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群人走遍汉口租界角落,探秘不为人知的汉口往事

看更好玩的武汉☞ HANS汉声 2019-08-24






最能代表汉口历史的,无疑是租界。


一百年前,汉口租界漂亮的洋房林立,被誉为东方芝加哥。许多老建筑保存至今,总让人好奇它们背后的故事,然而,详尽历史资料却很难查到。



最近,HANS汉声勾搭了一个名叫 CECP 的志愿者团队,他们规模庞大,致力于研究保护濒危文化遗产,热衷给国际友人讲解武汉老建筑、搞历史文化讲座、和居民聊天、收集上世纪的民间野史。


假如你曾在汉口租界看到一群外国人“旅游团”,聚集在老房子边,那就是他们。


○   CECP是China Endangered Culture Protectors的英文缩写,意思是中国濒危文化保护者,在许多城市都有他们的小分队。


○   武汉CECP诞生于2012年,发起人杨帆,从新加坡留学回来的武汉伢。团队有一千多位国外志愿者和两千多位中国志愿者,他们的职业包括企业家、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记者、外教、设计师、留学生……


组织里卧虎藏龙,成员包括那不勒斯大学建筑学教授(一位意大利大爷)马方济教授、武汉城市建筑研究专家胡榴明,驻汉英国总领事也是活跃成员。


昨天,我们跟着CECP的发起人杨帆,花一整天逛遍汉口租界,今天来分享百年建筑背后的故事,超酷超有趣。




01.


传说中的神秘组织「共济会」

曾藏在汉口老银行里


地理位置 | 江岸区沿江大道143号(现中国光大银行)

-



汉口江滩青岛路口的中国光大银行,前身是诞生于1913年的汇丰银行。杨帆偶然发现,它老招牌下有一个鸽子浮雕。团队里的英国历史专家判断,这个标志属于「共济会」。


○   鸽子是共济会门口守卫的标志,这个诞生于18世纪初的神秘社团,一直是历史考究、推理悬疑小说的热门IP。牛顿、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等历史人物都是共济会成员。


根据CECP专家考据,汉口的共济会在1901年成立的,据点就在银行里,是苏格兰共济会分支。当时汇丰银行的老板是苏格兰人,很可能就是会长。


原来,这个世界著名神秘组织曾经在汉口也留下过痕迹。


据说,共济会的武汉分会外号叫茶会,汉口曾是中国最大的茶叶贸易基地,许多共济会成员都是做茶叶生意的富商。




02.


江汉村的建筑

是1920年代全世界最新潮的样式


地理位置 | 洞庭街江汉村

-



江汉村许多建筑都是景明洋行设计的,也就是当时汉口最牛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许多设计师都是国外大牌。


这里的设计有一部分是装饰主义风格,那时候世界最流行的风格,重视墙面雕刻,雕花,柱头都是代表,维也那的储蓄银行就是这个风格。


○    维也那储蓄银行内部。


江汉村许多房屋的柱头、浮雕现在依然残留,印证汉口在那个年代与全球接轨。




03.


上海邨掘地三尺

这很可能是武汉最老的井盖


地理位置 | 江汉路c出口附近

-



江汉路步行街地铁站旁边,上海邨里的这个井盖按照推测,建于1927年以前,上面英文的意思是卫生与供暖,1927年中国收回英租界后,汉口很难再生产英文井盖。


我猜,当时的汉口也许会有集中供暖吧。


CECP团队里的德国专家说,当年的铁不容易生锈,所以保存完好。


○   上海村的地界



○   许多房子的窗户都是从以前保留下来的,那时没有焊接技术,连接处都是用铆钉接的,砖头都是清水砖结构。阜成红砖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本地砖瓦厂,在武汉英租界仍可见到许多这样的砖头,例如平和打包厂。



04.


拯救武汉夏天的第一根冰棒

就诞生在汉口岳飞街


地理位置 | 中山大道与岳飞街交叉口附近

-



1907年汉口还没有制冰技术,一个英国水手在岳飞街上开了这家名叫英商和利的冰厂。简直拯救武汉酷暑的夏天。


1937年武汉沦陷时,日本人封锁住宅区,不让汉口居民去长江打水,和利冰场免费向法租界居民提供饮用水。



在1939年,日本人把厂主科赛恩(汉口人叫他科三)迁往上海集中营,1950年辗转回到英国。


几年前,科赛恩的孙子回到武汉,联系CECP一起探访曾经的老宅,带来了当年的老照片。


○   科赛恩的孙子在纽卡斯尔大学任职教授,图片来自他回到武汉探访故居后留下的论文,里面提到了对CECP研究成果的引用。当年这个建筑招牌是HanKou ice works,这世纪被改为菜馆,现闲置。


所以现在,你能在超市里买到的某网红汽水的公司,就叫做和利,致敬当年武汉冰饮鼻祖。



05.


100年前设计武汉大学的德国公司

就在这里办公


地理位置 | 一元路市政府旁

-



资料里,这栋楼曾经是西门子公司,但CECP和德国顶尖的中国建筑史专家Eduard Kogel 一起研究发现,这栋楼曾经是石格司建筑公司办公所在地,石格司本人就是1913年修建珞珈山上「国立武汉大学」的设计师全权代表。



德租界还有件趣事,他们来汉口的时间稍晚,选的地块是长江和汉江回流之地,江堤部分非常容易垮塌,德国人把整个沿江地基全部重做,使这里成了汉口沿江最结实的一块地,武汉市政府也选址于昔日德租界。



06.


1920年代

汉口就有许多电梯房


地理位置 | 黎黄陂路与胜利街十字路口

-


 

信义会所1924年建成,是基督教新教的美国分支,住着很多传教士。



现在这栋建筑仍作为教会使用,在里面有一部老电梯,和这栋建筑一同诞生,在当时,汉口许多建筑里都有电梯。


中国,最早的电梯出现在上海,1901年,是美国奥的斯公司产。武汉紧随其后便使用上了电梯,据说那时的电梯每分钟只能走十米。



除开这些故事,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


○   花坛在车站路边的里弄,三德里。抗战时期是一个水井,住在三德里的设计师设计的。那时日本军队封锁住宅区,居民打水都靠这口井。


○   杨帆和英国总领事来参观汇丰银行时,英国总领事发现银行的老雕花下方是三块荣誉墙,在之前应该记载着当时对银行建设有功的人名。雕花上面是独角兽和狮子,苏格兰的皇室徽章,下面是一个挑夫的雕像,是中国人,带着尖帽子,在武汉极为罕见。


○   天津路上的英国领事馆是汉口租界最早的建筑之一,1867年建成,建成20年不到,1883年就迎来重建,原因是长江的水位冲击,新的领事馆垫高了地面,还加盖了一个带牢房的小警察局。


○   鄱阳街边的洞庭村建于1930年代,建筑是典型的中西结合风格,当时汉口租界建筑典范。现在仍能找到当年的建筑痕迹,东方如意和西方雕花相结合。



……



除了研究建筑本身,杨帆经常带着团队去老城区和居民聊天,记录历史亲历者讲述的汉口往事。其中,武汉最早的里弄,三德里,住着许多上世纪牛人的后辈。



汉口“杜月笙”的后人

-



胡爹爹住在车站路边的里弄,三德里,70多岁,穿马甲,梳背头,带着江湖气。


他的父母在旧社会属于黑社会,原来叫青帮红帮,姑爹是青帮大佬,他弟弟是青红帮的红旗老五,掌握生杀大权。



以前家里的院子摆满石台(可以理解为老式杠铃),长枪、大刀等兵器,他的父亲常练武,家里名声街坊无人不知。


解放后,胡爹爹的家人坐牢改造,他父亲5年后释放,和兄弟们失去了联系,去码头拖板车,搞装卸过上了平凡的生活。


○   胡爹爹家里留存的木雕



“汉口的许多里弄,

都是来源于父亲的设计。”

-



87岁的丁婆婆和儿子住在三德里逼仄的平房里,这栋楼原来是他们的老宅,现在只有小部分属于自己。



她是上海人,父亲在武汉石格司事务所(也就是参与武汉大学建设的德国公司)当设计师,后来开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许多老里份的房子都是她父亲设计的,比如联保里(中心医院旁的里弄)、海寿里(一元路附近的里弄)等。


她是家里唯一的小孩,在武汉市第一女子中学读书。解放后家里穷了没能念大学,她一直保留着父亲留下的老建筑图纸和以前的老照片。


○   丁婆婆给CECP的志愿者展示上世纪的设计图纸


○   丁婆婆的父母


○   丁婆婆学生时代



……



跟杨帆在汉口租界走过,发现老建筑背后,是城市有血有肉的故事。


杨帆记得,和利冰厂创始人的孙子从英国来武汉,他说文化遗产就像一只乌龟,建筑只是龟壳,住在里面的人和故事才是身体。


   CECP曾举办的古村落国际音乐会。今年4月春暖花开的时候,CECP会策划一场老建筑音乐会,在武汉某一栋老建筑里来一次交响乐演奏。如果你想加入CECP,和他们一起玩,可以关注他们的公众号:cecporg


在每天不一样的武汉,我们无法改变城市进步的脚步,但起码,能记住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


编辑 = 吴智鑫

图片 = 黄大头、CECP提供



🌟

『 HANS话题 』


你在汉口租界听到过什么样的故事,

今天留言区欢迎来聊。


×




东湖赏梅攻略 | 汉声招聘 | 武汉伢与奥斯卡



景明大楼。

上世纪武汉最牛逼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

作者 / 黄大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