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贝浩登艺术家 | 皮埃尔·苏拉奇的“光与暗”

JOHN YAU 贝浩登PERROTIN
2024-09-02



贝浩登(上海)正在展出皮埃尔·苏拉奇个展“黑色之外”,这位被誉为“黑与光的画家”自1979年起,审美取向完全趋向于单色,就是在那时他创作出了伴随其终生的“黑色之外”,从此开启了一个超越单纯姿态抽象及单色抽象的新世界。本文译自JOHN YAU撰写的文章《光与暗》,探寻苏拉奇如何唤起一个来自黑暗之中的新纪元。


 相关阅读:贝浩登上海 | 皮埃尔·苏拉奇“黑色之外”


皮埃尔·苏拉奇 Pierre Soulages

2019年11月5日-12月28日


贝浩登(上海):上海市虎丘路27号3层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早上11点至下午7点


2013年12月24日,皮埃尔·苏拉奇迎来了自己的94岁生日。在过去35年间,他创作了许多无法分门别类的混合作品。这些表面如焦油般漆黑无比的作品似画非画,用的不是丙烯就是油画颜料。凿痕斑驳的外观极具石雕石刻与史前巨石的韵味,如浮雕又非浮雕。既彰显出惰性材料的特质,又捕捉到光影的细微变化,更增添了一层似是而非的意味。表面黑不见底。若是匆匆一瞥,远不如直接的视觉和亲身体验更能悟其真谛。


皮埃尔·苏拉奇. 摄影:Valerie Sadoun. © Pierre Soulages / ADAGP, Paris, 2019.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尽管当代不乏艺术家对于各种混合形式的积极探索,苏拉奇这些难以分门别类的作品仍无出其右。他们全都是独一无二的,找不到任何一件与之相似的他人之作,这绝非易事。从1979年1月首次开始绘作,到过完60岁生日不久,苏拉奇一直推陈出新,对作品进行了革新性的改变。这位艺术家刻意离世异俗,还专门发明了一个合成词“outrenoir”,意为“黑色之外”,用以描述后来的自己。从另一个层面而言,苏拉奇的“黑色之外”系列代表作也揭示了他的雄心壮志:他想超越自我认知,迈向新的领域。




重要的是,要知道,当苏拉奇选择完全脱离自己的创作轨迹时,他已是一位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其主题作品也早已在各大博物馆内展出过。他不像许多同样声誉卓著的艺术家那样,或安常习故、老调重弹,或基于既有成就精益求精,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寻求更多改变,即便那意味着要摒弃原有创作,从零开始。彼时,他作品中的那些改变更凸显了其毕生兴趣所在,即研究光影的变化。



皮埃尔·苏拉奇于中国美术馆个展现场,1994. © Pierre Soulages / ADAGP, Paris, 2019. 图片提供:Soulages Archives



虽然不同于印象主义风格的日光、后印象主义的光学、以乔治·德·基里科为代表的形而上学画派的光线,以及艾格尼丝·马丁笔下的缥缈光影,但苏拉奇的作品与他们在创作手法上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最重要的差别在于,苏拉奇通过密密麻麻的表面物质表现出,光是一种可感知的持续变化的存在。他想让观众能敏锐地察觉,作品表面物质与周围环境是相互影响的。诚如他对作家布鲁克斯·亚当斯所言:“我在绘画时,总有光在牵引着我。”[i]


皮埃尔·苏拉奇作品于古根海姆美术馆开幕现场,1960. © Pierre Soulages / ADAGP, Paris, 2019.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与此同时,苏拉奇晚年寻求的改变与马克·罗斯科对绘画返璞归真的追寻如出一辙。苏拉奇认为,一旦布面铺满浓墨重彩的颜料,无论如何精简,其含义都不言而喻,且似乎看来都是一场无可救药的灾难。然而,数日后,他又开始意识到,黑色画作上斑驳不一的凿刻沟壑都会与周围的光影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他在这场灾难中的发现,他决定完全颠覆以往的创作手法。他不再使用颜料进行勾画和打底,而是运用一系列个人改制的工具,配合光影变化,在坚固的物质上雕凿、刮刻和钩划。


撇开其成名作这些大面积的黑色抽象主义画作不谈,苏拉奇将目光转向了某些难以分门别类的弱性混合物,其既对光线敏感又如焦油般黑漆漆的表面斑驳着难以磨灭的裂痕、槽纹、切口和犁沟。作品的主旨是展现光与暗的并存和持续的相互作用。诚如苏拉奇所见,每一天照射进来的光既是新的存在,又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光照进来前,入目所及都是一片漆黑。世界万物笼罩在无边的黑暗中。随着光的照耀,我们有了色彩。但此前只有黑色,在我们每个人之前,在我们诞生前,'在见到每天的那束光前',除了黑色还是黑色。这些有关起源的概念深植于我们心中。难道正因如此,黑色才这般别具感染力吗?


人们对绘画起源的了解已有1800个年头。千年来,人们走入地下,在漆黑一片的洞穴中,以黑色作画。作为最基本的颜色之一,黑色也可以被认为是绘画的原始色。[ii]




皮埃尔·苏拉奇于贝浩登(纽约)个展现场,2014. © Pierre Soulages / ADAGP, Paris, 2019.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苏拉奇的描述将我们拉回到创世纪前:彼时,尚未有时间一说,上帝从黑暗中拨开了一束光。他似乎想回到原始时期,回到客观物质与非物质的光相互交织、并未分离的时期。对于苏拉奇而言,光影伴随着坚韧的物质翩跹起舞,这便是最好的试金石。通过丙烯酸颜料和一系列工具,如划过焦油般浓黑表面的鬃毛画笔,这位艺术家重构了他眼中冲破重重黑暗、照射而出的光。这些线条或冷冽急剧,或轻盈柔和,常常软中带硬,硬中透软。正是这一自相矛盾的特性,因交织浮动的光线流转更显复杂,才能如此发人深省。这些深浅不一、宽窄不同的直线刮痕和空心槽纹全凭艺术家们执笔挥毫,却又掺杂着某些难以名状的意味。如此看来,他们是基于以毕加索和巴罗克为代表的立体主义早期的风格而作,淡化个人色彩以表现自我本身以外更广阔的天地。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乎与抽象表现主义画派同时代而生的苏拉奇从未有意创作反映内心或变化自我的作品。相反,他运用自己发明的许多类似地面刮板的工具,创作了一系列静谧深沉而又捉摸不定的作品,追忆集体历史而非个人主义。


或许,苏拉奇的作品能让人联想到T. S. 艾略特的《四重奏》,这并不足为奇。《四重奏》里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引言,如“结束即开始”、“现在的时光与过去的时光,或许都是未来的时光”。我认为艾略特试图定义如时间一般的抽象事物,正好契合苏拉奇作品的主旨。他似乎想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眼前醒目的实体物质与不断变化的非物质光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与永恒(或深邃时间)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苏拉奇美术馆2014年于法国罗德兹开幕© Pierre Soulages / ADAGP, Paris, 2019.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苏拉奇刻意避开了那些言之无物的辞藻,而是以画作的实际规格命名,根据完成的日期区别类似大小的作品。我们可看到如下标题:《绘画296 x 165 cm,2014年1月4日》、《绘画202 x 159 cm,2013年10月19日》以及《绘画202 x 202 cm,2013年9月13日》等。他选择以作品的详细尺寸等细节描述这类非文学性的客观语言,从而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名为《绘画202 x 159 cm,2013年10月19日》的竖幅作品中,苏拉奇在厚实的画作表面刻了13道不规则的水平划痕。站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凹凸不平的表面和沟槽会随着不同方向照射进来的光,由暗及明,依明渐暗。当光线照进沟槽,沟槽似乎就化有形为无形。你无法将其定格,更无法用相机记录,因为变化才是这场视觉体验的核心。事实上,你眼前的景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改变。


画作的表面,尽管冷冽坚韧,却依旧变幻莫测。这场浮光掠影为观众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引发他们思考这稳固坚韧的实体和昙花一现的景象之间、光与暗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又暗含哪些奥秘。



皮埃尔·苏拉奇作品为法国蒙彼利埃法布尔美术馆永久收藏.  © Pierre Soulages / ADAGP, Paris, 2019.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光影舞动、波澜壮阔的画作让观众感受到了艺术家无与伦比的活力与激情。他下笔如神,果敢直接,呈现出的效果却千变万化。在双连画《绘画181 x 162 cm,2014年1月26日》中,艺术家展开两幅画卷,以黑丙烯颜料打底,由上而下刻出了一道道细沟和浅尝辄止的平滑脊线。若是从左往右欣赏这幅双连画,右边平滑的表面便成了待续的留白,以便执笔绘将来。


1979年,他变换创作风格:确定了以厚丙烯颜料为底的相关参数,并融合了更多的工具。苏拉奇不仅“超越黑色”,更完全割裂了与被美国称为“法国韵味”的联系,即长期以来贯穿德拉克洛瓦、马奈等人作品的核心感官笔触。苏拉奇在作品中将雕凿、刻痕、浅槽和细沟等变为基本元素。这些刮刮刻刻、雕雕凿凿发生在我们通常与常规劳动联系在一起的肢体劳动之后。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肢体移动结合光影的浮动变幻,将物质与非物质合二为一。与时间同生,卒莫消减,苏拉奇另辟蹊径,诠释了所谓的时光流逝。


[i] Brooks Adams,Soulages in Relief。《皮埃尔·苏拉奇:黑色之外》(纽约:罗伯特·米勒画廊,2005年),未标页。


[ii] 皮埃尔·苏拉奇,Annie Mollard-Desfou著。《颜色词典·黑色》前言(巴黎:CNRS Editions,2005年)Brooks Adams译;见之前脚注。




贝浩登近期展览 



香港

GEORGES MATHIEU 乔治·马蒂厄 | 11月21日至12月21日


东京

TAKASHI MURAKAMI 村上隆 超扁平哆啦A梦 | 11月19日-2020年1月25日


上海

PIERRE SOULAGES 皮埃尔·苏拉奇 | 11月5日至12月28日

JEAN-MICHEL OTHONIEL 尚 - 米歇尔·欧托尼耶 | 11月5日至2020年2月22日


纽约

CHEN FEI 陈飞 团圆 | 11月2日至12月21日

LEE BAE 李英培 PROMENADE | 11月2日至12月21日


巴黎

GABRIEL DE LA MORA 加布里埃尔·德拉·莫拉 ÉCHO |  10月12日至12月21日

PARK SEO-BO 朴栖甫 描法 |  10月12日至12月21日

JOSH SPERLING 乔希·斯博林 SO IT GOES |  10月12日至12月21日

TAKASHI MURAKAMI 村上隆 BAKA |  10月16日至12月21日


首尔

GAHEE PARK 朴佳熙 10月31日至12月28日








了解更多贝浩登展览及艺术家信息,敬请访问:


官方网站:www.perrotin.com

微博:Perrotin贝浩登

Facebook:Galerie Perrotin

Instagram:galerieperroti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贝浩登PERROTI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