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博失败经验分享T^T

沈姑娘 讲医个故事 2022-03-25

我失败了  但依然想要继续前进

    大家好,我是沈姑娘。好久没有更新,一方面是最近上临床的时间很短暂,另外一个方面是一直忙忙叨叨,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梳理自己的生活。如标题所述,想要分享的是自己申请考博失败的经历,就当对自己这段时间的一个自我再认识吧。

个人情况•读博原因

    研究所的应届科研型硕士,儿科学。作为导师的开门,实验做得有点杂,基础实验能力可以忽略不计。在申请博士之前,第一作者发表SCI一篇,影响因子2.53,中华论著有2篇(但是不是中华开头的T^T),其他就是一些二作的综述,别人写的,我中途帮帮忙。不过另外还有2篇SCI在投递中(一作或二作的位置)。因为个人原因,只想去上海继续求学。

    读博的原因。第一,在儿科圈子久了之后呢,特别不能接受的就是好端端的一个小朋友和自己说再见,问题是这些小可爱非常懂事;其次,硕士的学位证书是儿科,之后直接去做成人的,虽然自己还没有规培,但是对自己之后的晋升还是有影响;第三,如果放弃硕士学位直接作为本科去干成人的话,感觉有点亏并且没有心仪的医院;第四,硕士学习完之后,对于科研还是非常有兴趣的,希望不断地学习。综上呢,读博,读一个成人的博士是自己现在最好的选择。虽然知道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项内容,最后自己也失败了。


申博之路

    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阐述。确定读博是很早之前就确定了。研三开学之后逛了逛园子,了解了一下考试内容和形式以及流程,也请教了许多师兄师姐,想着科研计划书都是需要的,因此9月份就开始构思,国庆期间就加班加点把东西写的八九不离十,顺便做好了简历。科研计划书是我完全自己想的,因为当时想要写基础方面的,而我平时的基础研究水平几乎为0,因此还是向很多同学请教了许多的傻瓜问题,哈哈哈哈。最后目光投向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根据往年情况,两所学校的英语考试都是同一天,因此当时就想着只报考其中一所,交大先出的申请考核文件,浏览了老师之后,我确定了一两位导师并发了邮件,结果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是再给别的老师发邮件的话,别的老师研究的方向我就更加不懂了,向师姐打听导师的意向学生,也没有打听到。所以我也就按部就班的准备材料,准备等复旦的通知(往年两所学校的报考时间有重叠部分,结合两者英语都是一天,就没有必要同时报两所学校)。结果等到交大最后一天报名时间,复旦都还没有发布通知,我犹豫的时候,有同学提醒因为疫情可能取消英语考试,因此我在交大最后一天报名的时候,提交了相应的材料,交了钱。不久之后,复旦的通知下来,然后有一个导师和自己研究的方向还是很符合,这是一个成人,一个儿科。顺便和同学联系之后,发现这个导师没有占名额的学生,往年也会有所扩招,当即决定方向主要放在复旦。提交复旦的材料之后,就开始准备复旦的英语,复旦的英语真是特别难,预计考试前的10天,我才勉强可以考到及格。

今年3月初的时候,复旦突然下通知说英语取消,改为线上的,并且提交材料,一下子有点慌乱,赶紧改自己的科研计划书,再次打开的时候(那时候刚开始做一些基础实验),发现自己的材料惨不忍睹,赶紧准备重写,正好做的一些东西给了一些启示,当即决定趁最后2天通宵改,那天还要和师妹们做实验,和师妹们打了招呼就开始写,好在熬了一个通宵之后写完,第二天改了改格式就上交了。同时逛园子看上交的考试英语,觉得也是一次机会,打印出来卷子之后,花了一周时间刷题就去考试了。上交的英语相对简单,作为复旦之后刷上交的自信心感觉有所提升。

3月中旬赶到上海考试,很快就出了结果,分数没到去年的分数线,感觉希望不大,因此还是主攻复旦,但有了之前的经验,感觉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还有传闻今年英语不划线。把报考的两位导师的文章都看了一遍,大佬果真是大佬,文章多如牛毛,还把相应的英语问题都梳理了一遍,复试的专业知识看了内科学。4月中旬出了交大的结果,结果进了复试,赶紧订票,住宿和做汇报的PPT。前后也就三天,第四天就上战场了。报的瑞金的呼吸科,一到考场,发现一个人是本校的,一个还是隔壁科室的女医生的老公。真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想着导师是大佬,每年都有扩招,而且自己初试第一,和导师的研究方向还挺对口的。所以也就顶着脑袋上了。复试的卷子还是自己看的内科学知识,虽然有更新,但是根据呼吸的原则还是能答出来的。面试是程序化面试,首先是英语自我介绍,然后是幻灯展示,老师会根据你的幻灯问一些问题,然后面试组的其他老师则是固定的问题(出来和其他同学对了一下),其他四个导师问的我下来查了一下,是根据他们各自的领域问的,问题不难,常规问题。出来之后感觉自己有希望又觉得没有,正好是五一放假前几天,于是回家等信息(上海离家近),4月30号还没有出结果,于是打电话问说的没有录取,也算意料之中。本来想再等一下院内调剂(写着是5.6-5.8)问了老师说是今年没有院内调剂,院内和院外一起。于是准备五一中间回学校,因为5.12号要毕业答辩。结果在返校之后3天,又有院内调剂了,报考的导师居然还有缺额,再次打听情况后知道导师有意向的学生了。于是准备放弃,身心放在复旦和上交的院外调剂。5.7号复旦出结果,没有复试资格。5.10号交大出院外调剂,填报了志愿(知道是最后的机会,找了唯一一个理解的研究方向的导师),之后就在忐忑中准备毕业答辩,答辩完的第二天知道自己有机会面试。又开始第一轮的准备,以及联系所有有可能的一切同学。风风火火就赶去复试了。5.17号复试,整个复试还是很愉快的,多位导师提到来我们医院之后怎么样,然后只有我和老师的研究方向还有点搭边,感觉有希望。结果第二天发邮件过来说没有被录取,最后录了一个本医院的,虽然他们两个的专业不相及。报考的导师也发了一份邮件让我继续加油,但我知道申博之路也就截止了。之后就要工作,三年后再战专博了。


经验

    通过前前后后的三次去上海,对于申博的过程的心情很复杂,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第一:就是像我跨学校的真的很困难,当炮灰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跨专业难上加难,但也不是没有希望,踏实准备,如果有梦想就去追吧。


第二:报考之前有任何可以联系的人一定要多打听,报考非常重要,大佬们名额多但是报考的人员也多,要做好自我定夺,我看到复旦进复试的同学,我报考的导师有3个进了复试,结果同专业的其他导师都只有一个同学进了复试,所以报考之前多打听,不要不好意思,多问一个人就是多一份希望。

第三就是硕士考试的时候调剂一定要想好,之前觉得二战的话之后的晋升之类会比别人多一年,也怕二战自己心理素质不行。结果读了硕士才知道,想好自己要在哪个城市,之后想做什么才最重要。不然像我每次考试都要提前一天回去,面临跨专业靠跨学校才是难上加难。所以二战不可怕,坚持自己的梦想最重要。当然特别优秀的,在哪里都能发光的同学不计。

写在结尾

接下来自己就要工作,迎接新的生活吧。写完这个就当是对自己的一个认识和释然吧。努力过,加油过,争取过,整个过程我真的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



  讲医个故事

     微信号|jiangyigegushi123

新浪微博|讲医个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