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兴趣班么?揍他一顿就知道
1、
一群人聊起教育,谈到孩子上兴趣班的问题。
我说:如果你想知道孩子是否真正喜欢那东西,揍她一顿就知道。
比如说,她喜欢书法,你看到她练书法就骂她、揍她,把她的毛笔、宣纸都扔垃圾堆里。这样打骂几次以后,如果她还喜欢书法,还偷偷摸摸地练,并且不让任何人知道她在练书法,那大概是真喜欢了。
大多数孩子上兴趣班,都不是真兴趣。他们的兴趣,是被驯兽手段培养出来的。
这种驯兽手段是这样的:
见到孩子练书法,大家都赞叹:哇,你的字写得真好!
见到孩子下围棋,于是就称赞:这孩子真聪明。
孩子背诵唐诗,大家就鼓掌鼓励。
这不叫教育,这叫驯兽。
驯兽驯出来的所谓兴趣,其实不是真兴趣,那只是讨好和迎合。或者说,孩子真正的兴趣,在于他人的赞赏、羡慕、夸奖,而不是他所做的那件事本身。
有些人对我的观点非常抗拒,某名校海归就认为,她从小特别热爱做奥数、弹钢琴、学外语,就是天生的热爱,与家长和别人的诱导无关。
我不相信。因为你们这一代从小被父母允许的兴趣,也就那么十几样。即使我们小时候玩的砸泥巴、围猎田鼠、抓蛇、打弹弓、捕鱼、打鸟、钓蛤蟆、种庄稼、烧秸秆、玩火药、打群架,你们都没玩过。
正如你们去餐厅点菜,发现菜谱里只有几样东西:麻婆豆腐,家常豆腐,凉拌豆腐,豆腐砂锅,冻豆腐,豆腐脑,然后你只能在这些里面选几个。
2、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真正的兴趣,你得给她绝对自由的独处时间。这段时间里,她做的任何事,都没有人搭理,她只是一个人自得其乐。
新一代独生子女是不幸的。他们从小就没有独处时间。除了父母陪伴,还有爷爷奶奶陪伴。这样的孩子,说得好听是时刻有人陪伴,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从小就被剥夺了独处的自由。
欧美中产的流行观点,也认为孩子是需要大人时刻陪伴的。
被剥夺了独处的自由,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她从小生活在监控之下。这种监控不是福柯说的圆形监狱,也不是奥威尔说的老大哥时刻盯着你,而是家长以爱和陪伴的借口监控你的一举一动,纠正你的各种行为。
面对大人的强势,孩子是无助的。她做什么事,都会窥视大人的反应。这样的孩子,是不幸的,因为她的人格,是被捏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生长的。
我用了“捏造”这个词,是指大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教育目标,去打造孩子的人格。捏造和自然生长的区别,可以参考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你喜欢的是那种自然生长的姿态,还是被你捏造的姿态?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大多数情况并不是孩子有什么问题,而是孩子自然成长的方向,和他希望的方向差距太大,而他捏造孩子的能力又不够。
3、
儿童人格的发展理论,有二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是人本主义,另一派是行为主义。在心理治疗方面,这两派也是截然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冲突,可以参照罗杰斯和斯金纳上世纪的三次学术交锋。
回到儿童教育方面,人本主义的教育认为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不可以被强制灌输的,也就是说,不能把大人认为的“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做事方式”灌输给孩子。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只能在他自己天性基础上,让他自愿选择,慢慢整合出一套他自己的人格体系。若是强迫孩子接受,这样的人格体系是不和谐的,会产生各种冲突,最终结果就是孩子长大后没有幸福感,因为他不是一个“完备的人”。
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则强调教育的作用。如华生承诺的,你给我一个孩子和足够的教育条件,我想把他培养为医生就是医生,想培养成律师就是律师。孩子是白板一块,给他好的环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严格训练,就能训练出有技能、有教养、人品好、符合社会价值理念的好青年。
这两种教育观点都有极致的实践。人本主义教育的极致实践,是尼尔在他创办的英国夏山学校实行的。尼尔强调,课程表是给老师用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去听任何一门课,任何人不能强迫孩子去上课。在夏山学校,禁止对孩子进行任何宗教或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也不教育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因为尼尔认为孩子的三观是需要靠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形成。
夏山学校的很多规则,都是全校学生表决的。比如几岁的孩子可以抽烟,到底是七岁的孩子就可以抽烟,还是要到十三岁才能抽烟。表决的时候,全校所有人都是一人一票,无论五六岁的孩子,还是校长。
夏山学校的孩子认为讲脏话是个人自由。但是满口脏话的孩子引起了参观者的反感,影响了学校的生意,尼尔以“你们讲脏话影响了我的收入”为理由,跟学生谈判达成协议:在家长和游客在场的时候,学生不能讲脏话,其他时间依然可以说脏话。
夏山学校的理念,被很多学校继承。比如美国的瑟谷学校,日本的巴学园,据说还有几家实验几年却半途而废的台湾学校。
与夏山学校的人本主义教育截然相反,很多贵族学校,私立学校,中国的大多数学校,几乎都是以行为主义教育为主。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虎爸虎妈之类。
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学校,既不是极端人本主义的,也不是极端行为主义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有些更偏向人本主义,有些更偏向行为主义。
即使夏山学校这样把人本主义发挥到极致的教育,还是有学生抱怨。比如某位学生大学毕业后写信抱怨他的物理老师,由于老师讲课实在太有趣,讲课水平极高,让他误以为自己有物理方面的特殊兴趣和才能。直到大学读物理后,才发现自己的物理天赋其实很平庸。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教师需要均衡,不能让太有魅力的教师误导学生的发展。因为这种误导,其实也是一种行为主义的导向。
尤其是很多毫无文学天赋的学生,被有魅力的老师误导为一事无成的文青,这太普遍了。
4、
人本主义教育把孩子看做一块块晶体,有天然的结晶方向。你把一块晶体放在饱和溶液里不断蒸发浓缩,让晶体继续长大,最后长出来是什么样子就是那个晶体该有的样子。
而行为主义把孩子看做一块非晶体的玻璃。只要软化了,可以塑造为各种形态,用模具和吹玻璃的各种工艺,打造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精美产品。
人本主义教育出来的孩子,人格健康,善于沉醉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大在乎社会的评价。但是他们经常在社会活动中遇到尴尬和不适应。
行为主义的教育,更接近驯兽。所以行为主义培养的孩子,更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
孩子在驯兽环境中长大,从小就极其在乎社会评价,长大后依然会在乎社会评价。
如果主流社会崇尚当官,他就会去当官。主流社会崇尚发财,他就会去努力发财。比如美国常青藤大学毕业的孩子,不管学什么专业,毕业以后大多数会想去华尔街、硅谷,从事金融、咨询、创投行业,还有一些可能去非洲做慈善、参与NGO之类,因为这些都是美国主流社会认同的精英行为。
在中国,也是类似的情况。北大清华的毕业生,除了出国的,去向最多的就是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工商银行之类的高薪体面的工作。当然还有很多当官的。
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可能会走向另一些社会嘉奖方向,比如参加军工事业,隐名埋姓一辈子为国家效劳,或者跟北大师生一样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把全校近三分之一的师生打成各种右派、反革命、反动权威。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是蒯大富那样成为文革学生领袖。
5、
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困惑。一方面对高强度的填鸭式教育极度不满,一方面又唯恐自己的孩子被这种教育体制筛选淘汰,从此难免阶层下跌。
这种困境的成因,在于大多数家长本身就是驯兽教育训练出来的,所以他们对社会阶级极其敏感。
你若去知乎看看,会看到很多人都是先开头介绍自己毕业于专业排名top N的学校,是阿里Pn的员工,年收入xx万,在xx一线或准一线城市有n套房子。
这种迫不及待的炫耀和攀比的背后,是驯兽教育对社会评价的高度迎合。所以大多数人做不到为了兴趣放弃高薪和“体面的工作”,或者为了兴趣离开“机会众多的大城市”。
而人本主义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是自足的。他们对自己的肯定,更多的来自自我满足,而不是社会评价和与别人攀比。因为他们有更多元的价值观,社会评价仅仅占很少的一部分。
你若是窗边的小豆豆,一定对孩子的教育不会焦虑。因为她知道美好的教育可以让人自足。
生产力这样发达的社会,基本上饿不死人。林清玄他爹妈这么穷,还养了十八个孩子。现在的人均财富比林清玄小时候高了几十倍,你还担心孩子饿死么。
你唯一担心的,是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看不起的底层阶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