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城中的老城区,老店中的战斗机

看见武汉☞ HANS汉声 2024-01-16



汉正街野生过早





🎰


同在汉口,比起大热的山海关路,宝善街像是另一个世界。
山海关路的过早是梧桐树下你和我拖着行李排队。宝善街,不拖行李拖板车,汉正街的老板、扁担还有天南海北的打货客,才是这里的主角。



路石被踩得太多,当街翘起。老房子褪色的程度和人来人往热闹的程度成正比,宝善街被夹在中山大道和长堤街之间,像一个馅料过于丰富的三明治,遍地老字号,各式花样的过早,打发时间的零嘴……






宝善街早上五点半就醒了,第一批顾客是汉正街“自己人”——扁担们。
新时代的扁担早已坐上了电动板车,人独在车头握住扶手,表情冷峻,飞驰在蛛网小巷。



宝善街油炸食物非常多,特别是早上七八点,走两步就能看到一口大油锅,整条街此起彼伏翻滚沸腾,油条、迷你油条、油香、油饼、糯米鸡、面窝、汽水包……别处逢年过节才上架的炸藕圆子和春卷,这里天天见。
八点半,“好新鲜”水果超市的扁担老袁在街口接车。这辆货车七点多在汉口北载满柑橘、葡萄、香蕉……到达后,车主和扁担一抛一接卸货,持续约一小时。





老袁干完这一单再抽空过早,吃的最多的就是这条街上的绿豆稀饭。“干我们这行,起得早到处跑,容易上火,吃点稀饭反而舒服。”作为立竿见影的快碳水,稀饭让办公室一族敬而远之,却是扁担们的快充神器。
老袁觉得武汉过早花样虽多,但稀饭不好买,宝善街上的稀饭很对他的胃口。五元一碗,熬得浓淡相宜,额外加一块钱,可以吃到接近二十种配菜,萝卜丝、海带丝,藕丁,莴苣,包菜……稀饭可“无限续杯”。





高雄路每家咖啡店都有不少于三种特调,汉正街任何一家正经稀饭店都有不少于十个配菜。
快速升糖的稀饭,和混合着一点油水的菜一起落肚,有一种囫囵的满足。偶尔,老袁还会在街上买两根油条或其他炸物搭配,一顿下来不会超过八块钱。
稀饭、菜、炸物三合一是顶配扁担吃法,但更多时候老袁还是吃热干面。宝善街的热干面依然五块钱,“落后”于汉口很多地方。






“这里一个水果店年租金就百万哪!”跟老袁搭档的货车司机告诉我。我不敢相信。汉正街、长堤街是汉口的根,宝善街身处汉正街腹心,遍地都是十年以上的青铜老店,家家都不敢怠慢,卷得飞起,这是真的。



宝庆面馆 41岁


宝庆面馆是宝善街最老的店。第一个在汉口做宝庆牛肉面的人姓何,就是这家宝庆面馆老板姐夫哥的家公爹爹。
也难怪,早在约两百年前,湖南宝庆府的商人们就在汉正街打下宝庆码头,汉口的宝庆人比老家县城还多,早就不是“外码”。



这家宝庆面馆用韭叶宽的面条,大块卤牛肉,汤汁醇浓,回甘辣中带甜。老板张师傅喜欢喝点小酒,吃一碗自家的牛肉面,配上前面街口的香米发糕,一边跟店里客人唠嗑。
店里熟客多,很多人自带黄色搪瓷大碗,凑在一起讲往日故事,比如汉正街那些从扁担变成老板的创业神话。老板娘接茬:“那些扁担肯做啊,以前蛮造业,来我这里,我每回总给别个多下点面。”



重油烧麦 21岁


宝庆面馆斜对面的重油烧麦店也是汉口老杆们的心头好,真的是重油。
退休长途司机老李七十了,隔三差五就从友谊路坐轻轨过来,二两烧麦就一瓶关公坊,喝得有点歪歪神,就到位了。



天门鳝鱼糊汤粉 13岁


天门鳝鱼糊汤粉开了十三年了,在宝善街还是个“弟弟”。但这家店粘性极高。本来做糊汤粉的店就比热干面店少得多,鳝鱼糊汤粉就更小众了。





汉正街做服装生意的老板,在品牌商城打工的年轻人,特别是仙桃、潜江、汉川一带的,最好这一碗。手头宽裕时会要一份新鲜炒制的鳝鱼浇头,番茄和滑嫩的鳝鱼段丝一起出锅,是鲜掉眉毛的家常风味。
就算是基础款,也和武汉其他店不一样。粉更细,糊汤的汤底用泥鳅和鳝鱼熬制,不用鲫鱼。小泥鳅在碗里清晰可见,咸鲜中有几分淡淡的田野气息。



一位来这里吃粉的汉川老板说,只有不忙的时候他才能骑个电动车过来吃。今天吃完粉他打算骑车穿巷去汉江江滩边逛逛。
在汉水上游长大的他,来汉口快三十年了,早已比在老家的日子多得多。一碗鳝鱼糊汤粉下肚,乡愁都在里头了。






宝善堂蒸饺的老板曾是谈炎记职工(那时候没有“员工”的说法),他记得清清楚楚,1993年3月28日正式下岗,下岗当天就自己当老板了。
这家蒸饺开在与宝善街相连的巷子里,没有招牌。小巷墙壁上有粉笔或者油漆笔的指示,一路导航,非常野生。





说是店,更像一个家庭作坊,老板一家在里屋忙着和面擀皮,现包现蒸,屋外支着桌子,翻台率极高。
烫面擀的蒸饺皮,韧劲十足。猪前夹做的肉馅,不掺肉皮冻,也没有素菜调和,高温蒸过后,肉汁绽开在饺子皮腹中,水分被牢牢托住,吃起来竟毫无腥味,里嫩外韧。
蒸饺上桌后,姜、醋和秘制辣油调制的蘸料也上桌了,怎么说呢?大可以一边嘴上吃着蒸饺,一边心里想着大闸蟹,完美平替。





据说之前归元寺有请老板过去做蒸饺,但僧人得吃素,老板一听,素蒸饺?这没吃头啊,哪有肉的过瘾,不搞不搞。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零后小时候常吃的蒸饺,开始在武汉街头难觅踪迹。于是宝善街这家蒸饺店的盛况,更显得穿越感十足。
小店没有环境可言,但另有一种“服务”。老板似乎秉承着从前的码头味口,每来一个人,他就双手一抬招呼落座,端茶倒水,还耍烟。碰见女士也不怠慢,一视同仁。





一人独行的男将,要个十五块一笼的蒸饺、三块钱一碗的蛋酒是基操。蛋酒用面碗盛,蛋花黄澄澄的,一看就是老武汉心心念念的土鸡蛋。
路过的摩托党,小聚的三两小年轻,上来两笼蒸饺打底,还会从街上别家店搞些粉面小吃堆满一桌,用街坊话讲,东家西家“端”回来吃才香啊。






就在隔壁,跟宝善街蒸饺老板同一天下岗的老同事,也从同一天开始做起了生意。时代的眼泪啊,做什么下岗就做什么再就业,只不过他家卖的是水饺,一样没有门匾招牌,街头立个灯箱,上书“谈炎记老师傅主理”,拥趸也不少。




两家的门面,当年都曾是谈炎记职工宿舍。如今关系微妙,彼此保持着礼貌而不失尴尬的界线。
宝善街上与谈炎记有关联的还有一家妮妮水饺店,是谈炎记退休的老师傅搞的,开在宝庆面馆隔壁,也有三十多年历史。





和原生谈炎记特别浓郁的汤头相比,妮妮水饺较为清淡而不马虎,筒子骨汤打底,粒粒分明的香菇、比虾米个头大的小虾仁、榨菜碎……最后再来一撮武汉人才懂的黑胡椒,一口还魂。
不同于只在褶皱处用筷子沾一点肉星的轻薄型水饺,妮妮家的水饺是精壮型选手,一颗颗薄皮圆乎乎胀满了内容,一口一个,肉馅在牙口间弹起来。






不同于武汉其他美食老街通常只有早晚热闹,宝善街是超长待机的。
来汉正街打货逛街的,来都来了,拎一些零嘴小吃,带回家去享受,是普遍操作。





开了二十多年的星级排条,有猪排、鸡排、牛排。先在油锅里炸,再裹上洋葱炒制,七块钱一份,街坊们说是带回去给孙子,结果自己率先在街上边走边吃。
到了中午,汉正街服装商城,品牌商城,甚至再远一点的蓝宝石、红宝石的老板们,就来小店订购了,三十份起步,下午开“动员大会”时,他们要搞一波星级排条作下午茶。





宝善街的后面就是宝善堂菜场,据说是汉口最大的菜场。很多人买完菜就不自觉溜达到街上来买零嘴了。天津童子鸡开了三十来年,先卤后炸,许多人打包带走,空口吃或者下酒两相宜。我带了一份回办公室,同事们惊呼:一种小时候在菜场吃到的感觉!
阿明在宝善街生活了二十多年,结婚后去了后湖,每回回去看爸妈,老人家都嘱咐,非要提东西进门的话,就在宝善堂买。宝善堂菜场的东西便宜些,筒子骨十二元一斤,外面要十四,菜苔三块八一斤,外面要四块五。





阿明的老婆喜欢宝善街这老式糕点,后湖很难买到。底部脆脆的蜂蜜面包,台湾无水鸡蛋糕,剁馍,“都是从前在老菜场才买得到的”,所以,这个菜场味究竟是什么味呢?
前一阵,有路人把宝善街附近一家没有招牌的老面红豆馒头,PO上网,网友表示手里20元一个的日式红豆包顿时不香了。



冲着红豆包来的人都是一袋一袋地买。从中间掰开,满满的红豆馅要溢出来,粗粮夹着甜蜜的馅儿倒也不会腻口。

除了红豆包,宝善街上还有家红豆酥,远在江夏的大学生会专门派代表来团购,买回去在宿舍看电视吃。




///




最后,不要错过宝善街的“游击队”!
中午十二点一过,宝善街上的小摊也就陆续出来了。本来躲在小巷里的炒豆丝推车摊光明正大上了正街,一边卖炒豆丝,一边卖自家做的豆丝。还有冰糖雪梨摊、卤菜摊、豆腐脑摊,遍地开花。
有一次晚上偶然路过,这里更是热闹得下不去脚,满街都是人。多年不见的小摊贩在街头电线上偷接的神迹,我竟然也在这里看到了。





据说宝善街得名于宝善堂,宝善堂是旧时代汉口最负盛名的“善堂”,民间自发施粥施药做慈善的所在。现在早就不再缺医少药没饭吃了,这条街上的美食摊档每天满足着武汉人肚子里的馋虫,一样也是日日行善啊。
阿弥陀佛,我又饿了。





CREATOR

EDITOR/编辑

PHOTO/摄影

DESIGN/设计

李西

minshawkwan

coco


TOPIC

来聊聊汉正街好吃的东西


SELECTS


CONTACT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城中的老城区,老店中的战斗机

看见武汉☞ HANS汉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