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报告信息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报告来源:中国科学院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年9月
内容摘要✦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0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在纽约举行。会上,中方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该报告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撰写,来自4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等共17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报告》广泛征求了各部门、智库和相关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落实的创新性实践。
《报告》利用地球大数据的优势和特点,围绕 SDG 2零饥饿、 SDG 6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 SDG 7 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 SDG 11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SDG 13 气候行动、 SDG 14 水下生物和 SDG 15 陆地生物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 25 个具体目标及 SDG 多指标交叉与综合,形成 42 个研究案例,从数据产品、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三方面,展示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典型地区四个尺度的 SDG 指标监测和评估成果,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参考,是大数据支撑 SDGs 落实的创新性实践。
SDG2
零饥饿
在SDG2零饥饿方面,聚焦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可持续粮食生产两个主题,在全球尺度,研制了2020年全球30m分辨率耕地复种指数分布产品;在中国尺度,研制了中国农业耕层土壤碳密度时空变化和中国种植业县域碳排放数据产品;在典型地区尺度,研发了盐碱地识别算法与分级模型,实现了东北黑土盐碱地集中区近35年土壤盐渍化程度监测。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发现,2020年全球约85.2%的耕地为单季种植模式,如能将实际复种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有望增加2.3亿t粮食产量,相当于当前全球粮食总产量的6.4%。中国东北黑土区西部(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之一)通过“盐碱地植被修复工程”、“吉林西部重大工程”等系列工程,盐碱地面积自2000年以来减少了63.3%,促进了粮食增产。2015~2020年,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了3.4%;近10年中国单位农业产值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单位面积碳排放量较高。
SDG6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
在 SDG 6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围绕改善水环境、提高用水效率、水资源综合管理和水生态系统变化四个主题,综合站点观测、统计调查和遥感监测等多源数据,开展了中国省级尺度SDG6目标进展监测与评估,研究发现,中国地下水环境改善显著,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高,总体用水紧张程度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管理工具优化提升明显,水库水面积呈增加趋势,地下水储量减少速率呈下降趋势。
但从省级行政区域的角度,受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项指标的实现情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多面临水环境和水生态方面的挑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用水效率则普遍偏低。研究成果有助于摸清中国各省级行政区落实SDG6进程、明确问题与差距,以及制定和改进实现SDG6目标的加速策略。
SDG7
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
在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方面,聚焦电力供应、可再生能源和国际能源合作三个主题,在全球尺度,研制了全球建筑通电状况遥感监测数据产品;在中国尺度,研制了中国光伏电站遥感监测数据集、中国能源国际合作项目对发展中国家SDG7影响数据集和中国太阳能利用国际培训统计数据集,调查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评估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国际能源合作等三个指标的进展。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发现,2020年全球通电建筑面积较2014年增加显著,通电建筑面积占比提高近2个百分点;中国绿色低碳能源转型进展显著,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分别是2015年的2.12倍和1.79倍;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SDG7目标,增加了80个国家的人均用电量,中国太阳能国际培训受培训国家(地区)已达133个。
SDG11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在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聚焦城镇化进程监测与评估、世界遗产保护、城市灾害与应对、城市绿色空间以及社区尺度SDG11指标综合监测五个主题,在中国尺度,研制了地级市SDG11.5监测指标数据集、中国社区功能分类数据产品,实现SDG11四个指标的计算和评估;在全球尺度,研制了全球典型城市建成区数据集、世界遗产边界矢量数据、全球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损失数据集、全球绿度变化趋势数据集。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发现,2000~2020年全球城镇化协调发展总体向好;2015~2020年,世界文化遗产地土地覆盖变化普遍小于1%,保护态势总体良好;《仙台框架》的实施在全球和中国均取得一定成效;中国以全球19%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贡献了全球28%的城市显著变绿区域,中国城市增绿受益人口占全球受益总人口约47%;中国SDG11.1、SDG11.2、SDG11.3实现情况在社区尺度上总体向好。
SDG13
气候行动
在SDG13气候行动方面,聚焦灾害监测与减灾行动、气候变化长期预警、全球陆/洋碳汇估算、气候变化教育四个主题,在中国尺度,研制了土壤水分含量、防灾减灾政策数据产品,调查了气候变化教育现状,实现SDG13气候行动四个指标的计算和评估;在全球尺度,研制了高温热浪分布、海洋热量/盐度数据集、全球陆地/大洋碳汇系列数据产品。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发现,中国耕地在2021年夏秋季节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涝渍害,但通过科学田间管理并未影响粮食产量;中国及其省级政府通过颁布系列政策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减灾体系;中国气候变化教育体系相对完善,仍需加强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全球陆地不断升温,高温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海洋热含量也在不断增加,盐度差异、垂向层结有加剧分化的趋势;全球陆地、大洋的碳汇近20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SDG14
水下生物
在SDG14水下生物方面,聚焦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沿海区域三个主题,在中国尺度,研制了1978~2019年中国东部近海营养盐浓度分布、2016年和2020年中国滨海滩涂空间分布、2010~2020年中国近海湿地台风防护价值、2010~2020年中国沿海退围还海和退围还湿动态监测等数据产品,提出了绿潮生物量多源遥感反演模型;在区域尺度,提出了三维珊瑚礁白化热环境计算模型方法,研发了中国-东盟海域珊瑚礁白化热环境预警系统。
基于以上产品、模型和系统应用分析发现,近十余年中国近海营养盐浓度显著降低,其中陆源氮、磷入海量的减少是中国近海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无机磷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近海湿地在抵御台风减少灾害损失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近海湿地所提供的台风防护总价值在不断上升;珊瑚礁白化热环境预警系统可以为区域内国家及时了解珊瑚礁所面临的白化环境、制定珊瑚礁保护措施提供有力科技支撑;2010~2020年中国沿海退围还海、退围还湿的速度持续增加,围填海管控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SDG15
陆地生物
在SDG15陆地生物方面,聚焦防治荒漠化与土地退化、保护山区生态系统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三个主题,在中国尺度,开展了荒漠化治理碳汇效应评估、东北黑土退化现状与风险评估、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评估及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在全球尺度,研制了全球沙丘(地)空间分布产品,开发了大数据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在线工具。提供了覆盖11个泛非绿色长城机构成员国高分辨率土地生产力动态产品和26项荒漠化防治关键技术,为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基于以上数据与分析发现,中国土地退化治理成效显著,荒漠化治理碳汇效应明显;中国山地生态系统受保护比例较高,空间布局正在进一步优化;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效果显著,并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防控技术体系。
SDG
多指标交叉与综合
在SDG多指标交叉与综合方面,聚焦SDG多指标交叉与SDGs区域综合评估两个主题,在中国省级尺度,开展了SDG多指标协同与权衡关系分析,发现过去20年,中国省级行政区SDG多指标协同与权衡关系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大部分地区SDG6和SDG15更容易受到其他目标的权衡作用;中国各省份有约27%的权衡关系指标对转变为协同关系,另外有约18%的权衡关系指标对得到缓解。
在中国典型省市开展SDGs区域综合评估,发现2015年以来,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其中SDG15得分较高,SDG2和SDG11提升显著;云南省临沧市评价的70个SDG指标中有81%已取得进展或有望实现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10年的0.46提高到2020年的0.71;广东省深圳市陆地生态系统总值年均增长率为2.29%。相关研究可为中国不同特色区域科学确立优先发展目标、缓解发展中存在的SDG指标权衡问题、优化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决策参考。
如何获取报告?
关注本公众号:图灵财经
回复“地球大数据”获取
来源:SDG中心
时间:2022年9月
精彩推荐
深度解读 | 元宇宙中的价值创造:虚拟世界的真实商业
经典重温 | 如何在VUCA时代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行业报告 |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2022版)
行业报告 | 元宇宙研究:技术、应用和经济范式
经典重温 | 商业模式能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吗?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