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第一读者乃司马迁外孙
《史记》第一读者乃司马迁外孙
最近读书,发现某书中有不妥之处,故订正一下。
司马迁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工作之后,他又另誊抄了一份,这就使《史记》有了正、副两个本子。因为他担心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一旦遗失或遭水火,多年心血岂不白费,所以司马迁眉头一皱,想出了个办法,很小心地将正本“藏之名山”;而将副本“留在京师”。所谓“副在京师”,其实就是将副本交给家在京城的亲人收藏,这位亲人就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
司马英嫁的丈夫叫杨敞,杨敞是宣帝时期做过两任汉丞相的大人物。司马英与杨敞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忠,二儿子叫杨恽。杨恽在宣帝时继父兄爵任常侍骑,左曹,因揭发霍光子弟谋反有功,受封平通侯。外公撰修的《史记》手稿,第一个看到的人,就是这位杨恽。杨恽继承了父母双方家族的许多优秀基因,熟读《春秋》《左传》等书籍,才华卓著。此外,杨恽还有一个特别令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清正廉洁,轻财好义。他很喜欢结交英俊杰出的儒生,因而在朝廷上名显一时,人人都以为其前途无量。
据《汉书》记载,父亲杨敞去世时,身后留下遗产五百万,杨恽大方地把这些钱财分散给了同宗族的人。其生母司马英去世得早,父亲续弦,给他找了个继母。父亲死了,杨恽对待继母如同对待亲娘,孝敬有加。继母死时也留下几百万的家财。继母遗嘱中称,全部归杨恽继承。杨恽没听继母的,而是把这几百万分送了继母的兄弟们。父母先后两次留下近千万资产,杨恽分文不留,“皆以分施”,可见其是位不贪财的人。
杨恽这样一个既有才华,又清廉正派、仗义疏财的人,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史书上记载,杨恽这个人高傲自负,喜欢自我标榜,好吹嘘自己德才兼备的能力。尤其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其个性倔强,说话刻薄,批评职责他人的时候,老爱戳别人的痛处,揭人的疮疤。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其自恃才高,嘴巴不容人,同事中但凡有谁与自己的意见相悖,他绝不留情面,甚至贬损得人家无地自容。
这种性格和脾气,乃官场之大忌。杨恽因此在朝廷里得罪了不少人,树敌颇多。但他自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依然我行我素。朝中有位太仆,叫戴长乐,是汉宣帝早年落难时的知己,刘询意外做了皇帝,立马召这个哥们儿到身边,安排做了亲信宠臣。杨恽对这种人看着不顺眼,十分讨厌他。跟这种人过不去,杨恽的下场是注定要倒霉。果然,这位戴长乐经常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造谣中伤,搬弄是非,把杨恽说得一无是处,杨恽最终被废为庶人。
但杨恽秉性难改,罢官为民后,虽灰心于政治,却决不安分守己,他开始“家居治产业”,着手经商。聪明人做啥像啥,经商时看准了房地产项目,很快发了大财,“起室宅,以财自娱”。但他依然高调行事,张扬恣肆,仗义疏财以为乐。他认为挥霍自己挣的钱,与他人无关。杨恽富豪的日子过得得意洋洋,自由自在。交结天下有才能的英雄好汉。家里经常高朋满座,花天酒地,名闻一时。
杨恽认为政坛处境诡谲,在商场张扬不关他人,满以为自己就此可以风风光光生活下去。殊不知,像他这种得罪过小人,有过政治伤疤的人,经商发财,照样会有人羡慕嫉妒恨。于是便有人对其致富之道产生种种揣测和非议,怀疑其做生意是靠行贿受贿等不正当手段而发的财。杨恽有个好朋友叫孙会宗,任安定郡太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写信提醒杨恽,从官场上高位退下来的人,就应当待在家里谨小慎微,千万别经商置业,更不要去结交天下宾客,再图虚名。“大臣废退,当阖门惶惧,为可怜之意,不当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 杨恽读罢好友的信,犯了倔脾气,他认为自己是凭真本事守法经营赚的钱,还不让我花个痛快。他愤然给孙会宗回了封信,这封信措辞文采飞扬的《报孙会宗书》,几乎可与其外公的《报任安书》相媲美。
杨恽在信中大发牢骚,愤世嫉俗,鞭笞小人,痛快淋漓,顺带着连好友孙会宗也挖苦了一通。这种信给好友看了还问题不大,如果小人看到,可能就不好了。结果不久,这封信给他惹来了麻烦,不知怎么的竟真被小人看到而告发。有些糊涂的汉宣帝也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恽逮捕入狱。最终,以大逆不道罪问斩,其老婆孩子流放西部酒泉郡。一代文人豪杰就这么牺牲掉了性命,不禁令人感慨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