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5岁帅老头登台,白发苍苍的模样为何让我们流泪?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转载自:美物计

ID:huanqiukanke


中秋夜,央视中秋晚会。


75岁的台湾音乐人陈彼得,以一首自弹自唱的《一剪梅》唱到了无数人心里,成为很多人第一个节目“泪点”。



老人家75岁高龄,发须皆白,却风采依旧,酷帅十足,虽然他的声音已经饱经沧桑,但涌动着一股别样真挚的感情: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此情长留心间……”


是古典的浪漫,更是赤子的真言。



要问陈彼得演唱的《一剪梅》为何如此动人?


因为他就是这首歌的作曲人。


这首歌是陈彼得于1983年4月创作,费玉清首唱,1984年成为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曲,36年来已经成为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



“半生浮沉,未曾折腰。年过七旬,却依然常含热泪。”


陈彼得一生辗转,心却从未离开过故乡,他始终自认是“成都仔”,一直陆陆续续将上百首古诗词谱曲入歌。



一位至情至性的老人,把千言万语谱成一首首歌曲,抱着吉他,将“乡愁”唱给他的故乡人,唱给他眷恋一生的祖国。


这样牵绊一生的故土乡愁,让听者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




灯火阑珊处,故人依旧


记得去年,陈彼得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唱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他满头银发,惊艳全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首雄奇飘逸的美女簪花,我们既不陌生也曾无数次低声吟诵,他唱出了别样的味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y0608xcnod3

陈彼得《青玉案·元夕》


步履蹒跚却落地沉稳,发须皆白却神采飞扬,声音沧桑却铁中铮铮。


一袭裁剪合身的西装,内搭白色衬衫,背着一把吉他,款步有声,舒缓有序。


虽然身上有着肉眼可见的岁月风霜,却丝毫不损他骨子里所透出来的,既优雅又豪放的绅士派嬉皮士气质。


灯光一打,音乐一起,老爷子开嗓的那一瞬间,他就是舞台上的王,让人为之狂。


看过很多期的《经典咏流传》,从未有过陈老爷子一上场所给予的震撼,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刹那脱口而出。



也是去年,74岁的陈彼得,在《中国好声音》上,唱了首《Remember Me》,同样的旋律,唱出不同的韵味。


有着看尽繁华的沧桑,也有看透世事的通达。



一曲歌罢,四位导师虽未曾转身,却在看到他的第一秒,激动不已。


庾澄庆立马起身站立问好,周杰伦更是跑下评委席,搀扶着前辈慢慢走下台阶。


而李健与陈彼得合唱《一条路》,“一条路落叶无迹,走过我,走过你,走过春天,走过四季……”


两人在低吟浅唱中回忆往日时光,这一幕,堪称经典。



陈彼得李健跨年代合唱《一条路》

尤其是今年第二次登上《经典咏流传》时,一首《成都府》更是让无数人为之泪流。


当时,他大病初愈,已瘦到脱形,看着走路尚且不稳,却依然激情满怀。


当嘶吼地唱出“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时,台下所有人都被击中柔肠,不自觉泪洒现场。



陈老一路坚守,只因他牢记着“五千年文化从未断流”。



天涯路未远,大侠仍少年



他说:我的一生与音乐为伴,我年过七旬,蓦然回首,我发现最美的歌词,是我们的诗词经典,我愿意用余生所有的热情,继续为经典的流传贡献力量。


所以他勇敢站上聚集年轻人的舞台,大声唱着杜甫的《成都府》,辛弃疾的千古之作《青玉案·元夕》。


即使古稀之年,精气神自然不如前,走路和说话都仿佛有些许费力。


这么一个年迈体弱的老爷子登台演唱,说实话打心里为他捏了一把汗。


然而,当他站在星光熠熠的舞台中央,灵活的五指在琴弦上自然流畅地翻飞,抑扬顿挫的歌声从他喉中飞扬时,突然便会明白,对于真正的大师级艺术家而言,年龄也不过尔尔,灵魂不灭至死不休。


因挚爱,不惧岁月流逝。



他是一名忘记年龄的灵魂歌者,用着生命的余晖在发光发热,完成了一段穿越时空相交融的绝响。


他用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旋律演绎着,用沧桑又昂扬执着的歌声呐喊着。


他赋尽新词,尝尽愁滋味,亦遍尝风吹雨打,但骨子里,依然是金戈铁马不可一世的风流。


天涯路未远,大侠仍少年。



真正的音乐人,作品比人名气大



真正的音乐人,作品比人名气大。


陈彼得这个名字,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而言有点陌生。


大都不知道这个名字,在上个世纪台湾乐坛所代表着的分量。


乍看以为不过是有点帅气的不知名老头,但他所写的《一剪梅》倒是妇孺皆知,而对于八零后以前的人来说,《迟到》、《阿里巴巴》、《含泪的微笑》应该都是曾经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



其实这个在舞台上,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老爷子,是台湾流行音乐当之无愧的音乐教父。


当年为待遇低下的男艺人争取利益,首个发起成立台湾艺人工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乐坛可谓是个风云人物。


他还是台湾音乐西风引进的第一推手,在他前面的是翁清溪、庄奴等词坛泰斗,而华语音乐教父罗大佑等人却是在他之后。


他缔造过一首歌捧红一个人的神话,已经逝世的'青蛙王子'高凌风,归隐多年的'情歌白马王子'刘文正,现在热度不减的段子手小哥费玉清,当年正凭借他写的歌曲风靡一时。


如果用现在的乐坛影响力为标准,他当时的影响力是周杰伦加上方文山再乘以二。



这一生能选择的事很少

但我们能选择这一生怎么活



人的一生能选择的事情非常少,但我们能选择这一生怎么活。


90年代上世纪80年代末,陈彼得为凌峰创作的《吾爱吾国》,还没发行就在台湾遭禁。


沉醉于音乐艺术创作的他发现,纯粹做音乐的环境已经被腐蚀到变味,同时演艺工会繁琐的事务也让他不堪负荷,患上抑郁症的他最终选择离开台湾。



在人生最意气风发的当口,人们口中的音乐才子决然归于平静,这一份泰然与淡泊不得不说让人折服。


就这样一个曾经闪耀过无数舞台的大明星,在北京开过录音棚,在广州开过小餐馆,过起了不足为外人所道的大隐于市的生活。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白发归故里,赤子心犹在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陈彼得是在台湾成长成名,但他出生却是在成都的一个军人家庭。


只不过3岁时随父母到了台湾,如果说三千诗韵,是镌刻在每一位炎黄子孙血液里的烙印,那么陈彼得老爷子的歌声,便是他打开自己身上烙印的证明。



中国大地这位苍老的母亲,从前有三个儿子都被逼离开母亲的庇护,如今两个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还一有个在隔海相望,归期未定。


这就是为什么陈老在唱完《青玉案·元夕》后,即使承受着身体莫大的负荷,依然声泪俱下难以自抑地朗诵,八十年前那个最伟大的歌手艾青,用“嘶哑的喉咙”痛苦地,呢喃着的《我爱这土地》。



当年还在台湾没有回过故土的他曾说:


我依稀记得

飞机飞到上海上空的时候

还有几片很美的很漂亮的白云

因为四十多年了,那个眼泪就滴下来

那句老话近乡情怯

因为我还有一个弟弟

当年我们离开的时候

他大概一岁太小,到真正见面

大家都已经是中年人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再见已是不惑年,这种自小颠沛流离,亲人离散的怅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看着老爷子在舞台上哭得像个无助的孩子,才明白史铁生在《记忆与印象》中所说的: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生如夏花三十年,故乡情歌唱到老,逝如秋叶一万年,赤子心落叶归根。


陈老用《青玉案.元夕》《成都府》深情呼吁着21世纪的我们去聆听,那来自于远古中华文化血脉的呼唤。


用《我爱这土地》这一份,最纯洁、最温柔的赤子之心呐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至暮年,故土难舍。



今年的春节期间,成都的宽窄巷子里,人潮涌动。


在冬日的暖阳里,陈老背着吉他,与年轻人一起玩着快闪,吟唱《我和我的祖国》。


能站在故乡歌唱祖国,他说:“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歌唱我的祖国》


陈彼得一生辗转,那颗滚烫的心却从未离开故土。


他一次次贴近行走在这片土地,也感受着沸腾在这片土地上,独属于中国的经典和智慧。


白发归故里,赤子心犹在。



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



陈彼得一辈子都在追求真善美,他的一生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曾说:一百岁以后我的墓志铭可能是,这里躺着的是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一个热爱故乡的人,一个热爱世界的人。


他75岁了,虽已须发皆白,但依然在与这个时代共同成长,什么都敢去尝试,他总是能和不同年龄的年轻人打成一片,那是他骨子里迸发出的激情与活力。



陈老活得热情又肆意洒脱,让人从心底钦佩。


还常戏称自己是70后,他说他还在追赶80、90后,和年轻人一起追梦。


生命在于体验,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无论世事如何,保持一颗初心,对世界不忘热爱和好奇。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