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3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一位清华校友提到一件事:
这个话题曾经引起一番讨论,但是并没有几个人深入思考。在中国,大家一直把北大清华视为神一般的存在,中学名校排名主要看北大清华考上几个,清华北大门口总有许多假期来朝圣的小孩子。
北大清华的学生真的那么出类拔萃吗?
早在十几年前,南方某大学心理学系就做过一个研究,比较各大学校学生的科研学术天赋,其目的是为本校的研究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中国所有的211大学基本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一本和二本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北大清华之类的学生的学术天赋,和那些排名100名左右的大学之间,差异是微乎其微的。这仅仅是学术科研素质方面。在其他方面更多的高考和教育不能选拔的方面,差距可能更小。
某友跟我说起当年清华本硕毕业去MIT读博的时候,写作课直接就是不及格,教授认为其写作完全没有最基本的逻辑和学术规范。可见当年的清华教育,与MIT的规范,是大不一样的。
北清毕业生更容易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种学校距离权力中心的圈子很近。
现代的高考有个特点:只有那些每门课都是高分的学生才能进入名校。这就带来致命的问题:不是比拼谁有某方面的天赋,而是比拼谁丢分少。
谁丢分少?谨慎的、听话的,不断熟练重复老知识点把题目做到滚瓜烂熟、做题目绝不敢心血来潮就别出心裁的,严格按照老师给的高考攻略去备战的,这种人才会丢分少。
哪些学生能够每门课都是高分?没有个人偏好和激情的,不会因为自己厌恶某门课而断然放弃,也不会因为自己特别偏好某门课而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方面的。他们固然没有某方面的短板,也很难有某方面真正的长板。总体上讲,就是选拔出总分比较高的平庸学生,而最有长板的偏科学生很容易被淘汰掉。
这种选拔机制,在中国从小学就开始了。小学生的考试平均分竟然高达95分,这太可怕了,这只能让孩子战战兢兢担心自己犯错误,只能让孩子如履薄冰让自己不离开标准答案,只能让孩子放弃求知欲,一次又一次去重复那些滚瓜烂熟的题目,这是求知欲方面的逆向淘汰。
很多人花大钱买学区房,送孩子去那些摧残孩子求知欲的学校,让那种「好教育」去驯兽孩子。成功的驯兽,就是把孩子送到北大清华。
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跟中国一样人人高分。比如说新加坡,小学生考试不及格是经常有的「新加坡五十分及格」。上了中学以后,第一次摸底考经常是一半人不及格。
在大学入学方面,英联邦的A-level 比中国模式好很多,课程极多,让人有选择的余地,申请大学只选自己擅长的科目。课程内容是大学预科,可以和普通低水平者拉开距离。经济学、心理学之类的课程,都很普遍。
中国的高考也是一样道理,它其实可以学习A level,增加考试的科目,比如说中学选修课程可以增加到四十门甚至一百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方向选。考试难度加大,拉开分数,让真正的特长生一门课就可以和普通学生拉开几十分。
这方面在中国高考历史上最好的一次实践,是1987年的高考物理,全国统考,平均分是19.5分,浙江省的平均分是四十多分。物理好的学生可以考到70、80、甚至90以上,普通学生就是10分左右。这样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如果高考增加科目,让每门课的平均分控制在20分左右,高校可以按照专业录取真正有特长的学生,名校的著名专业,也真正能够吸引到有这方面天赋的学生。
但是现在这种人人高分的时代,名校生主要是为了门门全优放弃投入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精心筛选出的谨小慎微、不敢犯错的高等平庸生。
这种筛选,正如丰子恺的某幅漫画:园丁拿着大剪刀,剪去出头的高个子的脑袋。
如果清华大学和小学同学在饭量、肌肉、身高、血压、性能力方面,和乡村小学校友群没有大区别,大家或许会觉得很正常。但是如果说他们的讨论话题、水平层次和观点没区别,大家就会觉得不正常。
这不仅仅是清华校友群和小学校友群,也是全民的情况。不仅仅是中国这样,美国也一样。
这是思维的从众化,和价值取向集中化的结果。
我小时候,有一种说法是:「清华大学是工程师的摇篮」。现在,清华大学毕业生已经很少当工程师。大多数人的兴趣在于从政、经商和金融、互联网类的高薪职业。即便当过几年工程师,也会尽快从事管理类工作。
对于思维有独特性的人,做个纯粹的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其实是最适合的。它可以让你逃避大众思维对你的监控和束缚。
商人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思维独特,而是因为他的从众。他对商业的构思、审美、品位,都必须迎合最广大的普通大众。
政治家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思维独特,而是因为他从众。他所做的一切,所说的一切,都必须迎合最广大人民的思维习惯、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
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多以升官、发财为主要价值导向,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涌向华尔街和政界,这从众思维就达到了顶点。掌控大众,才能成功,无论是选票,还是韭菜。
如今在美国,你看到的是无所不在的「政治正确」。
隔着太平洋,在美国的对岸,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政治正确。
个人成功若经常取决于这种「大众化思维」,或者偏离政治正确太远就会被边缘化,大众化思维就有垄断优势。
在某些国家,意识形态稍微多元化一些,不同圈子讨论的范围、层次和观点会有各自的特点。如果意识形态的趋同达到顶点,就打造了一个全民化的大一统圈子,这个圈子里,无论是清华校友,还是乡村小学校友,总体上思维能力没有大区别。他们关心的话题,也不会有大区别。
其他
为什么清华校友群和乡村小学校友群思维模式类似?
01
一位清华校友提到一件事:
有个问题我想了几个月,很困惑。我是1974年开始读小学。在非常偏僻的一个农村,74人一个班,小学毕业的时候,只剩下26个同学,其它48个都中途辍学了,有的甚至因为各种原因死亡了,其中一个玩伴,就是因为夏天游泳淹死的。当年农村的生活挺悲惨的。这26个同学,有13个考上初中,只有3个坚持到初中毕业。考上高中的就只剩下我一个了。
我有幸考入清华,后来又在清华读研究生。其他那些同学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在外面打工。期间我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很多年都没有联系。去年,我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建了一个班级群,十来个同学进群了,包括我。大家有时会在群里讨论一些话题。我就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我发现我那些小学同学讨论问题的档次和水平,甚至一些具体的观点,居然跟我们所在城市的清华校友群的部分校友一模一样!
我就开始纳闷了,我感到非常难以理解。清华毕业与小学毕业是一样的水平,这大大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我的困惑就是:我们的教育真的能提升人的素质吗?
这个话题曾经引起一番讨论,但是并没有几个人深入思考。在中国,大家一直把北大清华视为神一般的存在,中学名校排名主要看北大清华考上几个,清华北大门口总有许多假期来朝圣的小孩子。
北大清华的学生真的那么出类拔萃吗?
早在十几年前,南方某大学心理学系就做过一个研究,比较各大学校学生的科研学术天赋,其目的是为本校的研究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中国所有的211大学基本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一本和二本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北大清华之类的学生的学术天赋,和那些排名100名左右的大学之间,差异是微乎其微的。这仅仅是学术科研素质方面。在其他方面更多的高考和教育不能选拔的方面,差距可能更小。
某友跟我说起当年清华本硕毕业去MIT读博的时候,写作课直接就是不及格,教授认为其写作完全没有最基本的逻辑和学术规范。可见当年的清华教育,与MIT的规范,是大不一样的。
北清毕业生更容易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种学校距离权力中心的圈子很近。
02
现代的高考有个特点:只有那些每门课都是高分的学生才能进入名校。这就带来致命的问题:不是比拼谁有某方面的天赋,而是比拼谁丢分少。
谁丢分少?谨慎的、听话的,不断熟练重复老知识点把题目做到滚瓜烂熟、做题目绝不敢心血来潮就别出心裁的,严格按照老师给的高考攻略去备战的,这种人才会丢分少。
哪些学生能够每门课都是高分?没有个人偏好和激情的,不会因为自己厌恶某门课而断然放弃,也不会因为自己特别偏好某门课而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方面的。他们固然没有某方面的短板,也很难有某方面真正的长板。总体上讲,就是选拔出总分比较高的平庸学生,而最有长板的偏科学生很容易被淘汰掉。
这种选拔机制,在中国从小学就开始了。小学生的考试平均分竟然高达95分,这太可怕了,这只能让孩子战战兢兢担心自己犯错误,只能让孩子如履薄冰让自己不离开标准答案,只能让孩子放弃求知欲,一次又一次去重复那些滚瓜烂熟的题目,这是求知欲方面的逆向淘汰。
很多人花大钱买学区房,送孩子去那些摧残孩子求知欲的学校,让那种「好教育」去驯兽孩子。成功的驯兽,就是把孩子送到北大清华。
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跟中国一样人人高分。比如说新加坡,小学生考试不及格是经常有的「新加坡五十分及格」。上了中学以后,第一次摸底考经常是一半人不及格。
在大学入学方面,英联邦的A-level 比中国模式好很多,课程极多,让人有选择的余地,申请大学只选自己擅长的科目。课程内容是大学预科,可以和普通低水平者拉开距离。经济学、心理学之类的课程,都很普遍。
中国的高考也是一样道理,它其实可以学习A level,增加考试的科目,比如说中学选修课程可以增加到四十门甚至一百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方向选。考试难度加大,拉开分数,让真正的特长生一门课就可以和普通学生拉开几十分。
这方面在中国高考历史上最好的一次实践,是1987年的高考物理,全国统考,平均分是19.5分,浙江省的平均分是四十多分。物理好的学生可以考到70、80、甚至90以上,普通学生就是10分左右。这样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如果高考增加科目,让每门课的平均分控制在20分左右,高校可以按照专业录取真正有特长的学生,名校的著名专业,也真正能够吸引到有这方面天赋的学生。
但是现在这种人人高分的时代,名校生主要是为了门门全优放弃投入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精心筛选出的谨小慎微、不敢犯错的高等平庸生。
这种筛选,正如丰子恺的某幅漫画:园丁拿着大剪刀,剪去出头的高个子的脑袋。
03
如果清华大学和小学同学在饭量、肌肉、身高、血压、性能力方面,和乡村小学校友群没有大区别,大家或许会觉得很正常。但是如果说他们的讨论话题、水平层次和观点没区别,大家就会觉得不正常。
这不仅仅是清华校友群和小学校友群,也是全民的情况。不仅仅是中国这样,美国也一样。
这是思维的从众化,和价值取向集中化的结果。
我小时候,有一种说法是:「清华大学是工程师的摇篮」。现在,清华大学毕业生已经很少当工程师。大多数人的兴趣在于从政、经商和金融、互联网类的高薪职业。即便当过几年工程师,也会尽快从事管理类工作。
对于思维有独特性的人,做个纯粹的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其实是最适合的。它可以让你逃避大众思维对你的监控和束缚。
商人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思维独特,而是因为他的从众。他对商业的构思、审美、品位,都必须迎合最广大的普通大众。
政治家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思维独特,而是因为他从众。他所做的一切,所说的一切,都必须迎合最广大人民的思维习惯、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
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多以升官、发财为主要价值导向,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涌向华尔街和政界,这从众思维就达到了顶点。掌控大众,才能成功,无论是选票,还是韭菜。
如今在美国,你看到的是无所不在的「政治正确」。
隔着太平洋,在美国的对岸,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政治正确。
个人成功若经常取决于这种「大众化思维」,或者偏离政治正确太远就会被边缘化,大众化思维就有垄断优势。
在某些国家,意识形态稍微多元化一些,不同圈子讨论的范围、层次和观点会有各自的特点。如果意识形态的趋同达到顶点,就打造了一个全民化的大一统圈子,这个圈子里,无论是清华校友,还是乡村小学校友,总体上思维能力没有大区别。他们关心的话题,也不会有大区别。
更多细节交流请点击:南洋富商微信交流群说明4.0。
文章话题探讨、国内首屈一指的生存教育社区,prepper技能、信息互换互助,物资装备测评及互动分享。南洋富商文字、语音、视频,生存知识持续输出中,大量生存资料共享。工程师学者思维打造的硬核生存社区,教你不花冤枉钱,少走冤枉路。在真实灾难降临的时候提高存活率。
信息就是生命,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为了生命安全和未来做好准备。知识星球提供三天内免费退款服务,欢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