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之洞博物馆突然跳起了舞,怎么回事?

看更好玩的武汉☞ HANS汉声 2019-08-23




上周五下午,我在张之洞博物馆,看了一场奇妙的舞蹈演出。


没有舞台和布景,没有背景音乐,甚至没有演出通知,下午三点钟,59个00后准时聚集在博物馆三楼的落地窗边,开始各自独舞。



不一会儿,他们分散到博物馆的各个角落,整栋建筑都变成了舞台。有人躺在阶梯上,有人捶墙,有人把耳朵贴在窗户上,有人蜷缩在桌子下面。


这不像一场舞蹈演出,更像一场大型行为艺术。这些00后舞者不断地在人们身边穿梭,旁若无人。


和我一样,很多游客都懵了。有人拘谨,害怕打扰到他们,有人惶恐的躲在一旁,有人抱着好奇,和舞者贴身对视。



整场演出持续一小时,博物馆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刚好开始舞蹈,有人结束,有人正在转场。


听说,这群跳舞的00后来自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他们用「环境舞蹈」的方式来赋予这座建筑新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形式,在武汉颇为少见。


△ //  环境舞蹈,简单来说,就是舞者走出传统的剧场舞台,回归生活环境,去自然和建筑里跳舞。舞蹈与环境互动,也构成了环境的一部分。



▂▂▂



领衔这场活动的,是美国纽约当代舞蹈大师殷梅。作为享誉全球的舞蹈艺术家,她与武汉有关的另一个身份,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的特邀教授。


和殷梅老师初次见面在博物馆五楼,演出前一天,她正组织学生排练,化淡妆,穿着黑纱长裙,端庄优雅。和她聊天,能感觉她每时每刻都在跳舞,哪怕打招呼,手一扬起就仿佛翩翩起舞。


△ // 殷梅老师是美国纽约当代舞蹈艺术家,视觉艺术家,美国国家福伯莱特学术大奖、古根汉姆大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十里红妆》、《尼克松在中国》、《古色今香》,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


这次,她决定在武汉的张之洞博物馆组织一场舞蹈艺术演出,缘起已久。


殷梅老师曾经在柏林看过设计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博物馆,爱上了这位建筑师的作品,来到武汉,看到他设计的张之洞博物馆,觉得不可思议。


钢结构创造了一座方舟,屋顶像船舷,扬上天空,仿佛要升入云霄。她想,这里一定在等待一个舞者来带它飞翔。


△ //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师Daniel Libeskind,是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设计者,也是重建9·11遗址的总规划师。张之洞博物馆是他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作品。© hufton + crow


△ // 《向天空倾斜》是这次演出的名字,殷梅老师说,厚重的历史已经在这里陈列了,轻盈灵动的舞蹈能给它带来升华。


演出之前,殷梅老师请校董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近代史公开课,带舞者来张之洞博物馆参观,要求每人画一幅画表达观后感,从中提炼五个关键词作为演出主题,每个人的关键词,都不一样


这场演出,是以舞蹈的形式,演绎了59位年轻人逛张之洞博物馆的感受。


△ //  演出准备时间很短,排练只有两天,殷梅老师请来了两位美国舞蹈老师,Colette Krogol和Matt Reeves,作为动作指导,白天排练到夜晚。



▂▂▂



我和这群00后舞者聊了聊,大家对于张之洞博物馆的理解与表达,果然丰富多彩。


△ //  图左是李锦涛,图右是刘烟茹。刘烟茹的舞步轻盈,不断得转圈,身姿蹁跹,她觉得能在如此宏伟的建筑里舞蹈,是一件难得的事。


舞者李锦涛让自己融入另一个时空,19世纪末的晚清。


我请他用舞蹈演绎一段。上一秒他还坐在台阶上和同学聊着八卦的他,突然起身走到落地窗边,眉头紧锁,抱住自己蜷缩在地上,连续倒地,随后双手张开挡在身前抵抗,用力向前方挥拳,饱含力量。



午后阳光照在墙上,游客在参观,同学在聊天。他旁若无人的舞蹈,沉浸在另一个时空里。


这种忘我的状态需要长期训练。比如上课时,殷梅老师让大家饰演一棵树,没有任何动作,站在草地上,想象脚下有无数根须和这片土地相连,闭眼感受湖边吹来的风,哦,我现在就是一棵树。



酷似柯震东的男孩叫汪东鼎,班上女生追捧的宝藏男孩,他看到了革命先辈身上的勇敢,从而产生仰望的情感。


在他的舞蹈中,勇敢是张开双臂大步向前走,毫无顾虑,和迎面而来的事物拥抱。


也不是每一个人的舞蹈都关于沉重的历史,也有人的舞蹈,只关于个人心情。


△ //  汪东鼎仰望的舞步。


这个戴耳钉的长发单眼皮男孩叫姜天宝,北京人,说话带儿化音,笑起来嘴角一边扬起,有点像年轻时的丁武。


△ //  图从左到右分别为刘硕、陈硕、姜天宝、余健晟。姜天宝抱着自己的手碟,他也玩摇滚乐,是一个乐队的主唱,乐队名叫杨桥湖,学校门口那条路的名字。


他的五个关键词是空灵、张扬、无理、演奏、钟,参观完张之洞博物馆,他的第一感觉是,这么大的空间去纪念一位死去的人,一种孤独油然而生。


博物馆四层,漆黑的房间里有一片光束,背景是大面积的黑暗,他站在光束下和自己对话,感受内心的澎湃。


他把热爱的摇滚元素融入舞蹈当中,用pogo,甩头,跺脚,来宣泄情绪。



背头男孩叫余健晟,杨桥湖乐队的鼓手,7岁开始打鼓,把击打的动作融入舞蹈。


演出这天,他突然忧郁,当手掌触摸到墙壁的瞬间,他觉得墙是踏实的,自己是松散的。他不断地击打墙面,来表达对自己的不满。




▂▂▂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18岁年轻人的舞蹈,整栋建筑变得有了生命力。


我问殷梅老师,会不会担心观众看不懂现代舞。


她回答,没有人看不懂舞蹈,只要表演足够真实。比如一个人一边挖土,弯腰皱眉一直挖,你能看出,哦,他在表达坚持。有人面带微笑在空地上转圈,你会看到,哦,他很激动。



当然,对于张之洞博物馆而言,这场舞蹈还有另一个意义。


殷梅老师用博物馆里的一扇梯形的门给我举例子,她说,你看,人们来来往往从此经过,没人会留意这扇门。


但如果我在这扇门边跳舞,身体依靠门框倾斜,路过的人就会停住,随着舞蹈去重新赋予这扇门意义。


“这样,舞者就重新发明了环境。”


这天下午,阳光正好。由59位舞者和建筑物一起构成的张之洞博物馆,活灵活现,仿佛在说话,这样的场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



/


编辑 | 吴智鑫

图片 | 陈丹妮



🌟

『 HANS话题 


你去过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吗?

关于这栋建筑,你的印象是什么?

在武汉,你还见过什么奇妙的艺术现场?

文末留言区,一起来聊。


×




武汉硬核说唱 | 告别2001 | 武汉行道树



南京路。

吃冰棒的夏天。

作者/吴志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