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速递 | 人工智能与包容性增长——来自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的证据

图灵财经
2024-09-1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研究速递

人工智能与包容性增长——来自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的证据

作者:陈东 秦子洋

来源:《经济研究》2022年第4期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人工智能是否引发收入差距扩大,关系到社会不平等的抑制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本文采用产业层面的世界工业机器人安装数据,通过划分高中低三个技能层次的劳动者,考察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各国产业内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渠道及其产业间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岗位更迭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作用下,人工智能总体上促进了产业内的包容性增长,缩小了不同阶层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差距;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产业智能化发展期和处于上升期的产业更容易享受到岗位更迭效应与生产率效应带来的红利。但是,在各产业生产日趋网络化的条件下,人工智能应用也带来了产业间的负面溢出效应,加剧了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本文结论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帮助中低收入群体提高其收入水平,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产业智能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 包容性增长 机器人 岗位更迭效应 生产率效应


引  言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以促进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为宗旨的包容性增长,再度成为焦点话题。如果相对贫穷的人能够在发展过程中获益更多,则意味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将有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张勋等,2019)。尤其是在产业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并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已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杨飞和范从来,2020)。

然而,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并非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药,早在20世纪初,凯恩斯就曾经预言人类将面临“技术性失业”问题。与早期技术进步不同的是,工业机器人的岗位替代效应更强,其导致的“技术性失业”可能远远高于普通的技术进步(王永钦和董雯,2020)。已有专家预测,具有更多人类工作能力的人工智能在本世纪出现的概率高达90%,到2030年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覆盖超过70%的公司(Bughinetal.,2018)。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造成的不平等加剧也引发了全世界的忧虑(陈彦斌等,2019;Korinek&Stiglitz,2021)。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岗位替代效应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Michaelsetal.,2014;Graetz&Michaels,2018)。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人工智能不会加剧收入差距的观点,认为从长期看,人工智能应用有可能提高生产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包容性增长(Acemoglu&Restrepo,2020;杨飞和范从来,2020)。

尽管围绕人工智能的研究进展迅猛,但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其一,已有研究往往聚焦于部分高收入国家或个别中等收入国家样本,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也忽略了不同产业的异质性,导致结论具有局限性(王林辉等,2020;Faber,2020)。这也意味着,在研究人工智能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时,有必要将研究范围扩展至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不同产业层面。其二,现有关于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或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较多,但由于包容性增长既包含效率又包含公平,只有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研究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才能回答其是否具有包容性增长效应这一命题。其三,已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视角进行研究,忽视了产业的动态周期波动和产业间的互动关系,低估了实证结果的变化性和溢出性。一方面,大多数产业都会经历一个周期性发展过程,不同产业周期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产业间要素报酬差异导致的劳动力流动和再配置现象,导致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产业间溢出效应。除了Autor&Salomons(2018)、杨飞和范从来(2020)讨论的线条型上下游产业链外,产业间的相互关联还存在网络分布特征,即人工智能对产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非局部均衡,而是一般均衡,因此选取产业间网络关系视角能够更加全面地衡量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这也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其四,传统因果识别模型大多要求解释变量具有随机性,然而人工智能在各产业的应用并非随机的,因此以往研究在探讨人工智能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机制时存在偏误。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参考Dippeletal.(2020)的方法,将工具变量引入因果识别过程,进一步厘清人工智能对包容性增长影响的作用机理。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其一,在研究样本方面,采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robotics,IFR)公布的世界工业机器人安装数据,不再局限于高收入国家或个别中等收入国家样本,而是拓宽到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提供更具普适性和参考价值的结论。其二,在因果识别方面,不再局限于人工智能应用完全外生的假定,而是首次使用内生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探讨人工智能发挥包容性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其三,在研究内容方面,在认同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正向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同时异质性考察也不再局限于静态产业视角,而是考虑了产业间差异与产业内动态周期两个层面,探讨人工智能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是否具有周期性特征及其溢出效应。其中,本文参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将对溢出效应的考察从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扩展至各个产业之间的生产网络关系,探讨其他产业的智能化程度对本产业收入差距的影响。


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和不平等问题困扰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振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IFR公布的产业层面工业机器人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总体上促进了产业内的包容性增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份额,还降低了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者之间、中技能和高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究其原因,较高的生产率和以岗位创造效应为主的岗位更迭效应是促进包容性增长的主要作用渠道。但这一结论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即随着产业智能化的推进,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处于上升期的产业更容易在智能化浪潮中实现包容性增长,且该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而当生产率水平较低,岗位替代效应主导岗位更迭效应时,人工智能应用则不具备促进包容性增长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受劳动力流动、生产率效应以及创新租金效应的影响,人工智能应用具有网络化的产业间溢出效应,即其他产业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反而会加剧本产业的收入差距。

上述基于跨国跨行业数据的结论,对于中国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部门来说,都具有启示意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同时提出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为了进一步探究在产业智能化浪潮中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坚定产业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尽管当前各国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低技能劳动力不断被工业机器人替代已成事实,但仍需坚持产业智能化的发展潮流和方向。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普及,可能在短期内会对部分低收入劳动者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是有利的。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产业智能化非但不与包容性增长存在天然冲突,反而在总体上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共同富裕。

第二,努力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因人工智能引入对低技能劳动者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而言,通过为再就业的劳动者提供更有效的岗前培训和政策倾斜,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降低其被机器人替代的风险,并保障劳动者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随着产业智能化的推进,可能会产生对部分新就业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各类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相应调整,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

第三,推进产业智能化要避免一刀切,防止经济落后地区与数字化高速发展地区收入差距拉大。考虑到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收入水平的异质性,在实施相应政策时,应统筹考虑,逐步推进。对于低技能劳动者聚集的地区和产业,应辅之以适当资金和政策支持,重点解决低技能劳动者的培训和再就业问题。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因为人工智能需求往往较少,很难享受产业智能化带来的福利,所以需要更多的产业政策扶植。

第四,重视不同产业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加强对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及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虽然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够促进产业层面的包容性增长,但不同产业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能力不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实属正常现象。为防止产业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政府应保护弱势产业,通过产业间资源再配置手段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另一方面,对于再就业培训、地区贫困补贴难以覆盖的地区和劳动者,应通过收入再分配实现点对点“精准扶贫”,使全社会都能享受到产业智能化带来的福利,确保平稳度过产业智能化可能带来的冲击。


如何获取论文?

关注本公众号:图灵财经

回复“人工智能与包容性增长”获取


来源:《经济研究》

作者:陈东 秦子洋


精彩推荐


行业报告 |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

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

行业报告 | 中国元宇宙发展的趋势与机遇

研究速递 | 大数据如何影响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

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系统总结数字中国建设成就


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图灵财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