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老师家长注意了,有孩子在网上做的这种事太可怕!保护孩子远离不良侵害,我们能做什么? | 特别关注

2017-12-15 妙学巧记 快忆童


正文共4153字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各位老师家长,在你的理解中,自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上网都做些什么?


一般父母都会回答:玩游戏、看漫画、看电影、读电子书、学习、查资料、跟好朋友聊天……


可是大家知道吗?有那么极少部分的未成年人,他们上网做的事儿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他们在某些直播平台上开了直播间,做起直播来。甚至有媒体报道,有些未成年人直播,竟然上演了不堪的一幕!


有孩子在直播平台上进行脱衣直播,不为赚钱只为好玩!更不可思议的是,竟然还有“14岁宝妈”秀自己的孕腹,以此为荣。


事情逐渐受到公众关注和舆论热议后,相关平台也在近日纷纷对该类内容进行了清理。


然而,有的平台上不乏存在类似内容换个名目,打个擦边球的操作方式。一方面,监管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家长们应该提高警惕,思考一下,为了让孩子远离这样的侵害,我能做些什么?



想不到,这些直播内容来自未成年人!


直播平台惊现小学生大尺度直播

近日,某直播平台被指有小学生等未成年人脱衣直播。


由当时的弹幕留言中能看出,直播中一些大胆的行为得到了频道内观众的支持、甚至怂恿。



一名小学生称,这些行为不为钱,就是为“好玩”。她还为自己的粉丝比同学多而自豪。



“00后宝妈”直播孕期日常,吸引粉丝

无独有偶,不久前,网友“传媒老王”发微博称,在某直播平台上看到14岁女孩发的怀孕视频,并配有多张视频截图。


有记者发现,其中一个播主,自称今年只有14岁,已经“做妈妈了”“还有62天宝宝就出来了”等等。


未成年游戏主播受追捧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极端情况,还有一些孩子主攻游戏直播。

这些孩子他们直播的内容就是自己打游戏的过程,一边操作一边配上相应解说。一些“技术过硬”的未成年主播积累了大量粉丝,这些粉丝通常也以未成年人居多。


未成年也有情感主播

还有一类未成年主播主打忧郁牌,这些主播的年龄通常在14岁至16岁之间,以女生为主,自我介绍表现出来的内容通常为受过情感创伤,不再相信爱情以及青春灰暗无光。这类主播发布的视频内容常包括抽烟、喝酒等,表达孤独和抑郁的情感。


喊麦、唱跳博关注



有的直播平台上还出现了学生喊麦或“社会摇”的主播。这类主播的年龄大多在12岁至16岁之间,“喊麦”的形式比较像另类的说唱,其中一些主播有自创的词句,但大多数还是重复网络上已经走红的喊麦歌手的歌曲;“社会摇”则是主播根据音乐跳一些幅度比较大、比较夸张的舞蹈,包括甩头、扭腰、摆胯等。



奇怪的现象: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事情逐渐受到公众关注和舆论探讨后,相关平台也在近日纷纷表示对该类内容进行了清理


比如,某平台表示,12月4日起,关闭当日前认证的未成年人的直播权限。12月9日起,关闭所有认证为未成年人的用户的直播权限。12月底前,全新实名认证体系上线,将全量重新认证用户,关闭未成年人的直播权限。


另一家直播平台也表示,已对平台上涉及“未婚妈妈”等视频进行清理。对自称年龄低于14岁用户的案例也已固定证据与有关部门沟通。


中教君在此之后,也曾专门下载了若干直播平台APP,进行相关搜索,发现许多新闻中曝光的直播确实已经下架了。


其实早在2016年,多家从事网络表演的主要企业曾共同发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所有主播必须实名认证,不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提供主播注册通道。


另外,根据国家信网办通知,全国的互联网直播服务企业自7月15日起,要向属地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登记备案。


如此管控力度,很遗憾我们还是看到了类似未成年人直播现象的出现。自2016年“网络直播元年”以来,网络直播平台呈井喷式增长。截至目前,网络直播平台服务数量超过500家。预计到2017年底用户规模将会达到3.92亿。


如此规模监管,需要企业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管理道路必然道阻且长。


而相信很多老师、家长在看到这些消息时,一定会产生另一方面的思考——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做出如此举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不论是小学生大尺度直播,还是“00后宝妈”直播怀孕,未成年人在直播平台上的过火行为暴露出的是自我保护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缺乏,对“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清晰的认知和分辨。他们甚至会成为同龄人的价值引导,使更多人误入歧途。


比如,在有些未成年宝妈的直播下,竟有不少15岁、16岁孩子评论,感慨自己“仍然没有男朋友,已经老了。”


更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不论涉事的孩子还是围观的孩子,似乎都对这些不堪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保护孩子远离类似侵害,父母能做什么?


未成年人在直播领域暴露的问题,仅靠平台禁入还不够,家长老师应该加强教育引导和监管。互联网依然成为00后、10后的生活方式,堵绝不是有效办法,那么如何保护孩子远离类似的侵害,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的关心跟上了吗?


中教君建议各位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最大程度上避免孩子成为类似现象的受害者。



不能与网络隔绝,因此更需要让孩子明辨是非


未成年人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形成,容易受到不良风气侵袭,甚至受到违纪、违法行为的侵害。


之前在一些未成年孕妈、宝妈的视频下,充斥着一种言论认为这种直播是凭努力赚钱的方式,是光荣的行为。还有些孩子表示,照葫芦画瓢甚至搔首弄姿只是为了好玩,并不是以非法牟利为目的。


各位家长,您看出这其中的问题了吗?此种是非颠倒的观念甚至比直播行为本身更为可怕,就算关闭了一个平台,还可以有另一个平台;就算关闭了所有的平台,还有线下的渠道。


因此,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各种生活场景来告诉孩子什么是诱惑,及时发现孩子不良思想的苗头并加以纠正。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大是大非面前,家长对孩子“错爱”、“宠爱”是大忌,原则问题上必须严格果断。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帮助孩子去认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尤为重要。

当然了,家长也要注意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心理严重,常会用与众不同来证明自己的勇敢、特立独行。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确,“个性”并不是一味标新立异,不要为了不同而不同,更不能为了跟风,什么行为都去模仿,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


走近、陪伴、关注才能了解孩子的变化


但人是社会性动物,未成年更是朝着爱和关怀成长,一不留神,就容易偏离正常方向。


通过上面我们对未成年主播的分析就可以发现,“00后”妈妈、“忧郁主播”等其实都缺乏足够的家庭关爱与教育。他们的直播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求关注”的隐含表示,需要在其他地方获得关注与关爱。


作为父母要多陪伴孩子,最好的爱不是金钱的给予而是花时间来陪伴,这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父母要注重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用实际行动关爱孩子,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放松,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需求,而不是让孩子把这种需要诉诸网络直播。


当然,家长的陪伴不仅需要时间,还要有智慧。很多父母在家的时间也是自己看电视和刷手机,这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比如,之前媒体曝出某款学习类APP涉黄,一些家长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原来在这些学习软件上浏览过暗藏的“小黄文”“荤段子”!这何尝不是一种“疏忽”呢?


这些陪伴常识,家长不妨试试!



每天和孩子沟通做了什么  

家长很难一直陪伴孩子左右,尤其是孩子上学后学业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这种情况下,对家长来说最简洁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孩子沟通,每天拿出晚上的一小段时间让孩子说说今天都做了什么,学了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其中也包括孩子上网用了多少时间,都用网络做了些什么,去了哪些网站等等。


孩子行为是否有异样    

如果家长能够陪伴孩子一定的时间,孩子若有异动就更容易觉察。例如孩子是否长时间把自己锁在屋子中,并且非常介意家长的进入。例如家长不小心误闯房间,孩子会神色慌张、突然关闭某些网页或者把手机藏起来等。或者,当手机被家长使用时孩子会显得非常紧张。您注意,他可能有什么小秘密了。


集中上网时间是否增长  

网络主播为了吸引关注和维持粉丝数,必须保证内容的定期更新,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许多未成年主播都是游戏主播,边操作游戏边配解说,必然要有一个集中的长段时间做保证。


所以家长若发现孩子突然手机不离手,或者上网时间大大增加却又不肯说在做什么,家长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管好自己的财物

除了未成年主播,未成年人沉迷看直播,乃至花重金打赏主播的事件也曾被大家关注。


比如,2016年4月8日,福建省12岁的男孩小林(化名),为讨自己喜欢的主播开心,偷拿母亲手机充钱购买昂贵的虚拟物品送给主播,一个月花了近3万元;


2016年10月至11月,浙江14岁的男孩小明(化名)打赏5名游戏主播为其代玩手机游戏,共计花费3万余元。


除了平台自身的监管漏洞,未成年巨额打赏也有父母疏于的原因在。


很多孩子都是偷用父母的手机进行打赏。在无现金支付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管好手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防范”家中小孩却是很多父母忽略了的问题。


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您说是不是?


为孩子培养一两个健康的兴趣爱好

有些做直播的孩子,并不是对行为本身有多么喜欢,只是“无聊”和“好玩”,以及吸引他人注意,以此获得关注和肯定,好奇心和虚荣感得到满足。而相比之下,回到现实中,学习过程往往是比较艰难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还会遇到挫折。


所以家长不妨培养孩子一两种真正感兴趣的健康爱好,比如阅读、绘画、乐器、运动、发明创造等等。这样孩子在课余时间可以去做他真正感兴趣的事,不必非要在网络上打发时间。爱好带来的小成就同样会带给孩子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是孩子释放压力的重要渠道。



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爱好一定要是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而不是家长强迫的。否则可能会增加孩子负担,适得其反。




——本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内容为原作者和原出处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同意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快忆童,每日更新最高效、最聚焦的教育文章



做最好的教育,让所有孩子都学会学习!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如果您的孩子记忆力不好、学习死记硬背,无论如何努力成绩却很难见起色;如果您深受孩子教育过程的困扰……欢迎联系我。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双凤路四巷9号

咨询电话:三三老师:15823820430

                   刘老师:1333035158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