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我院两支队伍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

NEWS TODAY


7月23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决赛在宁波浙江万里学院举办。本届竞赛有来自全国629所高校的16732个团队参加,共产生一等奖372项,二等奖578项,三等奖1744项。在本届竞赛中,我院共有6支队伍参赛,其中2支队伍荣获全国决赛一等奖

CULSC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CULSC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英文简称CULSC)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和《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杂志共同倡议、指导下,由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委员会设立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竞赛,于2017年设立,每年举办一届,一般在每年7月启动,次年8月前完成,竞赛周期1年。

该项竞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入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名单,竞赛级别高、赛程长、评审要求高,每届吸引了全国数百所高校参赛,在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获奖队伍

本次获奖队伍,分别为刘蔚秋、刘之威老师指导的由魏淅丹、曹姝、敖悦三名本科生组成的参赛团队,以及杨玉春、崔融丰老师指导的由蒋玉莹、孙宪韬、魏馨、罗昕怡四名本科生组成的参赛团队。



参赛队伍简介

01

项目名称:珠三角城市小微水体浮游植物群落构建机制与生态风险研究

团队成员:魏淅丹、曹姝、敖悦

指导老师:刘蔚秋、刘之威

项目介绍: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水生态系统退化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小微水体作为城市水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然而其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趋势和生态风险仍不清晰。本研究于2024年1月选择了珠三角地区3个典型城市广州、深圳和澳门为研究区域,对27个水体的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环境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有9个水体发生了明显的水华,水华种类以颤藻(Oscillatoria spp.)为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磷是浮游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因子。而颤藻的低温适应性可能是颤藻水华在冬季爆发的重要生物机制。这表明,热带亚热带城市小水体面临着比其他区域更大的水华风险。此外,研究团队发现浮游植物群落与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p<0.05)。研究团队初步推测浮游植物可能通过调节浓度来间接影响细菌群落的变化。然而浮游植物影响细菌群落和功能的途径和具体机制仍需在将来进行深入分析。

02

项目名称:硝化菌群驱动水产养殖水质净化的机制及其应用潜力

团队成员:蒋玉莹、孙宪韬、魏馨、罗昕怡

指导老师:杨玉春、崔融丰

项目介绍:人工固氮已成为生态系统氮输入的主要形式,使得生态系统活性氮水平急剧增加,造成严重氮污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而广东省为水产养殖业大省,其水产养殖氮排放在农业中占据较大比例,因此该课题专注于研究不同硝化菌群对水产养殖水体的净化潜力。通过设置了三组的硝化菌群体系,分别为氨氧化细菌(AOB)、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与反硝化细菌体系,完全氨氧化细菌(comammox)与反硝化细菌体系,氨氧化细菌(AOB)、厌氧氨氧化细菌(anammox)与反硝化细菌体系,并测试这三组体系对斑马鱼原位养殖水体的净化能力并定期检测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改变。通过本次实验证明了硝化细菌能够定殖于养殖体系且对鱼体无毒害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水体中有机碳、悬浮物和无机氮含量,其中完全氨氧化细菌(comammox)因其高底物亲和力而具有更高的应用潜力。


参赛同学合影


为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科技竞赛水平,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生态学院出台了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资助细则,从制度保障、参赛组织、参赛指导、参赛保障等方面细化工作举措,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参赛队伍。近年来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积极性逐步增强,参赛人数和队伍逐渐增多,并取得良好成效,斩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本科生组二等奖、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第二届高校青年“双碳”知识竞赛决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决赛一等奖等荣誉。



通讯员丨蒋玉莹、魏淅丹

排版丨戴小拉

初审丨姚宇鹏

审核丨林勉生

审核发布丨罗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