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汉口江滩芦苇荡里的大风车,藏着你不知道的秘密
💃🏻
阳光正好、芦苇荡盛放,加上一年一度的金秋菊展,这里成了阿姨闺蜜团+叔叔陪玩团的天堂,偌大的汉口江滩挤得水泄不通。
每到深秋,汉口江滩的芦苇荡就是武汉人的打卡C位,今年叠加菊展,二桥下人气更旺。
印象中,汉口江滩刚开放的时候风车就立在那里,那时芦苇荡还未长成白茫茫的一片海。
这架风车到底是做什么的?除了装饰朋友圈还有别的作用吗?我拨开了重重浓密的芦苇,来到了它的脚下,八卦了一下它的身世。
拍抖音的嫂子会随着转动的五彩风车翩翩起舞,很多武汉人在汉口江滩拍的婚纱照里,也有它的身影。
没有人发现,风车中央那根长长的杆子上方,一个不起眼的活塞也在随风车转动上下有规律地起伏。
长杆下方是什么模样?我有点好奇。
芦苇荡里有很多人为踩出的小径,并没有一条通向风车,我钻进茂密的芦苇丛中,身后的喧嚣瞬间被屏蔽,只听到风声沙沙作响。
风车正下方是一块巨大的水泥基座,被一块黑色的铁板覆盖,长杆笔直插进了铁板,敲了敲,是空心的,仔细听能听到里面潺潺的流水声。
我扒开基座附近的芦苇,并没有发现任何连通到这里的管道,猜想是都埋在地下了。
不要被它小清新的扇叶所误导,抽起水来,一台能负责200㎡的绿植灌溉,花样美男秒变肌肉硬汉。
这样一台风车价格在25万左右,每年节约水费及运行费用约为18.5万元,掐指一算,用2年就有赚的。
隔江对望的武昌江滩杨园段也有和它一模一样的一位兄弟,今年它两都被粉刷成了颜色更鲜艳的彩色,一起妆点着秋天的童话。
江滩风车高16米,风轮直径5米,站在江滩的游客栈道上往远处看,大风车从芦苇荡中拔地而起,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气。
突然心生疑惑,它长得这么高,江滩的风又这么大,会不会被吹倒啊?
立在汉口江滩风最大处的风车扛住了这次奇袭,全靠风轮上的18片叶片。
神奇的是,风速只有2级的时候(二级风吹在脸上只会有轻微触感),风车就可以工作,这时它的叶片会完全舒展开来,像乘满海风的船帆。
我去的那天江滩一直风和日丽,没有看见它高速旋转或者叶片因风力而改变角度的样子,有点可惜。
风车内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全靠风力带动机械运转,让我想起了爷爷那只牌子没见过但完好运转了4、50年的机械表,两个字:扎实,可靠。
我按图索骥和风车公司的人聊了聊,居然八卦出了江滩风车诞生的幕后故事。
1996年,武汉搞外国人才引进,美国的一位空气动力学专家汤姆,变卖了所有家当,带着2个集装箱来到了武汉。
随着他一起来的有一套“芝加哥702型抽水风车技术”,那就是江滩风车的前身。
上世纪20年代,抽水风车的技术就在美国中西部被广泛应用,我们经常能在“终结者”和各种西部大片里看到它们的身影。
现在美国基本没有生产这类风车的厂家了,原因是太扎实耐用,有的风车用了70年仍旧正常运转,没了需求就没了市场。
风车技术从西方芝加哥辗转来到了“东方芝加哥”大武汉生根发芽,缘分啊。
汤姆叔叔一直在武汉改进和生产抽水风车,风车技术后来陆续给了其他几家风车公司,这其中就有张师傅所在的公司,也就是修建江滩风车的公司,他那时在公司还是个技术员。
张师傅曾与汤姆叔叔有过几面之缘,只记得他叫托马斯,大家都喊他汤姆。
直到2015年由于年龄和资金各方面原因,汤姆叔叔回了国,风车技术留在了中国,留在了武汉。
制造抽水风车的公司,全国也就两家,都在武汉。内陆的一些地区比如四川,沿海的福建,包括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所使用的抽水风车,都是我们武汉生产的。
“他把风车带到了武汉,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张师傅回忆汤姆叔叔现在应该有70岁多了,但并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寻遍全网,也没有找到他的全名和事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识他的?或者知道他近况的,想问问他现在还好吗?
///
我拨开芦苇杆找寻到了一条小路,走近风车,耳朵贴着泵杆听了听。
芦苇荡里密不透风,但凭耳朵就能听出来现在的风大不大,那是泵杆摩擦管壁的声音。
那一刻它成了我的眼睛,能看得见风。
EDITOR 编辑
PHOTO 摄影
DESIGN 设计
汪龙翔
黄大头
Ed
TOPIC
今日话题
你在汉口江滩还见过什么奇妙的事物?
留言区聊聊
EDITOR'S PICK
编辑 PICK
CONTACTS
来找我玩
WECHAT 微信
MICROBLOG 微博
Xiaohongshu 小红书
Zhihu 知乎
hansxiaohua5
@HANS汉声
@HANS汉声
@HANS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