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不屈而倔强的身影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郦师来启蒙,不亦乐乎?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语文启蒙的郦波老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的第三首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前面我们刚刚读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体会了那种经历战乱之后的人生感慨,再来读岑参的这首诗,这种战争岁月距离今天同学们的认知很远,因此要细细品读之后,才能从中获得感悟。

唐代诗人啊,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诗歌非常多,并且各有特点。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诗的基调主要是登高之际,怀想兄弟之情;而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却不是一般的重阳登高,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普通民众疾苦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历史背景是,唐天宝14年,也就是公元755,安禄山起兵,“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攻陷,到了至德二年农历二月,也就是公元757年,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农历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这首诗可能便写于那一年的重阳节。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像他另一首名作《逢入京使》,其中便写道:“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写的是岑参第一次出塞,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遇到了一位故人,立马而谈,互叙温暖,因得知对方要返京述职,并请他带个口信给长安的家人。这首诗中既有写思乡的情切,以至于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却也更有一番宁静与平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岑参有着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这就是要建功边陲、报效家国。对此,岑参曾自言:“功名直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而岑参二度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大将封常清的判官之时,更是写下了千古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诗中岑参以其壮阔的胸怀,写下了描写雪的千古奇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写雪可谓奇特之极,而这首诗里的菊花,已成为古今吟咏菊花诗中非常特别的一种。

菊花的意象呢,在古时不可小觑。菊花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就是能体现人的高风亮节。像陶渊明非常爱菊花,当然首先是因为菊花的美丽了。所以他有诗说,“秋菊有佳色。”而且他还认为菊花酒可以健身,可以养生,但这些呢,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陶渊明爱菊,恐怕也正体现了他内心那份坚守与执着,抒发了诗人归隐生活的悠闲与恬静,当然更深一层,也包含了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宇宙的思索和不放弃的憧憬。诗人因此心境淡泊,而背后依然有一种静穆的伟大。又比如,晏殊《蝶恋花》中写道:“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这里写“槛菊愁烟兰泣露”,写“菊”与“兰”,为什么没有写“有情芍药含春泪”,没有写“无力蔷薇卧晓枝”呢?而偏偏写的是“槛菊、愁烟、兰泣露”,选择的是“菊”与“兰”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所谓“梅兰竹菊”四君子,“菊”与“兰”本来就是花中的君子。又生于具有不俗气质的贵族庭院之中,所以能够体现出人生的一种境界、一种追寻。此外,又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咏菊》,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菊是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也是诗人内心情志的象征。因此,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啊!

而对岑参而言,他眼中的菊花就不仅仅是代表了高洁的气韵,而更是国家社稷的象征了。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遥望长安,那故园的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落之地,在静悄悄地开放了。

这首五言小诗,遣词造句极为精准,既写得平直朴素,又巧妙地化用典故,更有构思极为精巧的意象的铺陈,可以说是一首言简意深、情韵无限、耐人寻味的绝句佳作。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而一个“强”字,“勉强”的“强”字,则表现了战乱中的境况。第二句则化用了重阳佳节陶渊明的好友王宏送酒的典故(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却明白如话,使人丝毫没有感到这里用了典故。而第三句一个“遥”字,直接把视线聚集到了故园的菊花,渲染自己与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思乡之切。像杜甫所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抒发的其实也是此种情怀。同时这个“遥”字也直接将所怜爱的对象所处的背景引领出来,也就是应傍战场开的那朵朵菊花了。

岑参在这里之所以选择了“菊”作为抒情的关键对象,当然是由于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但更重要的是除了菊花的高洁之外,还因为古人认为菊花之美还美在“纯黄不杂,后土色也”。纯黄色是“后土”之色,所谓“皇天后土”,其实“后土”代表的是国家,是社稷。菊花的颜色“纯黄不杂,后土色也”,其实隐藏着一种报效家国的理想、建功立业的志向啊!如果说这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菊花是一个核心意象,那么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核心意象,就是那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大雪了 。

岑参不仅写菊花别出机杼,作为一个有着宏图大志,渴望报效国家的士子,他写雪同样也能把那摧折百草,冻掣红旗,冻掣天地的大雪写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因为他的笔墨之间写的不只是边塞,更是自己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追求功业的那种昂扬的姿态、那种不舍的精神追求。要知道古诗词中写雪的名句,那可是不可胜数啊。

大体而言,古来写雪的名句,第一类是有些伤感基调的。像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像纳兰的《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长,故园无此声。”当然还有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第二种呢,就比较理性,甚至带有一种理趣。像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像宋人卢梅坡(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南宋诗人,《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根据他写的诗可以总结出:1、擅长写绝句, 2、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   3、长居京城 4、与刘过关系很好 5、家道不错)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真是深得宋诗言理的旨趣。当然还有郑板桥的那首《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真可谓,别出机杼,别有生趣。

而第三种写雪,写得大气磅礴,像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第四种呢,就是以雪来写春天,写生机、写活力、写希望、写精神,这就更多啦。像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像王初(王初,并州人,仲舒之长子也。元和末,登进士第。诗十九首。)的“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这一类型中,最最杰出的、最能体现生机活力、最能体现希望与精神的自然就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为什么明明是“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八月飞雪”,明明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苦寒至极的飞雪,岑参却能把它写出那样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绮丽呢?这固然是由于岑参写诗特别善于捕捉那种奇特的景物、景色,然后再用他那支妙笔写出来。因此连杜甫都赞叹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可为什么这首诗最打动读者心灵的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样的其情其景,更是因为所描写、所表现的正是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是盛唐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

任何文学作品,都与时代的风貌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盛唐的时代,之所以有王昌龄、有高适、有岑参,包括王维也有波澜壮阔的边塞诗篇,便是因为那时的王朝有着铁血丹心,有着气吞山河的壮志情怀,也因此构筑了盛唐的文学气象。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彼时已经遭遇了“安史之乱”的离乱,岑参却依然怀有一腔豪情,而我们眼前也似乎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那依旧是战场的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屋舍,但在断壁残垣之间,一丛丛菊花,正不屈而倔强地开放!

好啦,今天我们就讲到这,同学们下次再见。语文启蒙不见不散!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