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荒生活是一座富矿》

王秋和 秋和随笔 2023-10-11

       

       邹静之先生和我曾经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友,我撰写完描写北大荒生活长篇纪实文学《革命的事儿》之后,便找他为之作序,他欣然答应。今年是我们一起奔赴北大荒50周年的日子,今天特地找出来这篇序言刊发,以纪念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北大荒生活是一座富矿,

《革命的事儿》序言——邹静之

王秋和去年曾送我一部他的新闻研究专著《中国当代报业发展研究》,读后获益匪浅;他前些天又将描写北大荒生活的纪实文学《革命的事儿》的书稿让我看,这次的感觉令人荡气回肠。我为他在新闻研究与文学创作上涉猎之广泛、收获之丰富而惊叹。他希望我为这部纪实文学作品作序,我欣然应允,因为我们曾经是北大荒战友。

这些年里,我看过不少描写北大荒生活的小说或影视剧。其中很多作品或将北大荒知识青年生活写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不堪回首;或者为了哗众取宠而杜撰一些关于知识青年早熟早恋、讨还“孽债”之类的风流韵事。我对这两类作品不敢苟同。我以为,当年我和王秋和等一大批知青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才去的北大荒。走上山下乡的道路,是我们这些有点儿知识的青少年学生自认为应该做的最“革命的事儿”。在接受再教育的艰苦环境中,我们长大成人。后来我们分别考上了大学,王秋和毕业后搞新闻,如今在新闻界名气不小,已经出了好多本新闻和文学作品集及新闻研究专著,颇受好评。我毕业后写过一些诗歌、小说和电视剧,也得过一些奖励和荣誉,但我没有写过系统的反映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作品。前不久在一次北大荒战友的聚会上,我曾许诺,将来有时间和精力时,我会认认真真地写写北大荒,写写我们这批北大荒知青真实的生活,因为北大荒的生活经历令我终生难忘。

北大荒生活是一座富矿。王秋和将这部纪实文学书稿交给我的时候,我当时正忙于偿还文债,没有及时拜读,等稍有空闲才开始看。不曾想,一捧起来便不忍放下,读完之后不禁掩卷沉思,感慨颇多,我以一个北大荒过来人的眼光看,这是一部真实地描写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书。当年我们这批知识青年怀揣着一颗同样的赤胆忠心,在北大荒那块黑土地上屯垦戍边干革命,大家受过冻、挨过饿、流过泪、嚼过冰、尝过雪、耕过地、伐过树、盖过房、掏过粪、喂过猪、献过血、救过人、扛过枪、立过功、授过奖……甚至有知青付出了风华正茂的生命代价。王秋和把这段北大荒的生活经历写成一部《革命的事儿》,我觉得书名和内容非常贴切。他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读起来很亲切,使我又一次重温了北大荒的火热生活,仿佛回到了相识与不相识的兵团战友们中间。

30多年前的北大荒活跃着30多万大城市去的知识青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没有哪个省或自治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下子集中了这么多从五湖四海来的知识青年,这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劳动大军和军事力量,何况带领这股力量的是十余万复员转业官兵。有人曾说,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大批的知识青年到了北大荒以后,那里的边境线就安定了许多。北大荒知青屯垦戍边的伟大壮举是当时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股巨大洪流,掀起的涟漪也是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大浪淘沙。因此,尽管描写北大荒知青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已有很多,但这部《革命的事儿》是很独特的一部。真实是这部作品的灵魂,作品不仅充满艺术魅力,还注重生活真实。这部纪实作品中讲述的70多篇故事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王秋和将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叙述得如此清清楚楚,描写得如此细腻感人。看来他是个有心人,有责任心之人,当年记日记的习惯帮助了他现在的写作。作为北大荒知青,他对得起那段岁月,并成为知青中的成就卓著者。他的良好习惯,使之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收获颇丰。他在新闻界、出版界的长期工作经验及在中宣部工作的经历,也为之在新闻出版事业上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大荒生活锻炼了一大批知青,也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新闻记者和文学艺术家。北大荒生活是一座富矿,以北大荒生活为题材进行写作的人们只是一批淘金者。任何“淘金者”只要认真挖掘生活,都可以提炼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来。王秋和对我说,这本书只是写了北大荒生活的一部分。我期待着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在展示北大荒生活的文学艺术长廊中,为一代知青留下更加绚丽的青春剪影;同时我也希望他在新闻领域不断耕耘,取得更大收获。

【注】曾是北大荒知青的邹静之系中国作家、编剧、制作人。其担任编剧搬上银幕和屏幕的作品有《康熙微服私访记三部曲》《铁齿铜牙纪晓岚》《我爱桃花》《赤壁》《大武生》《十八岁》《进皇城》等多部作品,其中电视剧《五月槐花香》获得2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电影《进京城》获得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