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人的循环

阳光 阳光城市频道 2018-08-03


1


机遇是机遇的门窗,贫穷是贫穷的围墙


其实,比贫穷更可怕的是贫穷的思维与现实桎梏,像南京这样的城市,与京沪广深相比,比上不足,但又比绝大多数城市要好得多,比下有余。


南京向来被称为“徽京”,因为是江南省的首府,很长一段时间统管江苏、安徽、上海三地。如今,上海定位世界级大都市,绝尘而去,苏南唯上海马首是瞻,对南京膜拜的也只剩下苏北、安徽。


南京的人口流入数据亦为印证:三分之一来自苏北,三分之一来自安徽,剩下的三分之一来自全国。故而,在南京遇到老乡的概率极大,要么苏北,要么安徽。在南京的婚姻中,夫妻俩一个安徽一个苏北的,比比皆是。


而南京的种群与职场生态,犹如热带雨林,极富层次感。


有一个段子,“我奋斗十年,才能够坐下来和你一起喝咖啡”, 咖啡固然谁都喝得起,只不过喝咖啡的氛围与氛围不尽相同。有的人喝咖啡不过是顺其自然,日常习惯,有着悠然从容的心境,闲看红尘男女,有的人喝咖啡是加班熬夜提神。


一个人要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首先要去做不得不做的事,在代际传承上更是如此。


小地方,一代父母通过高考来到南京,为了更好的留在城市拼尽全力,哪怕去做自己并不怎么喜欢但能赚钱的工作,呕心沥血,不断进阶,才能让二代的子女站在一个相对从容的起跑线上,从而有底气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平台成长,并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享受南京的城市发展红利,悠然喝咖啡。然后与更多来自苏北、安徽的子弟在职场上竞争,而对方为留在城市也同样是拼尽全力,熬夜喝咖啡,为的是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与成长,获得与城市子弟一样的境遇。


朋友霜雨绘制了一张图,《南京人的循环》:



这就是南京的城市化。宏观上,你可以用GDP和各种财税数据给发展注脚,而微观上,则是内部人群不断持续的筛选、出局、进化的残酷过程。


2


如果老南京人没能维系住阶层,每天端着茶杯看看报纸、刷刷微信,做着浪费时间的工作,拿着仅够果腹的收入,不思进取,那么在收入、职场、工作成就、社会资源及地位的竞争方面,未必敌得过如狼似虎的外地精英,他们有着博取功名的强烈欲望,甚至不惜手段,矢志不渝。


我认识一些南京人,原本住在市中心,商业鼎沸,熙熙攘攘,优越感很足。拆迁之后,有的住到了鼓楼龙江,有的到了老白下光华东路,而有的在迈皋桥或更远的地方。这么多年下来,住也是能住的,但再也换不到市中心的新房,也换不起新城区焕然如新带着花园的新式小区。


怅惘,是一种浓重的情绪弥漫在心头。

在南京放开手脚发展时,突破明城墙的园囿,在河西、仙林和江北纷纷打造写字楼、公园、马路、地铁、商业中心,这些南京人视若不见,在自己的内心筑起一圈城墙,把自己的欲望、愿景、改变与努力收拢起来,寄托在无可救药的怀旧上。


谈起河西,地基不牢;

谈起江心洲,每年淹;

谈起仙林,乡下地方;

谈起江宁,穷乡僻壤。


与之同时,南京迎来了更多通过高考独木桥蜂至沓来的外乡子弟,没有房,自己努力去买,没有资源,慢慢积累与沉淀。努力确实不见得有收获,但学历与努力提供了改变生活的可能性


外乡子弟,除了努力前行者,也同样有抱怨者。


在高校扩招之前的1998年,物价局资料显示,南京房价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居全国第三。而2018年,南京房价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7(京沪深,厦广杭,宁津福)。


南京房价,什么时候都是贵的。


南京固然存在高薪、机遇、众多高学历、广博见识的人群,但房价是“无形的手”,在入城人群中做了无情的筛选——抱怨,几乎是年轻人的共鸣


你抱怨过。

我也抱怨过。

很多人都曾吐槽过南京房价和南京。


抱怨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情绪,擦拭掉,但若有人沉溺于抱怨,把一切困顿理解为终极的不合理,打个比方,想要追求一个女孩子,不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有才华,穿着更体面,举止更有文雅,具备让对方幸福的能力,相反,终日抱怨,期待对方有一天失恋趁虚而入。


这种抱怨+投机的思维,是阻止外地年轻人真正成长的拦路石,而且是看不见的,只是在心灵上蒙上尘埃。


3


无论是部分落魄的被挤到城市边缘的老南京人,还是不能融入城市的外乡子弟,其实就是“阶层衰落”,出局!被进取的南京人、外来的“新南京人”补位。

一位南京子弟的真实叙述:说起老南京人,都是属于原来城南那一片的,从小我就因为拆迁到了靠近河西这里。说实话,南京这个城市很变态,收入低,消费高。再加上这个社会普遍的物质横流让人生活的更加压抑,更加的紧张,压力更加的大。其实很多人都说南京人生活很安逸,那是以前的南京人我亲眼看到河西的房价从几千涨到了2万多。奥体从1万多涨到4万多。有朋友从事房地产,前两天出来吃饭,朋友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明年奥体的房价可能会涨到6万,面对这样的房价,其实南京人压力也很大。我这里说的南京人,是指老南京人,原来属于城南一片的。对南京有一定了解的话,都很清楚,老南京人的条件一般都不是很好。


我每天生活也很苦逼,虽然收入还行,因为行业的关系,上下浮动比较大,但是最少每个月都是5K以上的收入。平时,也就是没事和朋友吃吃饭,喝喝酒,玩玩英雄联盟。


曾经也是做生意风光过一段时间,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年轻,不善经营最后导致失败,也颓废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结婚其实真的不敢奢望什么,毕竟虽然现在有地方住,但是也是和父母住一起,现在的女人择偶要求让我们这些老南京都不敢轻易的去尝试什么,本不想抱着玩玩的心态去谈恋爱,所以也不敢期望什么完美的爱情 。过了30岁以后,我们更多的想要的是稳定长期的感情,但是这个浮躁的社会让我们无法从容地面对现在的感情。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很佩服那些外地人,在南京租房,生活,打拼,有的时候也觉得他们似乎来错了城市,打心里我们就觉得南京这种城市根本不值得打拼,付出和收获永远都不是那么公平。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最近也是心情不太好,随便说一些。


这位年轻的“老南京”自述,不难看出城市的内在筛选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的是不解、怅惘,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陌生的外地人,激烈的事业竞争,只不过“南京这种城市根本不值得打拼,付出和收获永远都不是那么公平”,这句话非常能理解感受,但可能并不是实情。



1998年,南京GDP 826亿,全国排名第17;

2017年,南京GDP 11715亿,全国排名第11;


20年倏忽而过,青葱少年变成油腻中年,而曾经的中年人渐渐迟暮,女人光洁的肚皮也长成了米其林轮胎,但20年发展,城市却变得越发精神抖擞,经济增长了14倍,从明城墙内的金陵变成了让长江成为内河的大南京。


本质如此:流水的南京人,铁打的南京


4


如果是一代只是努力,那么二代则是运气、实力与努力的融合。


过去的中国,教育是凭天赋,与出生地的关联并不大——彼时的村镇、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区别也不大,同样的教科书,同样的试卷,学习天赋好的自然考取大学,而成绩不好的,做做生意、筚路蓝缕的也不差。


而现在,教育是一个变量,越来越演变为一个精细的项目管理。恨不得爹妈变成项目经理+质检员+技术员+后勤保障中心,用金钱、学区房、校外培训与大量的规划活动来让产品更有竞争力。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教育早就是一场军备竞赛。在南京,也是这样的趋势,小面积学区房的成交单价突破了10万/平,虎丘路成了一种信仰(点击可看)。



在教育的过程中,与城市化对人群的筛选一样,充满了机遇与大坑。


事实上,南京很多媒体的文章,充满了种种谬误。某种意义上,选择看怎样的媒体与文章也决定了家长怎样的智商分层,结果就是有人赢在起跑线,有人为此买单。


这几年,我目睹很多家庭在投资、房产布局与教育路径上的方向区别,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父母不断重复上一个年级父母的迷茫、学习、懵懂与选择。


2015年10月,我曾做过一场“当房产邂逅教育”的讲座。

2018年3月,前几天我连续做过两场教育规划与学区房的讲座。


今天,有一位母亲联系到我,嚎啕大哭,说突然到了家访时间,才意识到学校的选择,但现在似乎太晚了——她瞬间崩溃,整夜睡不着,问是否有办法、有路子,现在买学区房来不来得及……


其实,当下的追悔莫及,要深刻反思为何自己为什么不能提前觉悟,觉悟后的选择,哪怕不上好的学校,那也是自我选择,而不是“信息不对称”之后,突然有天发现原来可以那样,从而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我也想起自己6年前的痛苦,手头也没什么钱,跑着看学区房看到脚软,深夜还在各个小区外转悠,数灯光和入住率。一遍遍的研究数据、学校理念、教师群体的构成,一遍遍的求中介给好房源。其实关于教育和学区房的认知上,现在家长关心的一切问题,在6年前,我就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学历不值钱,为什么学区房值钱?南京高考这么差,学区房按理不应该这么贵?家庭教育好,胜过好学校?为了5cm的领先,花费数百万,值不值?快快乐乐成长,欢欢喜喜童年不更好? 天价学区房,有意义吗?……诸如此类。


南京媒体的“好处”就是让大多数南京人陷入迷茫,智商掉到坑里,从而让真正觉醒的一部分南京人先行一步。


因此,在教育领域,孩子的成长路径上,遍布大坑。减负这种事,就不提了,江苏越是实行减负,南京普通家庭越是“掉坑”,当南京普遍减负之后,回头一看,省内的苏州、无锡阳奉阴违,而南通、泰州更是逆“减负”。


一减一增,南京孩子的学习时间与强度大减,南通掩嘴窃笑


另外一个数据,对于南京,甚至江苏乃至于全国都适用:《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几乎一半的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


2016年,南京能上普通高中的只有53.4%(见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也就意味着,历年南京几乎一半的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而其中只有2%有可能上C9高校,绝大多数是炮灰


父母南大,孩子电大,这将是普遍现象。


5


出国留学是遮羞布?


南外虽好,却是极少数南京孩子的红布地毯。而出国留学之路,也往往是套路。



实际上,多数留学咨询机构的专业水准一般。比如以上这张广告,保录取美国名校,否则退款。其实即便在美国名校也有很多冷门专业,你相信它,付出了30万人民币。大量这样的“你”的存在,去竞争这些相对冷门的无人问津的专业,成功概率较大,有的“你”成功了,正常收取费用。如果没有成功的“你”,那就退款,反正占用这么多天,做个理财也是极好的


真正的留学资源在于对申请人的全面认知了解,熟悉其性格、水准与专业倾向,对背景深刻洞见之后提供真正匹配的美国名校专业,并提供相应一整套专业的咨询服务。



这需要咨询师本身对美国名校和专业极为本质的了解,对招生政策细节的洞察,更需要咨询师对申请人的识见,还需要咨询师自己良好的教育背景、优美且富于逻辑的文笔、对时局深刻的洞见性与丰富经验。


顺便说,上面的广告图画中,杜克大学的英文,不是DUCK,而是Duke。普通留学咨询机构的专业性可见一斑。

大城市诱惑debuff

县中教育debuff

“素质教育”debuff


国外诱惑debuff

黑中介debuff

出国留学,学砸了,学成了“废柴”,比如有个朋友家孩子去加拿大留学,结果英语磕磕碰碰,一口流利的粤语倒学会了。现在做留学中介、英语培训,号称是放弃海外高薪,回国报效祖国。


如果学好了,混得好是国外的中产,混得不好在国外也成了韭菜,被收割


他们,在国外一个类似“南京”的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与子女的成长而奋斗,重复自己的父母第一代来到南京时那样的窘迫、努力、上进的状态。他们也是外地高学历的“精英”——以国外这座城市的土著看来。


然后,这些国外的土著,忿忿不平,这些外地人来了之后用心竭力的买房、生活、职场奋斗,抢占他们的饭碗,抢占他们的地盘,还推高了房价



温哥华房价上涨,当地媒体和居民把怨气撒到华人身上,说他们是房价大幅上涨的主因(就跟南京人抱怨外地人推高南京房价一样)。一些有钱的中国人移民温哥华后,语言不通,环境不熟,过去发家致富的经验和方法在温哥华用不上,于是在不知道如何再创业的困境下,只好通过购买多处房产来确保自己的资产保值,这无疑间接推高了当地房价。一些好地段的房子,因为多名华人竞相抢购,结果成交价格往往高出当初售价不少。此外,中国人对房子情有独钟,总觉得租房子住没有归属感,即便是没多少钱的人通过技术移民到温哥华,也在千方百计地买套房子


其实,把温哥华置换成南京,一模一样的情境,只不过有钱的中国人换成了有钱的苏北人和安徽人,没有钱的技术移民换成了上大学之后留在南京的年轻人。


温哥华土著的抱怨与之前那个老南京的惆怅,其实也是一样。


6


像我这样的人在南京很多,来自五湖四海,汇聚在徽京,吃龙虾、烤鸭、酸菜鱼,逛新街口、水游城、紫金山,不管之前操着怎样的叽叽呱呱方言,现在偶尔也会说一句尼玛、潘西、一笔雕凿。


我刚来南京,也觉得南京话脏兮兮的,一点都不江南,生活了好久弄明白这不是粗口,而是南京话特有的亲昵和熟络


在融入南京的过程中,老南京人在分化,新南京人也在分化,在融入与分化的节奏里,这个城市充满着机遇、风口与大坑,有的人冲到了风口,有的人落在坑里。


也不要担心掉坑,反正人生路上这么多坑,总会掉一次的。

不用过多焦虑,学会坦然接受被这座城市筛选。


很多南京人买的不是房,是害怕掉队。而更多新近落户的南京人,前脚落户,后脚就去房管局开购房证明,铿锵奔走,准备河西摇号,充满了急切享受南京城市分红的欲望……


回想,那个年轻南京人略显沧桑的感慨:

“很多人都说南京人生活很安逸,那是以前的南京人。我亲眼看到河西的房价从几千涨到了2万多。奥体从1万多涨到4万多。”

“我每天生活也很苦逼,虽然收入还行,因为行业的关系,上下浮动比较大,但是最少每个月都是5K以上的收入。平时,也就是没事和朋友吃吃饭,喝喝酒,玩玩英雄联盟。”

“打心里我们就觉得南京这种城市根本不值得打拼,付出和收获永远都不是那么公平。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最近也是心情不太好,随便说一些。”


一代一代的进城,一代一代的竞争,一代一代的成长与迷惘,一代一代的明媚与忧桑。其实,时代不曾亏欠我们,我们亦不会辜负时代。


这就是南京人的循环。


扫一扫,小密圈

扫一扫,入群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