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贝浩登上海|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个展 “残影” 现已开幕

PERROTIN 贝浩登PERROTIN
2024-10-01




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在贝浩登(上海)的个人展览“残影”现已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9日。桑德斯卓姆实践的核心在于探究作为图像的绘画精神,尤其是通过她对抽象风景的探索。她从地理、社会学和哲学中汲取灵感,细腻地表达感官和幻想。下文摘录了艺术家对自身创作的叙述。




景观


当我还是一名年轻艺术家时,我最初描绘的是荒凉的北极景象,数轮月亮在画布上同时升起,勾勒出尺度、距离和时光的流逝。这些画作诞生于一种深刻的渴望,一种指向自我之外、朝向“远方”的重新定位。现在我意识到,在气候危机和人类世进入公共意识之前,环境已然经历了无数变迁。如今,对周围环境的担忧依然令我感到不堪重负,但这种感受源自不同的年岁、时间与视角。关于风景画的思考仍然存在于我的创作中,只不过形态与心态发生了转变。


在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有些画面像是放大的山体滑坡细节,有些像是残存的冰川,它们可以被解读为对当下气候急剧变化的注解——当我写下这段文字之时,冰川正在逐渐消失。我希望这些画作不仅可以成为内在逻辑清晰、自成一体的作品,而且能够成为将观者引向体验的触媒。于此,我试图营造一个疑虑、敬畏、渴望、惊异与眩晕感共存的场域。



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残残影”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4.摄影:包梦琪.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一个点,一个圆


对我而言,绘画之美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不像言语那般表达明确。我认为绘画的重点并非确切的信息或直白的宣讲,因为“唯一正确的解读”并不存在。正因如此,绘画拥有暗含寓意、开拓边界、激发反应的自由,而视觉和触觉的反应往往先于认知反应。绘画有着漫长的历史传统,从画作中辨认出的前人笔触能与历史画作构成对话。


绘画时,我习惯在画面中制造不同的焦点,打开不同的空间方向。一个点可以带来尺度的转换,迫使观者重新思考——就像著名的“鸭兔图”一样,你知晓其中有两种合理的图像,但一次只能“看到”一种。所以,一个点既可以是一个纯粹的点,也可以是一个天体,不过无法同时一身二任。易识别的形状促使我们定位自身在空间中的所在,邀请我们“进入画中”,并在沉浸其中的同时以某种更宏大的尺度衡量自身。我觉得画作打乱观看方法的能力非常引人入胜。它要求你去观察、去重新思考。随着视角转换,画中的某个事物或许会发生全然的变化。



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残影”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4.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错位


正如德国艺术家、电影创作者 Hito Steyerl 所揭示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种持续的眩晕之中,身处于一个不断坠落的社会之中,我们曾经认为坚实无比的民主体制现已坍塌为一场泥石流。我们共有的价值观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我们对多元视角的理解也尽数崩裂。如今的我们所拥有的参照点不再是地平线,而是无数镜头无孔不入的审视与观测,这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空间体验。在一个监视偷窥被默许的时代里,我们究竟看见了什么?什么是近,什么是远?这些都是占据我思考的问题。


我希望我的画作就像朝外散射的光束,将光洒落在它周遭的一切事物上,给人们带去重新审视和思考的契机。我认为自己坚持做画家的选择是一种佐证,其本身就是对人生有限光阴的关注与反思。创作的时光与观看的时光在此交汇——这些都是存在的不同面向。另外,我想让我的画成为实体世界的一部分,它们不是屏幕上的图像,而是真实可感的实体。



Traverse, 2024. 布面丙烯. 182 x 182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存疑


我不认为我的画作是全然的抽象艺术;我对抽象和具象的界定也没有太多兴趣。我更关注的是让每幅画作成为独立的个体,产生先于认知的视觉冲击。我希望我的画作是探索的场域,就这层意义而言,每幅画都是由行动的痕迹构建成的独特空间。我希望其中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意识,一种事物不断幻化的体验。在那里,观者既能感知局部,又能转换视角,从而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我对生活中的大多数事物都怀有疑虑,随着年岁增长,让我存疑的事物似乎越来越多。我相信疑虑有利亦有弊:有一种疑虑能使人重新审视事物,抽离当局者迷的困境,让你保持警觉、随机应变;另一种疑虑则更为病态,使人举棋不定。人们常以为经验和知识能带来自信与安逸,但在我看来,现实恰恰相反。



Flood, 2024. 布面丙烯. 40 x 40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时间


我追求在画面中呈现一种类似现在进行时的状态,让它不断铺展、靠近或延续。我将画作视为存储不同时光的胶囊。对光阴流逝的痴迷促使我不断追寻,寻找那些能够化观看为参与的方式,营造一种某种事物正在产生作用、正在当下为观者铺展的感受。


一幅画如何才能既带来即刻而直接的感受,又在显露其内容时缓慢且谨慎?这是我所思考的问题。多年来,我通过在画作部分区域涂抹白色或黑色颜料的方法设置阻碍,由此获得一种反弹式的观看体验,而那些画幅中出现的黑暗空洞则看起来像是陷阱。这种悬而未决的过渡状态对我而言很重要。



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残影”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4.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当背面成为正面


2020年的一天,我正好在工作室里把一幅没能达到预期的画作翻转了过来。当画布的背面转向房间时,我突然发现了新的可能性:那些被遮盖的色彩透过画布渗出,幽灵般的画面仿佛自另一面穿透而来。从那时起,我开始探索将画布由内向外翻转的可能性,让背面成为正面。


此次展览在 Vandalorum 艺术与设计博物馆举办,而在如此绵长的空间内展出作品本身就需要特定的干预手段。我想将画作从墙壁上解放下来,悬挂在空中,让人们在没有纵观视野的绘画森林中漫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必须让作品的两面都成为完整的画作——虽然两面不会同时被看到,但时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我首次展出双面画,一面色彩鲜艳,一面更为暗淡。



Black Sun, 2024. 布面丙烯. 152 x 152 cm.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明度与色调


我与色彩的关系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它尤为具体。我在选择颜色时总会仔细考量。我或许会进行不同的尝试,但我的直觉能告诉我怎样的程度恰到好处。有些选择则基于实际考虑:我会用工作室里现有的颜料,或是前一幅画中出现过的色彩。周围环境和四季变迁常常对我的选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时常用色彩将自己传送至他处。例如,当我住在美国时,我会偏向北欧的色调灰度;而当我在十一月身处瑞典、筹备即将在加利福尼亚展出的作品时,我会更倾向高饱和度的洛杉矶色彩。


在我看来,明度与色调是绘画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元素。我通常会在画作中局部使用自然的大地色,再用饱和度更高、更强烈的颜色与之构成对比。合成的色彩与有机的色彩碰撞交融。初次看到作品时,观者会像黑夜中的飞蛾那般被明亮的色彩所吸引。但走近之后,他们会注意到肌理和画面的铺展方式。简而言之,色彩是首要考量。



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残影”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4.摄影:包梦琪.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过程


在绘画实践中,我发现自己在画面上使用的颜料越来越少,似乎对画面的最终形态犹豫不决。尽管我视物质性为绘画的要素,但我几乎不想触碰画布。因此,当液态颜料通过沉淀形成图像时,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自导成形。我当然有一些技术层面的经验,能够预测它们最终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不过我会持续变换方法,不太愿意墨守成规。


我之所以运用倒注和拓印技巧,是为了获得偶然性,再以此为起点开展创作。我永远无法精确判定颜料干透后会出现何种图像,也无法预知正面画幅的反面印迹会在何时出现。这种过程是层层物质与构图的对话。






 



贝浩登商店小程序中秋假期期间照常接单,将在节后统一安排发货。点击上方小程序码,探索更多精彩商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贝浩登PERROTI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