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早上好。我个人第一次来到极乐寺,内心充满了法喜,非常的愉快。尤其看到有这么庄严的一个殿堂,然后各位这么的严肃的来看待这个课程,我个人内心感到非常的敬佩。在寺里面的努力之下,能够促成这门课程的一个开设。《百家姓》这本书其实它是成书在北宋。现在关于《百家姓》这本书到底是谁编写而成的,这个在学术界还是有一些讨论。因为在古籍流传的过程里面,他们当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跟我们不太一样。现在我们对于著作权我们是很讲究的,我们是非常的看重这个事情的,今天我们这本书或这篇文章,我们把它写完之后一定要挂上你的名字,验明正身,表示我享有这个著作权。可是在古代,他们这个观念可能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的落实,所以往往最初的作者他在完成之后,可能第二手的传播者认为我有一些心得,我可以再补充一些资料,所以他就不断的再增补在这本书里面,所以流传到最后,原始的作者,甚至于传播的时候,他所增录的这些作者的名姓,也就无从考察了。尤其在比较早期的时候,记录往往不像我们现在这么的完整,所以很多亡佚的,或者是不同的说法也就很多元。所以关于作者到底是谁,现在也没有一个很明朗的答案。所以我们大概只能知道,它大概是成书于北宋,可能在最早之前,已经陆陆续续在民间流传,最后在北宋时期才定下来。这本书其实它有增补的过程。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稽考的最早的版本,它里面收录的姓氏有四百一十一个姓氏,后来又增加到了五百零四个姓氏。这五百零四个姓氏里面,它又分为两大类,一个我们把它称之为单姓,另外一个我们把它称之为复姓。这个单就是单一的那个单,单独的单。就像各位同学,我们看到各位的名牌,这样子看过去,应该大家都是单姓,像洪同学,你那个洪就是单姓,张同学的张就是单姓。那么另外一个我们把它叫做复姓,那个复就是复数的复,衣字边的那个复,复的话就是两个字以上的才叫复。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的复姓都是两个字的。在古代有没有三个字的复姓?四个字的复姓?有,好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各位都知道,清朝是不是汉人为统治阶层?不是对不对?是满洲人对不对?满洲人的话,他的姓如果把它写成汉字的话,大概都是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譬如说清朝的皇帝他姓什么?爱新觉罗,如果我们用汉字的发音,它就是四个音节。如果我们用比较宽的定义,也把它认为是复姓的话,那它就是四个字的复姓。现在我们在《百家姓》里面所看到的复姓也是有的,不过都是两个字,所以刚刚我们提到五百零四个姓氏。目前我们看到增补的这个《百家姓》的内容,其中单姓有四百四十四个,复姓的话有六十个,加起来是五百零四。如果同学在先前也有稍稍的做一点功课,大概你会发现,老师,我看到的版本怎么跟你讲的不太一样,我看到的版本的《百家姓》的内容,好像没那么多?这个就是我们在民间书籍流传的时候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它有多版本的状况。所以这个多版本的状况,我们必须要这么来理解,没有哪一个是一定对,哪一个是一定不对,因为在流传的过程里面,它有增补,它也有减损。所以现在我们在学术界认为所谓的版本,我们只能说哪一个版本比较好,而不能说那个版本一定对。这个是我们可能在读古书的时候,必须要有的一个先备的观点。那么很多的版本的问题,内容的问题,才不会这么的拘泥。尤其在我们这个课程里面,我们并不是在研究版本,不是在研究这个内容到底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所以我们用一个比较开阔的心胸来阅读古籍,因为我们主要要去了解的是它的内容,对我们的人生有没有什么样正面的影响。所以这个版本的问题,我们就暂时先跟各位报告到这边。我要再问各位另外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姓?现在没问题,我们在台湾,小孩子出生,我记得应该是两个月还是一个月,一定要到户政事务所去登记。小孩子出生的时候,现在台湾的法令是这样子,他可以跟爸爸姓,也可以跟妈妈姓,两个你可以挑一个。我们再往回推想,如果我们推回到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甚至于更早的商朝的时代,请问那个时候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姓?我们班代摇头,同学你认为不一定大家都有姓,答对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有姓。那谁才有姓?重点来了,谁才有姓?同学你觉得呢?也不知道。好,各位猜猜看,谁才有姓?对,贵族才有姓。所以,一般我们的平民百姓,如果没有贵族的血统,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姓。那有没有名呢?没有姓,我们这样子可以理解了,因为他不是贵族的血统,所以他不一定有姓,那他有没有名?有没有?来,同学觉得呢?应该有吧,对不对?不然我怎么称呼你?爸爸妈妈怎么称呼那个孩子?因为以前可能多子多孙,他可能生了十个孩子,他总不能每一个都叫诶、诶、诶,对不对?那到底在叫谁?所以他一定要有名,所以有名大概是没问题的,有姓就未必。我们再看一下,这种状况在很古老的中国大概是这样,其实日本到了什么时候才普遍每一个人都有姓?猜猜看,日本,而且那个时间距离我们现在也不算太远,什么时候才普遍大家都有姓?跟它全面西化的时候有关。日本在哪一位天皇在位的时候全面西化?我们听说有日本同学,可是好像还没回来。好,没关系,各位猜猜看,哪一位天皇在位的时候全面西化?对,明治天皇。明治天皇的时候全面西化,所以他必须要让每一个人都去登记,要有户籍的这个记录,所以还要去登记,那有登记的时候一定要有名有姓。那同样的,日本在明治天皇以前,每一个人大概都有名,可是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有姓,尤其如果你没有贵族的血统,大概都是没有姓的。好,问题来了,明治天皇说以后大家都要有姓,糟糕了,我们家祖上几代人都只闻其名不闻其姓,现在天皇下令我们一定要有个姓,那怎么办?同学,如果天皇说要有个姓怎么办?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处理?不知道,其实很简单,很多当时候的人他们就想说,好吧,既然天皇要我们取个姓,那我们家就住在田中间,那我们就取个姓叫田中好了,0K,所以他去登录户籍的时候,就叫田中什么什么。所以他有的时候是他居住的这个地形地貌为一个依据来取姓的,但有些可能是跟他的职业有关。譬如说,他们家世世代代帮人家养狗,养狗的目的那当然第一个狩猎,第二个可能还有,在当时可能还有食用的目的,养来吃,所以他们家因为世世代代都养狗,所以他就用职业来为自己取了个姓,叫什么?叫犬养,犬养,日文的文法动词在后面。所以他们就是在那样子的情况之下才取了姓。所以如果我们以日本的这种情况,我们再回推到二、三千年以前,大家普遍没有姓的情况之下,大部分人也都只有名没有姓。逐步的到了战国时代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普遍大家都有姓了。为什么那个时候普遍大家都有姓?因为跟整个社会的结构有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我个人在中文系,我是研究《春秋左传》,《左传》的话它其实就是一部史书。那各位猜猜看,《左传》它记载的是哪一个时代的历史?刚刚已经提醒各位了,已经暗示各位了,对,春秋时代。春秋到战国,其实它是中国历史上面体制的第一次改变,用闽南话叫做转大人,转大人。所以在春秋到战国之际,这个体制的改变,它不仅带来了整个制度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整个阶层开始翻转,开始扭转,所以原本只有贵族才能够享有的权利义务。到了春秋末年转变到战国初期的时候,连一般的平民百姓也都逐渐的有以前贵族的这些权利跟义务了。既然平民他已经开始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如果你是当时代的平民,你要不要表征自己的身份?当然要对不对?所以您也开始会为自己取个姓,为自己安上一个姓。所以这个姓到了战国时代,大概普遍都会有姓了。大家可能会在想的是,如果那些平民他以前,他的祖祖辈辈都不是贵族,那个时候他给自己安一个姓,取一个姓,那他怎么来取?这个就是很有趣的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课程里面,各位会一直看到有这样子的一些答案在里面,我们在后面再跟各位来回复这个提问。我们再来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来考虑的就是,姓、氏现在我们是把它合在一起,大致上我们没有分得太仔细。可是在春秋时代以前,姓跟氏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应该不是对不对?如果是的话,我就不会问各位了对不对?好,我这么问就一定它不是,所以姓跟氏事实上它不是一个概念。一直到了战国时代,就是我刚刚提到的,因为整个制度开始转变了,所以姓跟氏慢慢的混同而不分,所以到了至少我们从史料上看,到了汉朝的时候,姓氏这两个字大概都可以通用了。姓跟氏到底它的差别在哪里?首先我们看到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看到姓这个字,姓这个字大家都会写对不对?它是一个女部的字,右边是一个生。当然如果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从六书的角度来看,姓这个字它应该是形声字,生是声符,女字边的话它是一个形符。好,如果我们只有单单的从形声的角度来看,恐怕就很难去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叫做姓?为什么它的形符要带上女字边,而不用其他的偏旁?所以什么叫做姓?就是你出生的时候,跟着你的母亲居住,跟着你的母亲生活,所以自然而然你这个姓是跟着谁姓?跟着妈妈姓。大家会觉得很疑惑,大家都说中国是一个父系的社会,怎么会跟妈妈姓?好,我要跟各位说明的是,在人类学的一个研究的结果里面发现,世界的各个民族大致上都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一段时期,那个时期叫做母系社会,母亲的母。每一个民族发展的程度不一样,有些母系社会时间很长,有些很短。那当然也有没有母系社会的,不过那个是少数,大部分都是曾经经历过母系社会。所以会有一段时间,母亲的地位在家中她是掌握权利的,她是有发言权的,男生相对于女性来讲的话,他是比较屈居次要的位置。因为妈妈怀胎十月,所以生下来之后,孩子当然就是跟着妈妈居住。当时的这个母系社会的时候,财产的遗转继承,包括财产的运作都是谁说了算?都是妈妈说了算。大家会想说,那爸爸在做什么?男生在做什么?我跟各位说,因为掌握生育的能力,在当时地广人稀的时代是很重要的,谁能够生下孩子,抚养孩子,她就能够不断的去壮大她这个族系,她的这个势力,所以母亲在当时因为社会所需,所以她扮演的角色一定比男生更是重。男生他的功能,我讲一个比较简单的,大家不要太计较,男生的功能就是播种,听得懂了,播种就是,他就是去跟妈妈,跟这位女性一夜温存,然后她就有了身孕。反过来看,这位男生是不是只跟一位女性,固定的一位女性有这种,我们讲婚姻的关系好了,是不是只有一位?没有,他有好几位;反过来,这位女性是不是也只跟一位男性有这种关系?也没有,所以都各有一群对象,所以这个孩子,怀了孕,生下来之后,这个孩子他的父亲到底是谁,有的时候妈妈不知道,她没有办法掌握到底这个是谁的孩子。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我们会认为说这很严重,怎么可以这样?可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能够保证生育,能够壮大我们的族系,这是个求生存的问题。至于是谁,父亲是谁这个不重要,因为这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反正就是跟着妈妈,就是跟着妈妈这个家族来生活。所以我们都经历过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一段过程。所以也就是因为这样,姓这个字要从女字边,而不从其他的偏旁,是有这样子的一个过程。现在我们在台湾民间还有这样子的一个风俗,我不晓得各位有没有听过这个俗语,可能有些同学听不懂闽南话,他说在天上谁最大?天公最大,玉皇大帝;地上谁最大?舅舅最大,母舅公就是舅舅。所以变成说,在民族学的学者认为,在一般我们台湾的家庭,有些地区的汉族的风俗里面,也还保留了这样子的习惯,就是我们会认为舅舅是很大的,是很重要的,甚至于有的时候,比自己的爸爸这边的亲族的重要性还要高。民族学或者是人类学他们都认为这个可能跟母系社会所留下来的习惯有关联。因为在几千年前的母系社会,这个孩子生下来之后,他认识的男性,而且是固定居住在一起的男性是谁?是妈妈的兄弟,因为他不知道爸爸是谁,所以他认知的舅舅,我们现在讲的舅舅,是家庭里面的成员,所以他认为舅舅是跟他关系很亲密的,反而不是爸爸,或者是爸爸那边的亲族。这个是很有趣的一段过程。母系社会慢慢的它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为什么会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这个有一个很简单的推理,这个推理就是几千年前地广人稀,所以每个部族,每个部落,它可能各自有各自的地盘,经过几年的繁衍之后,我们的人口增多了,当我们的人口增多之后,我们这个部落是不是要往外去扩展?我们的采集的区域要扩展,我们狩猎的区域要扩展。当我们的生活所需的范围扩大的时候,总免不了会跟邻近的部落有重叠。有了重叠之后,如果这个冲突不是很严重,大家就negotiation,谈判一下,以后这个就是以这个地方为界限,你不可以过来,因为这是我们的猎区,我们也不过去,那就解决了。可是这样子的和平的问题,其实是很薄弱的,因为一旦有哪个部族不守这个和平的约定的时候,接下来的冲突就变成什么?就是战争了。好,一旦战争发生的时候,请教各位,男生的体形跟女生的体形,谁比较孔武有力?谁比较能够在战场上居于优势?当然是男生。所以随着部落之间的冲突,矛盾升温,战争的次数愈加的频繁,所以男性因为战争的关系在部落里面的他的重要性就不断的被提高了。当他能够主导战争,他能够影响这个部落、这个亲族它的生存的时候,那他的发言权就怎么样?就愈来愈重要。所以在母系社会,因为扩张的过程里面产生了冲突,必须要有男系来主导战争,所以权力就逐步的由女系过渡到了男系。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一个简单的过程。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当然这个跟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课程没有很必然的关系,所以我们就点到为止。所以姓一开始的时候是跟着妈妈,可是当你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时候,我们就慢慢的偏向于跟谁来姓,跟妈妈还是跟爸爸?就变成了跟爸爸姓,就变成以父系的这个姓氏,为我们继承的一个原则。我们再回到刚刚所谈的那个问题,姓跟氏的差别在哪里?刚刚我们也提到,贵族才有姓,所以如果我们都是贵族,那我们都是有姓。当一个帝国,或者是一个很大的势力,它开始了有分封的概念,而且有分封的事实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单单有姓是没有办法去区别你我的不同。我举个例子,因为我研究春秋时代,所以我就以春秋时代的状况来跟各位做举例,春秋时代大家比较熟知的几个国家有哪些?春秋五霸,有哪五霸?齐桓公,然后晋文公,然后宋襄公,秦穆公,还有楚庄王。这个是五霸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这里面晋国,晋国是姓什么?晋国是姓姬。这个姬的话容我用黑板写一下,应该大家都会写,姓姬。可是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里面,姓姬的不是只有晋国,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里面,姓姬的诸侯国很多,而且是大宗,我再举一个姓姬的国家,也是春秋时代,也跟春秋《左传》的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是鲁国,鲁国,鲁国的国君也姓姬。好,如果今天我们在国际的场合,如果我们不同的国家见面,我们要了解对方的身份的时候,现在我们会怎么说?请问贵姓?如果晋国的使者,应该这么说,晋国跟鲁国他们碰面了,彼此要问,请问贵姓?我姓姬,请问你贵姓?我也姓姬,那怎么样去区隔两个人的不同的族系?因为你姓姬我也姓姬。所以在贵族的这个社会里面,姓姬的人太多了,因为春秋时代姓姬的诸侯国是大宗,如果只谈姓,其实就没有办法区别彼此。所以在当时他们就形成了,除了姓这个层级的区隔之外,我们必须要再进一步的来区分,所以就逐步衍生成为了氏,这样子的一个名号出现。氏这个名号的出现,它就可以把同姓的这些诸侯们,再做一个区隔。如果我们是同一个氏,那表示我们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因为如果是同姓,对象很多,范围很大,我们没有办法很明快的、很明确的去区别我们的来源,所以必须要有氏。氏要怎么样来取?大致上有几个方法,其中比较多,而且我们在史册上面,在典籍上面也常常看到的,就是以他分封的那个区域来当作他的氏。在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的时候,他把他的兄弟其中的一位,就把他分封到了,现在我们讲的山西的汾水流域这一带。汾水流域这个地方,其实在当时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地名,就叫做晋水。所以他就是以晋水流域这个地方,就封给了这一位兄弟,所以他就到那个地方去成立了一个诸侯国,所以那个诸侯国就叫做晋国。所以分封出去的晋国它的氏是什么?就是晋。周公,他也受到了分封,他分封到哪里?分封到山东,在鲁这个地方,所以他分封出去之后,他的氏就是什么?就是鲁。所以同样都是姓姬,可是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他们就因为分封的国域不同,所以各别有了自己的氏,所以在国际场合碰面的时候,他们不会问你姓什么,他会问你的氏是什么?我的氏是晋,我的氏是鲁。我们就知道我们的血缘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开了。好了,同样在鲁国里面他们还会不会再分氏?会,因为鲁这个氏只有谁才能用?鲁国的国君,鲁国的国君才能用。当然他也慢慢的繁衍,有自己的兄弟,有自己的孩子了,他慢慢的要把自己的地盘也分封出去,因为树大分枝,这样子才能够去开拓疆土,才能够让他这个族系不断的壮大,所以他自己在鲁国的国内他也分封,他也分封。所以假设,举个例子,鲁国的国君,他长子留在自己的身边,要继承自己国君的位置。第二个儿子他就把他封到了台南,所以这个第二个儿子封到台南之后,他的氏就叫什么?就叫台南氏。第三个儿子没那么得宠,所以他就把他封到一个比较小的地方,澎湖,你去澎湖好了,所以他叫澎湖氏,就这么来的。好,来到了台南的这一位鲁国的第二个公子,他在这边也繁衍生息了,他台南氏也不断的壮大了,然后他自己也发展了地盘,他觉得我们现在发展到了一个地步了,也想要让自己的这个族系能够开枝散叶,所以他就请示了国君,是不是就我台南氏,我自己的地盘里面我自己也分封?鲁国的国君说,好的,没问题,只要你自己的范围,你自己的地盘,你自己决定就好了。所以台南氏的这位卿大夫,他也把自己的地盘里面割了一块,给他的其中某一个儿子,安平,以后就是你来管了,安平所收的税收,你只要一部分上缴给我,其他的你就自己运用了,所以他的子孙里面又分出了一支,叫做安平氏。好,了解了。所以在春秋时代,我们称人家的姓,去问候人家的姓,意义不大,重要的是要问人家的氏,你才能够知道,他到底在那个国家里面他的位阶在哪里,他的族系的来源在哪里。好,大家可能会想说,哎呀,有没有这种状况,就是我们是不同的国家,你是晋国,我是鲁国,可是我们晋国也有一个安平氏,有没有这种可能?当然有,所以会有不同国,但是有同氏的情况,但是相对来讲的话,你只要问他是哪一个国家的人,那你就知道,虽然我们同氏,可是我们的血缘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姓跟氏在当时是区别身份,区别他的族姓,他的族系的来源。刚刚我提到,一直到了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时候,平民开始崛起,贵族的身份开始瓦解,很多的平民也起来了。很多的这些平民,他的祖祖辈辈都没有贵族的血统,这个时候,因为他也有得到政府承诺的权利跟义务,所以这个时候他也想给自己安一个姓,这个时候他要安一个姓,他要安什么姓?各位猜猜看他会安什么姓?有些就是以他自己居住的地方的那个地名,也给自己安一个姓氏。有些是他自己冒用人家的姓氏。这个在历史上很多,很多冒用的。所以这种情况到了战国时候就很普遍,所以就造成了,从战国以后几乎不分你的血统高低,人人都有姓氏的情况。好,刚刚我们提到的这个“姬”对不对,其实在中国有几个比较古老的姓氏,它都带了女字边,带了女字边,这个也是反映了刚刚我们提到的母系社会的状况。除了姬之外,还有哪一些古老的姓氏也是女字边的?各位想想看,猜猜看,在脑海里面有没有想到?刚刚我们春秋五霸里面,有讲到了秦穆公对不对?秦国他们姓什么?秦国他们的后代子孙有一位后来一统中原,就是秦始皇,所以他们姓什么?对,他姓赢,这个赢的话,它的偏旁在这边,不是摆在旁边,所以赢也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还有,可能这个姓大家就比较常见了,姚,这个也是很古老的姓氏。刚刚我们讲到齐国,齐国它的始封君是太公望,太公望在我们民间一般都称他为什么太公?姜太公,所以这个姜也是女字边,也是很古老的姓氏。还有另外这个字可能大家比较少见,这个字念作姒。再来还有另外一个,这一次我到菲律宾,就经常有人在我耳边一直提到这个字,这个字怎么念?对,没有错,念作妫ㄍㄨㄟ,这个妫的话它其实是舜的氏,据说是尧舜的舜的氏,氏妫。我在南洋,不只菲律宾,在整个南洋,各位猜猜看,哪一个姓氏人口比例很高,华人华侨的姓氏?陈,姓陈,耳东陈。陈,其实他们都认为他们陈氏的老祖先,往上推就可以推到舜,舜帝。所以我在菲律宾,我在纳卯,在民达那峨岛的第一大城,也是整个菲律宾的第三大城,纳卯,就是一般我们翻译叫做纳卯市,纳卯市就是现在的菲律宾总统杜特第,他在当总统之前就是纳卯市的市长,现在他去当总统了,纳卯市的市长是谁?他的女儿,所以就等于是纳卯市就是他们家的地盘。我在那个地方就有接触到几位姓陈的华侨,然后他们说他们在纳卯市,姓陈的有一个宗亲会,就叫做有妫堂,有没有的有,有妫堂,所以里面的宗亲清一色都是姓陈。所以也可以知道,这个陈姓其实在南洋势力真的很庞大。不只南洋,我们台湾也有一个说法,在台湾有两个姓氏是非常多的,一个是姓陈,另外一个姓林,所以我们有说陈、林满天下,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这一些都是古老的姓氏,那也都带了女字边,应该都跟母系社会有关联。前面的先辈的内容,我们就先跟大家讨论到这边,那接下来我们进入到《百家姓》的,每一个姓氏的一些源流。那么《百家姓》,如果各位有先前了解它的内容,它的姓氏的排列,你会发现好像有押韵的现象,四个字一个断句,四个字一个断句,它都有押韵的现象。为什么要有押韵?因为《百家姓》跟《三字经》,跟《千字文》一样,在古代是属于童蒙书。童蒙那个蒙就是蒙古的蒙。童蒙书就是启蒙教育,小朋友在正式的去上学堂之前,他有一段启蒙教育,那么这个启蒙教育他就是先认字,然后要背诵一些文章,有押韵的文章背诵起来,是可以帮助我们记忆的,所以就刻意的让它有韵脚,所以读起来就非常的流畅而且有韵味。那么《百家姓》的四个字一个断句,在北宋成书的时候,当时他们做排列,其实为什么要把赵排在第一?是因为北宋时候的皇帝姓什么?姓赵,当时的天子的姓,怎么可以让它摆到其他的位置去?一定要摆到天字第一号,所以就从赵开始来排起。那我们来看一下里面的内容,各位可以简单的来翻一下。每一个姓氏我都基本上有四个小段落,来讲解这个姓氏的内容。不过因为有些姓氏,它的资料没有那么的齐备,所以偶尔也会有只有两个,或只有一个内容的小单元的状况,所以要先跟各位来说明。第一个部分我们就谈到姓氏它的起源,它的族系的源头。有些可能是一个源头,比较单一,可是有些又有好几种说法,所以我们也在历史的第一小节这个地方跟大家来做一个说明。第二就是迁徙分布,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姓氏大概也有一些流布的状况,也跟大家简单来做一个说明。第三个是堂号,大家对于堂号可能会觉得有点纳闷,什么叫做堂号?以台湾来讲的话,传统的三合院建筑,如果大家有留心各位会发现,三合院建筑的正身就是厅堂,是整个三合院建筑的核心,通常厅堂那个地方,就是我们祭拜祖先的,供奉祖先神龛的地方,所以一般我们在厅堂的大门上面,就会挂着一块匾额,这个匾额当然不一定一定是木头做的,也有用水泥砌上去的也是有的,这上面挂了这个匾额通常是三个字,通常都是什么什么堂。所以内行的人,他只要经过三合院门口,他看到你门口上面挂的堂号,他就大概知道你是姓什么,所以那个就是堂号。那么堂号有些姓氏比较单一,那么有些姓氏也比较多元。所以我们也跟大家来做一些简单的介绍。第四个部分就是历史名人,这个姓氏的名人,我们简单的摘要的来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当然,中国历史二、三千年,有史记载的二、三千年,一个姓氏的名人一定很多了,族繁不及备载,所以我们就仅挑几位来做代表,让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我们再回到这个最开头,姓赵的内容,赵姓的内容。拼音的部分我就有注音,然后也有汉语拼音,所以让大家可以方便来阅读。赵姓的历史我们看到,它是在《百家姓》里面排名第一,就是因为这本书,它是北宋时候的定本,所以就尊奉赵姓为天下第一姓。那么赵姓人口是现在中国大陆第七大姓,这个就是以人口数量来排列的。那刚刚我提到,我们《百家姓》的姓氏的排列,它跟人口的数目是没有关联的,它纯粹是为了好记好背,它就把它安上去。除了姓赵的它是刻意排到第一之外,第二个姓钱的,它也有一个刻意的安排,除此之外大概都是因为配合谐韵的关系来组合的。那赵姓的话是现在第七大姓,而且南方人的比例比较高,在台湾排名第四十二。那我就要来请教大家,现在中国大陆对于姓氏的普查,为什么赵姓在南方比例较高?各位猜猜看,为什么?然后我们提到宋朝姓赵对不对,那么宋朝我们都知道它分成了北宋跟南宋,那为什么会有南北宋之分?因为曾经发生一个非常大的政治事件,后来也引发了北方整个全面沦陷,哪一个政治事件?就是,哪一个?对,靖康之难。所以后来外族就进入到中原,所以当时赵宋的皇室,就南渡到了长江以南,然后在临安做为国都,那当时叫临安,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南京,在那个地方做为国都。所以赵氏整个南迁之后,在南方的影响就逐渐的扩大,他们赵姓的繁衍,从那个时候就主要集中在南方。这也就是为什么,南方人赵姓的比例较高的原因。那我们再看到,赵姓出自于赢姓,是古代帝王少昊的后裔,少昊是古帝王,少昊到底他是谁?详细的资料如何,现在我们也仅能够看到,司马迁《史记》里面的一些记载,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文献也记载了这些古帝王的一些事迹。可是我们会发现很有趣的一个现象,这些关于古帝王的一些记载,反而愈到后期它的记载愈详细。各位猜猜看怎么会这样?各位想想看怎么会这样?不是应该司马迁他是西汉初年的人,反而他那时候所采集的资料、所记录的少,在司马迁之后,谈到这些古帝王的事迹的材料愈来愈丰富、愈来愈细密,怎么会这样?不合逻辑对不对。所以我们就会知道,有人在说故事,有人说故事,那说故事的成分?当然就有一些添油加醋了。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有顾颉刚先生,他有这种疑古的风潮,所以在民国初年,他们对于中国古史有很强烈的批判。这个顾颉刚顾先生他就认为,中国的古史,这边讲的古史就是像什么黄帝、尧、舜,这些很古老的,而且文字记载很鲜少的这些人物,他们是逐渐累积,逐渐累积然后去丰富它的,所以顾先生认为中国古史是累成的,不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多元,因此他怀疑古史的真实的程度。如果我们今天从一个信实的角度来看,其实应该还是要归本于司马迁的《史记》。至于后来的这些记载,我们当然可以参考,但是我们就必须要抱持一个谨慎的态度了。所以我们再回来,少昊氏也只是在司马迁《史记》里面,曾经记录到这个人,他是在古帝王系统里面的一位,但是具体的内容,说实在的以一个严谨的角度来看,他大概没有办法像后来的史书所讲的那么的丰富,人物的形象这么的立体,我们就简单的就看过去就可以了。赵姓出自于赢姓,是古代帝王少昊的后裔,赵姓具体的祖先是少昊的裔孙造父。这个字我们一般念做父亲的父,可是在当作人的名号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念做三声。这个“父”的话,我们在文献里面还可以写成这个甫,这个是同音的。这个为什么要称它为甫?其实这个父亲的父这个甫,它就是成年男子的一个敬称,对于成年男子的一个敬称。所以我们在名号里面如果出现这个字的时候,我们都要念做甫,这是一个破音的用法。据说造父是西周时候著名的驾车能手,曾在华山得到八匹骏马,他将八匹骏马驯服之后,就给当时的周穆王进献。周穆王他是西周时代的一位天子,西周的天子其实我可以建议大家,不妨可以把它记一下,因为我们在谈到《百家姓》的时候,跟西周时代的这个渊源还满深的。那西周的开国君王是谁?周文王。实际上真正去打败商纣王的是谁?是周武王。所以一般我们都是从文王开始把它记,文武成康。要不要我写下来?写一下好了,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宣幽平。我以前在背的时候我也是把它分段背。所以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宣幽平,平王就东迁了,就到了东周了,所以西周都不难。东周更长了,东周的就算了,大家也不要特别去背了,因为后面还有很多。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孝夷厉宣幽,平桓庄僖惠襄顷,匡定简灵景悼敬,元贞定考威烈,安烈显慎靓赧,最后一个是周赧王,后面那个就不用背了,知道西周的位置就可以了。这边我们看到文武大家比较熟悉,周成王就是跟周公同时代,周公辅佐成王,让他能够坐稳天子的位置。再来还有另外一个词汇大家也满熟悉的,就是昭穆对不对?昭穆的话我们在宗族的辈分的区隔,我们也是用昭穆,左昭右穆。各位如果去清明扫墓的时候,有些大家族祖坟上面的墓碑,大概你会看到有刻子孙的名字,那以我们看墓碑的方向的话,左昭右穆,左边是昭,那个是墓碑自己的方向,如果我们看的话就是左昭右穆,我们看的话右边是昭左边是穆,它刚好是相反的,然后这样子来排列。一般古史学家都认为昭穆的这个概念,大概就是从昭王穆王这两位的谥号来取名的。大概我们知道周穆王就是西周的中期,那个时候周穆王得到了这八匹骏马,然后就到处去游玩,而且由驾车能手造父来驾车,就一路玩。玩到哪里去?玩到了昆仑山,遇见了西王母。这个民间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曾经听过,对不对?大家都觉得很纳闷,昆仑山,昆仑山在哪里?昆仑山在哪里?如果是我们现在讲的昆仑山,在大西北很远的地方,以当时的交通的设施,周穆王能够跑那么远吗?所以大家都认为这当然有一些夸饰的成分、夸张的成分,所以我们就知道有这回事就可以了,也不必真的认真去看待。后来他在遇到了西王母之后,西王母跟他好像蛮投缘的,所以就一连好几年,周穆王也就一直待在她那边。一直到了徐偃王造反,徐偃王是现在我们江苏这一带,在西周时候有一个徐国,那个徐国的国君偃王造反了,所以他才赶紧回来。因为造父驾车非常的厉害,所以载着穆王回来平定叛乱,所以后来周穆王就重赏了造父,于是就给他一个都城一个城邑叫做赵。所以他就以这个赵,做为造父他们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地盘,所以后来他们就以赵为他的姓氏了。这个就是刚刚我前面提到的,通常取姓氏,要么就是用他自己当官的官名,要么就是以他自己的地盘的地名来做为姓氏。所以赵姓早期在北方发展,后来到了西元前四百零三年,赵国建立了,成为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我也希望,请大家也简单的把它背一下。如果是在台湾的教育系统,其实这一些,以前我们大概在国中应该都背过,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对,意思是一样的。我自己的背法是,韩赵魏楚燕齐秦,它依照灭亡的次序来背的,所以七雄里面最快被灭的是韩国,不是那个Korea,是韩赵魏的那个韩,韩赵魏楚燕齐秦,因为秦最后统一。韩赵魏为什么把它们兜在一起?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因为他们原本是从同一个国家分裂出来的,从哪个国家分裂出来?就是春秋时代的晋国。刚刚我们讲到春秋五霸有一位晋文公。晋国到了后来,因为这些卿大夫把持朝政,干脆后来一不做二不休,就把晋国的国君给他废了,然后我们三家,就把晋国的地盘给瓜分掉了,所以韩赵魏就因此而独立。到西元前二二二年,最后就被秦国所灭,所以秦朝开始它就统一了中原。因为统一中原之后,赵姓就开始向四方来发展。因为自己的国家被灭亡了,所以当时有很多赵国的,原本的公卿、公子也就开始四散,所以逐步的发展到各地。到了康熙年间,赵姓就进入到了台湾。在迁徙分布的部分,我们再往下看,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位赵佗,那个字念做佗ㄊㄨㄜˊ,他任南海郡的龙川县令。这个所谓的县令,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县长。所以他刚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县长,一个县令。后来趁着这个时机,趁着这个因缘,就慢慢的居然成立了南越国,而且他自己,还受到了汉高祖刘邦的册封,成为了南越王。所以后来赵姓在现在我们讲的广东,然后广西,还有云南这一带,这个就是南越王的地盘,这个赵姓在南方就很有势力了。那么东汉末年因为京师遭逢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他也往南方来避难。然后唐朝的时候又有一波往南方发展。这两个人大家可能要稍微的记一下,因为我们往后的很多姓氏的迁徙分布,都给他们父子两个人有关,就是陈政跟陈元光。陈政跟陈元光他们进入到了闽,这个闽就是我们讲的福建省,去开辟漳州。在台湾我们的闽南族群,大致上我们唐山的祖籍地,大概就归类为两个来源,一个是漳州,另外一个就是泉州,就是泉州。漳州的口音跟泉州的口音,基本上还是有一点点不太相同,但是就整个闽方言来讲的话,它们都是属于闽南方言。现在我们在台湾因为整个媒体发达,然后大家迁徙,南来北往互相影响,所以会讲很纯正的漳州腔,讲很纯正的泉州腔的人很少了,现在大部分都是混在一起讲了。尤其很多婆婆妈妈晚上的时候,闲来没事就看什么?八点档乡土剧,那个八点档的乡土剧,什么《夜市人生》、《甘味人生》,它里面讲的口音,实际都是混在一起讲了,所以比较难分别这个腔调。漳州跟泉州,又以哪一州来到台湾的后代更多?是漳州。因为他们父子两个人开辟了漳州,而且后来陈政到漳州开辟之后,没几年就过亡,就往生了,他的儿子在漳州开辟的时间更长,就是这位陈元光,所以漳州人感念陈元光开辟漳州之功,所以后来在他往生之后就建了庙,拜陈元光,然后就给他安上了一个尊号,叫做开漳圣王,开辟漳州神圣的王,开漳圣王。这个字我就不写了。所以我们在很多台湾这个地区,大概都会有开漳圣王庙。在我们高雄凤山,就有一座很大的开漳圣王庙,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地方庙宇。五代的时候,刘龚在广州建立了南汉的政权。这个又更晚了,因为唐朝灭亡之后,就进入到了五代时期。然后也有一批姓赵的人氏,也在南海安家。然后在这个时期,赵姓也从后蜀的地盘,也因为后蜀的关系也在四川,现在的四川成都也定居了。所以在战乱的时候,因为很多家族为了要躲避战乱,所以反而也间接的促成了姓氏的开展跟流布。所以我们在往后我们读到很多《百家姓》的内容,你会发现这个姓氏的一个传播,都跟战乱有关,就开始去分散。里面的很多的内容我就不一一细讲,我们就往下来看到,倒数的第二,四,六,七,第七行。赵后来也是逐步的来到了台湾,在台湾的话就排名第四十二。赵姓移居台湾,大概就是在康熙年间。台湾很多的姓氏的来台祖,我们叫做来台祖,来台湾的历代的老祖宗,大概就是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年间进来台湾的。康熙中期的时候因为要收复台湾,所以在中期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有海禁的,就是不能够来出海到台湾来,就是要封锁谁?封锁在台湾的谁?郑氏,郑成功家族,所以有一段是有海禁。所以大概康熙早期,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记录,台湾的来台祖都是从那个时候来。康熙收复台湾之后,后来又解禁。所以后来的雍正、乾隆,也陆陆续续有一些姓氏,辗转进入到了台湾。所以在当时赵姓移居到台湾,也是有这样子的一个时间的缘由。当时郑成功他的部将里面,其中就有姓赵的人氏,所以我们就说,他应该就是最早一批,来台湾的赵姓的祖先。当然后续雍正、乾隆,也都有很多赵姓的人,陆陆续续来台湾,所以也就造成在台湾赵姓的人口也很多。我们看到下面这个堂号,这个堂号,有一个堂号满有趣的,叫做半部堂。看到半部两个字,大概在脑海里面就会想到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大概都听过这句话,是谁说的?原来也是跟赵姓有关,叫做赵普,赵普帮助了北宋的开国君王赵匡胤,陈桥兵变,然后建立了宋朝,所以后来赵匡胤也任赵普为宰相,赵普也帮助赵匡胤进一步的稳定他的政权。所以我们在史书上面就有说,他有杯酒释兵权的这一段过程,献策的人就是赵普。所以因为杯酒释兵权,所以让赵匡胤可以达到,强干弱枝稳定政权的局面,强干弱枝就是把兵权收归中央,地方上的节度史,刺史,知州,他们的兵权就被剥夺,所以也就可以让天子的宝座坐得安稳,不会像唐朝晚期的时候,因为各地方的封疆大吏拥有兵权,所以后来导致唐朝的覆灭,也就是因为有这个历史的教训,所以赵普才建议赵匡胤要收归兵权,强干弱枝。所以赵普后来也帮赵匡胤治理国家,宋太祖就问他,要怎么样来治理?赵普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论语》的课程,我们在寺里面不晓得有没有安排?还没有,还没有。半部《论语》怎么能治天下?治理天下这个是多么繁复的事情,是多么辛苦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人才,需要很多的制度来配合,赵普怎么可以夸口说我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原来赵普,他治理天下的一个观念就是什么?就是分权,分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把权力下放,我只要抓住最重要的几个人,抓住几个大原则,其他的,就是我选用适当的人才,让他全权负责就可以了。那《论语》里面,它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孔夫子的精神,他的学说的思想,最重要的主体是什么?就一个字,仁。所以仁,他用这个角度来阐释他的学术思想,所以跟他的弟子反反复复的提到了仁这个观念,所以在《论语》里面,基本上强调的就是仁。赵普其实也是用仁为纲领来治理天下,所以他说半部《论语》也就够了。在《论语》里面,除了仁是最常出现的德目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字也是出现比例很高的,大家猜一猜,《论语》里面除了仁反复出现之外,还有哪一个德目也是重复率很高的?就是孝,孝。所以他用仁跟孝,来做为思想的一个源头。所以在教育上面他就强调孝的重要,在官吏的方面,他就强调仁,要以仁来治理天下,希望百姓们都能用孝来提升自己的心性,好,家齐之后自然天下就能平,所以他说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好,后来赵普往生之后,他的子孙整理他的遗物,什么宝贝都没有,就只有一部什么?就只有一部《论语》。所以可见赵普就是真的能够把《论语》的精神,融入到他自己的生命,而且以这部书的精神来治理国家。所以后来赵普的子孙,也就以赵普的这句话做为一个依据,给自己的也取了一个堂号,就叫做半部堂,这个半部就是半部《论语》。这个很有趣的一个堂号的来源。第二个堂号也是很有趣,叫做琴鹤堂。宋朝殿中侍御史赵忭,那个字念作变,也是为官很清廉。而且御史的职责是怎么?御史是职责就是他要来纠举官员的错误。就有点像我们在台湾,有一个监察院,类似这样子的一个职务。而且他铁面无私,所以大家都很景仰他,都很钦佩他。赵忭曾经担任成都的知府,非常的清廉,然后看到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也感到很高兴,所以经常弹琴自娱。赵忭也养了一只鹤,然后用鹤的毛来做成扇子,然后随身携带,所以拿来提醒自己,要跟这个鹤毛一样,不要贪婪,要能够很清洁,要能够自持。用鹤的红色的这个顶来勉励自己,要忠心为国,赤心为国。各位应该有看过那个鹤鸟?鹤鸟的头这个地方有一块红红的,我们一般俗称这种鹤叫做丹顶鹤。前几年在台湾,也有一个跟鹤有关的故事,在台湾北方京山那一带,曾经有一只鹤鸟,因为迷航的关系,跟它的父母亲走失了,所以那一只鹤鸟有一段时间,就在京山那一带盘桓,有一位老农夫看到这个鹤鸟,这么可爱,然后那个时候还很小,然后在那边觅食,所以他就发心,要让这个鹤鸟吃到不要洒农药的一些东西,所以他自己的田就不洒农药,所以那只鹤鸟就经常在他的田里面觅食,然后跟这个老农夫就成了莫逆之交。也因为这个缘分,当地的文启工作室,社区,也就开始推动,在这个山谷里面,所有的田地也都不洒农药。所以那个鹤鸟在那个山谷里面,哪一块田里面吃到的食物都是没有农药的。所以也就促成了,间接促成了当地的居民去反思,我们对于土地的正义,我们对于农作物的正义,应该要回归到自然。一只鹤鸟影响了整个社区,这个因缘非常的难得。所以大家现在对鹤鸟的认知,因为这个故事慢慢的清楚了,它也是候鸟,我们以为它都是留鸟,不是,它是候鸟。好,我们再回来。所以也因为有这样子的,鹤的洁白的羽毛,它的丹顶,他经常来勉励自己,赵忭自己很贫穷,因为为官清廉,只有一琴一鹤,所以赵忭的后人也就以他的行谊,为他自己的家族取了一个堂号,叫做琴鹤堂。第三个,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就不一一讲,所以我们就取了前面两个比较有故事性的堂号,来跟大家来做分享。好,我们就稍稍的休息一下,好,等一下我们再回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