子换肝,待身体恢复后再进行先心病的治疗。
等不及志愿者捐献合适的肝源,为了尽快给宝宝换肝续命,婷婷爸爸选择“割肝救女”。
很幸运,父女的配型相合,然而,又一个难题出现了:婷婷爸爸需要尽快减轻体重,以便让肝脏符合移植标准。“女儿本来就是爸爸的‘小心肝’,只要能救回宝宝,我愿意付出我的所有。” 婷婷爸爸动情地说道。他每天积极锻炼身体,在一个月内迅速减重18斤,终于达标。
10月14日上午,经过周全的术前准备后,亲体肝移植手术正式开始,婷婷和爸爸一同被推进手术室,两台手术同步进行。
医生先从婷婷爸爸的肝脏上切取左外叶,同一时间,另一组医生完整切除婷婷的病肝并保留重要的管道,之后将爸爸捐献的左外叶植入到宝宝体内,经超声确认血管通畅后结束手术。
“婷婷只有8个月大,血管非常纤细,尤其是动脉直径只有1-2毫米,血管吻合的难度大,对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需要借助外科手术显微镜才能完成。”刘超教授介绍,用来给婷婷缝血管的线,用肉眼几乎看不到。
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曹林率领麻醉团队,全程为父女保驾护航。“婴儿麻醉的风险要高于成人。宝宝的脏器发育不如成人,宝宝心脏如小拳头大,心肌发育不完善,更何况这个孩子房间隔缺损,术前发生过心衰,这也让手术‘难上加难’。”曹林表示,手术过程中需要阻断下腔静脉,这是人体内最粗的血管,会导致心脏血流骤减,而开放后也会有大量血流冲击心脏,会对心脏有很大的打击。
补液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婷婷才6公斤重,正常应该一小时最多补液24毫升,要控制好补液量,多一滴、快一点都不行。麻醉科经过术前的讨论,通过术中的精细管理,同时儿童心内科专家全程在场协助,帮助婷婷平稳度过了危险期。
经过11个小时的“战斗”,这台亲体肝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婷婷转入外科ICU,由PICU和外科ICU的医护人员精心照料,接下来又是一场决定移植手术最终成败的“硬仗”。
“孩子太小了,同时合并有心脏问题,液体管理非常重要,每个小时都计算出入量,及时调整补液,液体管理精细到几毫升,马虎不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外科ICU主任何清介绍,婴幼儿器官移植手术在术后有四大难点,除了容量精细化管理, 抗感染、抗排斥反应和镇痛镇静等药物的使用、移植肝功能的监测和维护,喂养/营养支持也是一个难题。
“八月大的宝宝只会喝奶。小小的人儿离开父母的怀抱,到了陌生的环境,加上手术后伤口的疼痛,身上又插满了管道,一怕就哭,一哭就容易呛奶,出现危险。”何清介绍,婷婷咳嗽能力较差,肺部容易感染,医护人员也定时给她拍背吸痰。此外,宝宝肠道功能恢复慢,医护人员定时为她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
为了安抚婷婷,每个当值的医务人员都要抱抱她,给她情感上的支持。外科ICU还特别成立了由新晋“奶爸”、“奶妈”或者孩子小的“精兵强将”组成的“温暖”护理组来照顾婷婷,挑选组员还有一个额外的标准是“特别会抱孩子”。
术后两周,婷婷由ICU转回普通病房。术后一个月,婷婷顺利康复出院。如今,婷婷皮肤不再发黄,胃口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一顿可以喝150毫升的奶。“看到女儿恢复健康和活力,我们终于放下了心头大石。”婷婷爸爸说道。
中国80%以上的儿童肝移植,原发病都是俗称“小黄人”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我国每年新发胆道闭锁患儿约四千多例,但仅有少部分患儿能够得到肝移植治疗。
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新生儿及儿童重症专科主任麦友刚介绍,先天性胆道闭锁占新生儿长期阻塞性黄疸的半数以上病例,除少部分I型胆道闭锁外孕检无法检出。这种疾病非常凶险,进展非常快,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会引起不可逆的淤胆性肝硬化。部分患儿可通过“葛西手术”缓解症状,但70%以上的患儿在2年内仍需要行肝移植手术才能长期生存。亲体肝移植的存活率非常高,1年、5年、10年的存活率分别可达到95%、93%和91%。目前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已经存活了50多年,并结婚生子。
“对于需要肝移植的幼儿来说,肝源一般通过三个途径获得:一是父母捐献一部分肝脏,二是年龄差不多的儿童逝世后捐献,三是成人逝世后捐献的肝脏劈离一部分。”刘超教授介绍。相较于另外两种来源的肝移植,亲体肝移植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准备充足,供肝质量得到足够保证,由于手术属于择期手术,术前可以充分了解供体、受体情况,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二是缺血时间短,大大减少了因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胆道并发症;三是组织相容性好,因为供受体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几率减少,有些患儿甚至产生了免疫耐受,也就是说不用再吃抗排斥的药物。
相比于成人的肝移植,儿童的肝移植或者其他器官的移植挑战难度更高,是移植领域的皇冠明珠,代表了肝移植最高技术水平。刘超教授介绍,其实早在2005年,医院就为一个年仅6个月大的宝宝实施了亲体肝移植,是广州地区开展的首例亲体肝移植手术,也是当时全国年龄最小、体重最轻受体。该患儿术后正常生长、发育,现在是一位英俊、阳光的高中生。此次为婷婷开展的亲体肝移植是医院于2019年重获肝移植资质后开展的第一例亲体肝移植,目前已经有多例患儿在等待肝移植中。
自2019年重获移植资质以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开展肝脏移植手术122例。医院不断深化及推进器官捐献与移植规范化建设,发展多学科融合,朝着器官移植的尖端领域不断攀登。截至目前,共开展4例劈离式肝脏移植手术、1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1例亲体肝移植,挽救了更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助力生命在阳光下延续!
...大家都在看...
✦必看 | 宝宝扁头“颜值低”,戴上头盔能矫正?专家这样说→
来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编辑:海珊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一起告诉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