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rtnet报道 |“诡谲”的加藤泉:我不想特别反抗,或不想过分赞美这个世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rtnet报道 Author artnet新闻


加藤泉个展展览现场。摄影:颜涛,©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加藤泉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在曾经的采访中(《Ocula》, 2018.11)他告诉记者,那个时代的日本几乎没有什么商业画廊,他和所有像他一样年轻的艺术家做了相同的事情:靠打工存钱租借场馆,在“出租画廊”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加藤泉认为当时的大学里的绘画技法课程没有什么用处,时至今日,也依然对此保留自己可爱的意见。他的母校武藏野美术大学在入学考试中要求申请者必须通过绘画技巧的测验,加藤泉说:“我对这个体系有太多疑问。”但始终不确定的是,加藤泉的头脑中是否存在反叛的基因。他在三十岁时拿起画笔开始创作那些具备人类形态的特殊生物体,是否也出于一种反叛?


加藤泉个展展览现场。摄影:颜涛,©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2018年,加藤泉于北京红砖美术馆举办了他在日本本土以外最大规模的展览,并且和北京当地的石匠合作完成了一批驻地创作。加藤泉对材料相当敏感,自2003年在绘画之外开辟出雕塑的创作路径以来,选择材料几乎成为加藤泉创作的第一步,他曾在红砖美术馆的展览作品中使用樟木,这种亚洲佛教造像艺术中的常见木材也被日本雕塑大师舟越桂频繁使用;2012年,加藤泉又开始对软塑胶感兴趣,但不是想要用这种材料来制作动漫手办,而是选择用它来实现一些雕塑。每年他都会收到从玩具制造商那里订购的软塑胶小人“头部”,加藤泉笑着说感觉自己有点像博士弗兰肯斯坦。


加藤泉个展展览现场。摄影:颜涛,©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然而,各种雕塑实验并没有影响加藤泉在绘画领域内持之以恒的探索。他喜欢油画、石版画和纸本,还会在绘画中加入刺绣。人们最为好奇的可能还是他画画时使用的手套:加藤泉在若干年前彻底抛弃了传统的绘画工具,选择只用手作画。而乳胶手套能够避免皮肤接触到有毒的绘画颜料,如此一来,加藤泉的工作室里往往摆着许多双蘸了颜料的手套,以便他在不同的颜色之间快速切换。


加藤泉个展展览现场。摄影:颜涛,©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但面对加藤泉的艺术,使人震撼的依然是他的创作主题。6月5日,贝浩登画廊在其上海空间举办了加藤泉在中国内地的首次画廊个展,囊括了加藤泉最新的绘画与雕塑作品,以及艺术家在近年来开始尝试的织物装置。这些作品承载着加藤泉的艺术印记——“带有诡谲面容的孩子,四肢发育完全的胚胎,或是被固定在模糊人型中的古老灵魂”。这些形象的精神力量似乎能够深入人类心灵的秘境,它们作为不涉世事的观察者,仿佛保存着人类初始的记忆。有人想到加藤泉的故乡日本岛根县,那里的精灵崇拜传统历史悠久;而也有人认为这些“拟人”的形象连接着日本的潮流动漫文化,是加藤泉对于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思。或许向艺术家本人提问,我们才能得到最直接的答案。但拥有一支摇滚乐队的加藤泉是个害羞而谨慎的人,关于自己的作品,他说得很少很少。


加藤泉个展展览现场。摄影:颜涛,©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artnet新闻

×

加藤泉 

 

艺术家加藤泉。摄影:Guillaume Ziccarelli


您平时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规律?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用来画画吗?您的乐队(The Tetorapodz)会不会定期排练?

 

我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从早晨到傍晚持续创作,工作室里放着练习用的架子鼓,在创作的间隙会练习打鼓;乐队排练方面,因为大家平时都要各自创作,所以很少会定期排练,只有在确定演出后,我们才会在演出前聚在一起集中排练。


加藤泉香港工作室。摄影:Ringo Cheung


加藤泉,《无题》,织物、粉彩、丙烯、刺绣、皮革、石版画、石、链条、铝条、铁,尺寸可变-织物:283 x 121 cm;石(男):16 x 11 x 15 cm;石(女):15 x 13 x 14 cm,2018。摄影:佐藤祐介,©2018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您在最初创作这些拟人形象(下文暂称“人形”)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这个形象是伴随着感性自然而然出现的吗?此后的二十年来,您又在持续不断地对同一个主题进行实践,这是否意味着您的创作变得越来越深思熟虑了?


大学毕业之后,我有一段时间离开了绘画。当再次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时,我是从画人脸这样一种符号学式的视觉语言入手的,如同小孩子画圈、点、条形一般。那些形象自然地就涌现出来,好像是在教人画画的歌谣里所唱的指示那样,一步步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如今,创作变得越来越深厚,有些东西无法通过简单的添加来理解,正如化学实验。因此,需要思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加藤泉,《无题》,织物、粉彩、丙烯、刺绣、皮革、石版画、石、链条、铝条、铁,尺寸可变-织物:210 x 100 cm;石(男):10 x 10 x 12 cm;石(女):13 x 11 x 13 cm,2018。摄影:佐藤祐介,©2018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您是否希望观众为“人形”想象出一个背景:比如它们来自何处,热爱独处还是习惯于群体生活,是否能够感到悲伤。您在创作时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您又如何看待观众对作品的语境解读?

 

我在创作中加入了人形,这是为了引发观者与其自身相连的各种思考而有意为之的。于我自身而言,这些人形就仅仅止步于画中具象的外形。不过,相较于艺术家如何思考作品,观者如何看待及思考作品是更为重要的。大家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对作品进行阐释观看就足够了。


加藤泉,《无题》,布面油画,242 x 163 cm,2019。摄影:Ringo Cheung,©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很难不去注意到这些“人形”的眼神,它们对外部世界显露出一种观察的姿态。您认为它们在观察什么?作为创作者的您平时又在观察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我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人们思考,因此,我想它们应该是在观察观者在观看作品后产生的想法吧。也就是说,像照镜子一样看作品,观者能够通过绘画客观地看待自身。


加藤泉,《无题》,布面油画,234 x 117 cm,2019。摄影:Ringo Cheung,©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观众能在此次贝浩登画廊的展览空间内看到您一些独具匠心的安排,比如一个小型雕塑“人形”坐在了房梁上;而去年您在北京红砖美术馆的个展则体量巨大,您是怎么构思展览结构的?

 

因为上海贝浩登画廊的空间很有特点,天顶高挑的同时还保留了旧时房屋的木梁结构,不是单纯的白立方,此次展览我就决定结合这些特色进行展示,包括曾在红砖美术馆展出的四件织物装置,再与其他新的绘画及雕塑一起,给我一种新鲜感,我很开心。


加藤泉,《无题》,木、丙烯,44 x 25 x 15 cm,2019。摄影:冈野圭,©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您的创作方式是否体现了“技艺”的理念?无论采用何种材料,您的创作都和绘画有关,而从本质上来说,“绘画”是一种古老的技艺。

 

在我看来,绘画原本就是人类的传统技艺。不过,这不仅仅指向绘画这个形式,也指向了我们作为个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又是如何与世界进行交流的,绘画中同时存在这样一种思想的传承。因此,我相信我的作品并不仅仅停留在了表层的形式,而是从这种思想层面对绘画这一人类的传统技艺进行了发展。


加藤泉,《无题》,纸上丙烯、粉彩、刺绣与和纸、皮革、有机玻璃木框,39.5 x 55.5 cm,2019。摄影:Ringo Cheung,©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您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中的材料或者媒介?在曾经的采访中,您解释道自己开始使用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是因为这“能够避免对单一材料太过熟悉从而感到厌倦,同时使用多种材料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新挑战”。我想物理材料难免无法逃避时间属性,比如画布会褪色,一件木头制作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旧;哪怕是石块也无法永远保存下去。您是怎么理解材料的?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或许有一天您的作品中不再出现任何材料?

 

我并没有对作品的物质永恒性抱有期望,毕竟地球也有可能毁灭吧(笑)。我只是继续着绘画这一形式的传统创作,另外我也很喜欢类似于木头老朽、钢铁生锈等自然现象。


加藤泉,《无题》,木、丙烯、软塑胶、线、不锈钢、底座,151 x 30 x 30cm,2019。摄影:冈野圭,©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艺评人林叶认为您的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在风土中发现自我”的行为:“在与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肉体相感应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应到的信息表达出来。”可否谈谈您理解的这个过程?以及“风土”在您眼中意味着什么?

 

只要活着,每个人终究是会依循某些习惯生存的。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还不能称其为人类。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他是在各种习惯里长大成人的。这不仅在艺术层面有所反馈,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宿命。因此,“自我”与“风土”这两者一定存在着某种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自己无法选择的。


加藤泉,《无题》,软塑胶、软塑胶颜料、线、不锈钢、链条、皮带,32 x 10 x 8 cm,2019。摄影:冈野圭,©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作为一位艺术家,您怎么看待您和社会或者时代的关系?主流观点往往认为艺术家应该对现实有所回应,而从他们的作品背后也能挖掘出一些和现实有关的渊源。与这些相反的是,您的创作散发出的是一种与现实无关的能量。

 

总的来说,这个世界如此运转,而我是如此生存的,作品即是我的发声。因此,我并没有特别抗拒这个世界,也没有想要过分赞美这个世界吧。


加藤泉,《无题》,铝、木、丙烯、不锈钢,21 x 10 x 6 cm,2019。摄影:冈野圭,©2019 Izumi Kato,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当下的世界会带给您什么样的感受?在东京、香港和巴黎这些国际都市生活的感觉如何?

 

世界很广阔,总是带给我欣喜与能量。东京的生活很舒适,创作材料资源很丰富,但缺乏活力,周围也都是日本人,大家的思维方式相近,容易产生共鸣的同时也缺乏改变和质疑;香港汇集了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大家交流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多种多样,遇到不同的人总能带给我新的认知,整个城市非常有活力;我近几年去巴黎都是因为要在Idem石印工作室集中创作石版画,工作室历史悠久,有许多大师曾在此创作,如毕加索、杜布菲、马蒂斯。我非常享受在那里绘制版画的时间。

 


撰文、采访 | 梁霄




贝浩登近期展览 


巴黎

Bernard FRIZE 博纳德·弗瑞茲 NOW OR NEVER | 5月18-8月14日


上海

Xavier VEILHAN 泽维尔•维扬 CHANNEL ORANGE | 6月5日-8月17日

Izumi KATO 加藤泉 | 6月5日-8月17


纽约

ERICSON & ZIEGLER 凯特·埃里克森 & 梅尔·齐格勒 ACTIVATED ARTIFACTS | 6月20日至8月16日

GROUP SHOW THEM 6月20日至8月16日


东京

JOSH SPERLING 乔希·斯博林 SUMMERTIME | 7月3日-8月10日


首尔

GABRIEL RICO 加百列·里科 THE STONE, THE BRANCH, AND THE GOLDEN GEOMETRY  | 7月11日-11月7日


香港

MADSAKI IF I HAD A DREAM | 7月17日-8月17日







了解更多贝浩登展览及艺术家信息,敬请访问:


官方网站:www.perrotin.com

微博:Perrotin贝浩登

Facebook:Galerie Perrotin

Instagram:galerieperrot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