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双一流”建设,北大从美国“移植”了一套制度!
来源 | 一读EDU(ID:yidu_edu)
文 | 北京研究分站 许路阳、一读EDU编辑部 编辑:学妹
都说从招聘通告里,能看出一个组织的未来战略和决策部署,一读君也经常查看高校的招聘通告,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线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最新发现吧!
北大希望通过集群聘任等工作推动学校继续在医学领域保持引领地位(来源:pixabay网)
岁末年初是各大高校竞相对外招聘的时候。最近,《自然》杂志、科学网等渠道就集中发布了北京大学的一则招聘通告。
透过招聘通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北大正准备将已在美国公立研究型名校实践成功的跨学科科研队伍聘任模式“移植”到国内,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在跨学科建设已成研究型大学基本共识的今天,北大的这一动向值得其他高校管理者重视。至于实施效果如何,我们也将保持关注。
北大在科学网上发布的“临床医学+X”集群聘任公告截图(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01
北大引入美国先进制度的背景
医学已被北京大学确定为学校新一轮发展中最具潜力的学科领域,但面对临床医学领域的众多难题和挑战,北大又要如何解决呢?
北大的办法之一是,利用学校多学科优势,加强临床医学和校内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攻克临床医学难以独自解决的难题。
为此,北大提出了“临床医学+X”的理念(X是指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能够促进医学发展的基础学科,包括北大校本部的信息、化学、工学、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及医学部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等基础研究学科与方向)。为此,北大提出了“临床医学+X”的理念(X是指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能够促进医学发展的基础学科,包括北大校本部的信息、化学、工学、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及医学部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等基础研究学科与方向)。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北大已将“临床医学+X”确立为学校层面在“双一流”建设中,重点布局的两个方向之一,并专门建立了“临床医学+X”委员会。
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协助校学科建设委员会,开展医学为核心与牵引的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研究、审议医学领域交叉学科建设相关事项的议案。
在搭建好跨学科的规划、议事决策架构后,北大也已明确了推动“临床医学+X”建设的若干举措。
其中,除资助联合科研项目、共建新体制研究中心(含屠呦呦创新药物研究院)、人员互聘等传统跨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手段外,还有一项值得注意的新举措,那就是集群聘任。
北大希望能重点布局和建设若干个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集群”,而“临床医学+X”集群聘任工作就承担了试点探索的使命。
如果效果符合预期,笔者相信,北大将像集群聘任的创立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下称“UWM”)一样,在学校铺开集群聘任工作。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医学是北京大学最具潜力的发展领域,是大学学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医学+X”是一种理念,也是北京大学未来重点发展和建设的战略性方向之一。(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网)
02
美国高校的集群聘任实践
同北大一样,UWM也是一所知名公立综合研究型大学。已有文献显示,集群聘任(Cluster Hiring)由正是由该校创造性提出,并逐步在美国推广实施的。
1998年,适逢UWM 150周年校庆,校方提出了“麦迪逊计划”(Madison Initiative),倡议在校级层面,确定一批跨学科知识领域,通过由教务长直接领导的竞争程序,优先聘任一定名额的集群教师(Cluster Faculty),从事跨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由于教师被直接聘任到某个“集群”,“麦迪逊计划”也被称为“集群聘任计划”。
乍看上去,集群可能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据已有文献显示,“集群”是指独立于任何学术机构或行政组织的虚体组织,而“集群聘任”则是指基于集群,聘任不同学科的教师。
为了确保教师顺利聘任到集群,并为集群及校内其他跨学科研究提出建议和政策指导,UWM教务长专门设立、任命了集群聘任/跨学科咨询委员会,由主管师资事务的副教务长主持。
学校批准设立某一集群后,需要进行遴选、聘任教师和管理集群等工作。这些工作由每个集群的领导院长(Lead Dean)负责,他们一般是某一专业学院的院长,负责至少1个与其所在学院研究领域有一定关联的集群。
尽管形式上,教师是被聘任到集群中,每个集群一般拥有3-5名集群教师,但集群教师的行政归属还是在校内相关院系(只有极个别的教师行政归属并不在UWM校内),因此,教师所在院系的领导也会发挥一定辅助作用。
作为院系的一名教师,“集群教师”也要接受同其他“非集群教师”一样的考核。此外,集群也会评价他们的跨学科成果。
不过,如果集群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相应岗位就不再归属原有院系,而是归还给教务长的集群资助库,再行分配。
在集群内部,集群协调员(Cluster Coordinator)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他们由领导院长直接任命,一般每个集群会有1-2人,主要负责沟通协调,包括向集群教师传达校内交流信息、机会和政策,向教务长办公室提供与集群有关的相关事宜,等等。
UWM集群聘任计划的实施基本情况(来源:一读EDU编辑部制作)
03
北大的创新
在大学内部,现有院系壁垒经常阻碍研究人员实现跨学科、交叉学科领域的灵活合作,促进他们有效解决科学难题,但集群聘任计划通过“集群”这一虚体架构,打破了院系之间的原有壁垒,改善了研究网络。
借助集群聘任工作,UWM不仅扭转了学校可能面临的持续10年教师岗位都要减少的困局,还获得了不少校外研究基金资助,大力发展了跨学科教学和社会服务项目。
集群聘任在UWM的阶段性成功,令其相继被伦斯勒理工学院、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等美国高校效仿。
而在我国,北大应是率先引入这一制度的高校之一,今年恰逢北大120周年校庆,在校庆之际开启集群聘任工作,倒与UWM当时创立这一制度的背景有些相似。
然而,在借鉴UWM经验的过程中,北大显然会依据校情、国情,进行适当调整。
例如,UWM集群中有领导院长和教师所在院系的概念,而在北大临床医学+X委员会讨论过程中,则区分了“主聘单位”和“辅聘单位”这两个概念。
笔者认为,主聘单位应对应集群的领导院系单位,而辅聘单位则对应聘任集群教师的有关院系。
此外,由于北大是在“临床医学+X”领域先行试点集群聘任工作,北大又拥有实力不俗的附属医院,所以医院也参与了此次集群聘任工作,使得具有中国大陆行医资格的临床医生,也能参与此次集群聘任工作,应聘到北大有关附属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薪酬保障方面,北大相关医院也会给集群聘任科研人员发放附加津贴。
关于北大此次集群聘任工作,碍于北大已披露的信息比较有限,笔者暂时无法获悉更多细节,想要了解详情的老师们不妨向北大同行私下探询。
2017年6月14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委员会2017年度第一次全体会议专门讨论了集群聘任议题。(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网)
04
小结
实际上,美国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成功教师聘任模式不只有UWM的集群聘任,至少还包括密西根大学的“双聘制”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共同资助聘任”。
有兴趣借助教师聘任模式改进学校跨学科人才队伍的高校管理者不妨根据自身情况,在上述3种聘任模式中比选出适合校情的模式,加以借鉴、引入。
如果您希望参考本文着重介绍的集群聘任模式,笔者建议,可在实施之初就吸取UWM的经验教训,对集群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如委托第三方建立集群的专门网站,公布已批准集群的最新动态、研究成果和人员结构,并公示集群遴选和聘任的详细时间安排,以增强集群聘任工作的透明度和信息化。
Reference:
项伟央. 高校跨学科组织中的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 复旦大学, 2011.
顾沈静.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集群聘任计划运行机制及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3-18.
陈艾华, 邹晓东, 陈勇,等.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实践创新——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CHI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1):117-120.
精彩回顾 点击标题查看
学术志2018开年大课,
大咖开讲,在这里你可以畅快学习!
最重要的是,
开年大课里的大咖课全部免费!
长按识别海报中的二维码,
进入专题页面,
点击“免费报名”之后即可免费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