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箭下的弯弓—致寒门父母
来源 | 微信公号“博观世语”
作者 | 墨梅 编辑:学妹
在这个容易焦虑的时代,很多父母竭尽心力,为孩子力争取最优质的教育。价格不菲的课外班、挤破头的优质民校、天价的学区房,不时成为争议的热点。《牛蛙之殇》《中产阶级鄙视链》,这些文章所引发的共鸣与唏嘘,折射着当下国人尤其是中产阶级的教育困境。今天,我想分享的文章,却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寒门父母竭力供子女读书的艰辛。文章写于2006年,主人公是我。或许有人说时代在变,寒门已难出贵子,但我相信有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谨以此文,献给寒门学子身后的父母。虽然你们尽最大的能力,也仅能提供给孩子最普通的教育机会,但你们的自强、坚韧、乐观与正直,将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大学第一个寒假我回家了,原本说好不回的,可千里之外父母打电话说还是回吧!虽然车费要两百多元,但他们不忍心让我在除夕夜孤零零的待在校园。七年来为了挣钱供我上学,父亲一直在建筑工地务工。因为所在工地已近扫尾,母亲建议我等着父亲一起回家。
人流的裹挟下,我拉着行李走出火车站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一眼便认出了焦急等待着的父亲。刚从工地赶到车站,气喘吁吁的他忙不迭的在衣服上蹭了蹭手,接过我手中的行李。寒风中,我看见他很久没理的头发上满是工地的泥灰,仿佛马路边蒙灰的野草,一件姨父送的大衣被他披在身上,将瘦削的身体显得更加弱小。
穿过弥漫着汽油味的马路,我随父亲来到城郊的工地,那是一个即将扫尾的住宅小区。呛人的尘土和刺耳的焊接声中,工人们正忙着推沙、粉刷、焊接,如蚂蚁般忙碌穿梭着。六点半了,天快黑了,和工友一起,父亲带着我回工棚打水。远远望去,马路边的工棚,是一个刚用红砖砌成还没有门窗的房子。
绕过房前堆积如山的木料,我心里一惊,发现阴冷空旷的屋子里,唯有竹板将空间划分出一格格床位,每个小单间上没有顶盖,直通高高的房顶。推开父亲床前那门扉似的竹板,疲惫的我一下坐在床上,好凉!我仔细一看,才发现薄薄的毯子下是冰凉透心的木板。阴湿的空气让我的双脚几近麻木,我不禁跺着双脚。回望工棚的四周,才发现那本应为窗的大洞上飘着工友的衣裤,阴冷的风正透过这些窟窿往里灌。摸着身旁冰凉僵硬的木板,看着床上皱成一团的薄薄的棉被,我呆呆的想起小时候对于在城里挣钱的父亲的期盼—暑假清甜的西瓜,过年时色彩缤纷的糖果。现在,我懂得父亲的双肩并不如大山般坚实。他干着工地的苦活,睡着冰凉的木板,吃着最简单的饭菜,一点一点,用血汗换来了我的学费。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含辛茹苦的抚育。我知道,他们也为我骄傲。还记得第一次背着被子走进县城中学的宿舍楼,宿管阿姨说,别看这楼最破,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多着呢,母亲听了后会心的笑了。在父母眼中,我是一个不让他们操心的孩子:我爱读书,会自我鞭策;礼貌待人,尊敬师长。不过至今心底里还有一丝遗憾,中考后镇上的高中要免去我三年的学费且提供生活补助,这就意味着三年间父母将没有任何负担,可我执意要去县城。“海阔凭鱼跃”,我渴望结识更多优秀的同龄人。尽管父母全力支持,但三年间我过的并不快乐,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激烈的竞争,每次考试我都如履薄冰。
高考后等待成绩的那段难熬的日子里,每天晚上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底里突然害怕,怕自己考不上大学。三年里,父亲奔波于各个工地,加班加点为我挣齐了学费,白发却已爬上双鬓;母亲一人持家,独揽农活,家里家外、做饭插秧,忙得喘不过气。每天晚上,当村里家家户户都已熄灯入梦,母亲还忙着喂猪、洗菜,直到十点才能坐到饭桌旁,静静的休息。很多次,吃着中午剩下的冷菜,没人陪着说话的母亲就疲倦的伏在桌上,沉沉的睡着了。常年的劳作摧残了她的健康,高二那年,母亲咳嗽吐血,急急的送到市医院,医生说这是慢性支气管炎,要注意休息,不能劳累。出院后她吃药控制病情,可家里就一个人,活多她闲不住。回家后偶然间我才得知,两个月前母亲又住了院。为了不影响远在北京的我,她和亲友们都将此事瞒住。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是多么不争气!每次打电话都向母亲哭诉入学后的郁闷和迷茫,好几次电话那头母亲也哭了,可她仍然鼓励我要勇敢的走过那一关,一切都会好的。
十二年来,为了供我上学,母亲没有买过新衣服,可她洗得发白的衣服都保持整洁干净;父亲去镇上卖菜,不舍得花两块钱赶车,每次都挑着满满的菜天不亮就上路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物已如此,人何以堪?忘不了烈日当空父亲额头滴入泥土的密密的汗珠;忘不了秋收的满月下母亲肩上晃悠悠的压弯的扁担;忘不了灶旁的火光中被柴烟熏得咳嗽的母亲眼角晶莹的泪滴。中学时语文老师曾意味深长的说:如果我们是一支离弦的箭,一支渴望走出贫瘠的山坳,体验外面精彩世界的箭,那我们的父母就是那一张弓,为了将我们射出祖辈沿袭的惯性轨道,他们的脊背佝偻了,双肩疲惫了,两鬓斑白了。长年的劳作让父母的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似乎开裂的皱纹如地图纵横斑驳,可当我紧紧的握着那温暖的大手时,它们依然是那么厚实、有力!
后记
从小学到博士毕业,从乡村到美国访学,每一步走来,我都感谢我的父亲母亲。他们以中国农民的勤劳节俭,为我在贫困的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以正直的为人和乐观的信念,启迪我认真勤勉、与人为善、自强不息。没有好的物质条件,甚至我的母亲一直愧疚于没让我小时候吃好,但物质的匮乏,不可恨,也不可贱。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相濡以沫奋斗的历程,无形间给予了我一种精神的指引!求学、恋爱、工作、家庭,如何正视自己、接纳他人,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悠长,弯路、挫折、诱惑无可避免。很多次重要的节点,正是这种指引让人恪守原则、自爱自强,从跌倒处爬起、在诱惑前止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也赢得了跨越的机会。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下为人父母很不容易,殚精竭虑为孩子争取最好的资源。各种教育理念不绝于耳,培训班目不暇接,试问其中有多少资本逐利的鼓噪?有多少唯恐低人一等的惶惑?又有多少真正关心教育的本义?我想,教育最本质的意义,不是为增添技艺以在阶层的攀爬中抢占先机,而是首先塑造一个身心健全的人:他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他能正确认识自己体恤他人;他能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明白贫穷并非全因懒惰、成功要靠自己又不完全是自己的功勋,明白个人命运始终与这个时代紧紧相连。
物有本末,《大学》云:“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一个人最终的活法,固然取决于他的出身,取决于所看过的书、上过的学、行过的路、识过的人,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内心深处,是否有对善良、诚实和正义的坚持,是否有精神之光的指引。这种光,能助他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穿越层层迷雾而不失本心;这种光,是每一位父母自己能给予孩子的优质资源,无论朱门寒门。也许他会比别人起步晚,也许他一辈子都不会走向人生巅峰,但他充盈的内心,会让他找到生命的价值,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精彩回顾 点击标题查看
学术志
是学术中国、知深的新家
以学术为志业,矢志不渝!
学术知识服务不变,欢迎回家!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