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女博士教你1分钟读懂“血常规”?| 儿童血常规5大经典误区
这个季节发烧的孩子特别多,血常规的检查也特别多。这两天,网络上热传了下面这段《复旦女博士教你一分钟读懂“血常规”》视频。
(视频源自网络)
视频里提到的“淋巴细胞增高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高提示是细菌感染”,大家可能听着不陌生,因为很多医生的确是这么给家长解读的。那真的是这么回事吗?并不是。除了这个误区,现实中还有不少对血常规的误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血常规5大误区。
误区一
白细胞高、中性粒细胞高就是细菌感染,淋巴细胞高就是病毒感染
”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系统里的重要一环,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五大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每一类白细胞都有各自的生理作用,在此不一一展开叙述。不过,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不论是细菌还是病毒,都有可能引起白细胞升高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不同的年龄段所占比例不同
严重的细菌感染,可以导致白细胞降低
白细胞正常,不代表没有感染
所以,并不能单凭一张血常规报告单就能得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相比血常规报告单上的数字,孩子的临床表现和症状,才是更重要的参考依据。
误区二
孩子发烧,就要做血常规
”在我们国家,血常规似乎成为了发热孩子的“标配”。在某些医院,甚至是在就诊前,让孩子提前做好血常规,拿着到结果后再看医生。这样的做法,美其名曰“节省时间”。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医生评估和分析孩子的发热原因,并不需要血常规或其他辅助检查。孩子的一般状态,既往情况,症状变化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这些信息就可以协助医生做出基本的判断。比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毒性胃肠炎等常见的孩子感染性问题,都不需要通过血常规来帮助判断的。
误区三
C反应蛋白升高就是细菌感染
”谈到血常规,不得不说一下C反应蛋白(CRP)。很多医生都会将二者同时检测,尤其是发热的孩子。CRP,是人体有炎症和组织损伤时(感染和非感染因素),由肝脏细胞产生的急性期反应物。病毒,细菌等引起感染时,都可以导致CRP的升高。
那是不是CRP一点意义都没有呢?那倒也不是。研究发现,当CRP超过100mg/L时,大约80%的可能性是细菌引起的感染。当然,CRP跟血常规一样,不是所有发热的孩子都要检查的。
误区四
发热12-24小时内查血常规不准
”血常规任何时候检测,都是准确的,而它只反映检测当时的体内各项指标的实时数据。对于部分症状严重,整体状况不好的孩子,血常规可以随时查,随时都有意义。而且,多次检测看变化趋势,更有指导意义。
不过,大部分引起急性发热的疾病,很少需要在疾病早期就化验血常规,因为疾病状态变化,可随时影响血常规各项结果,而就算是健康的孩子,一天中白细胞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也可以相差一倍。
误区五
孩子体检查了血常规,有箭头出现,说明孩子有问题
”当有数值异常时,也就是检测数值高于或者低于参考区间。参考区间,以前常常叫做“正常值”,但是大家发现这个叫法并不正确,也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参考区间的设定,是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将部分地区、部分健康人群的检验数据,作为更大人群的参考数据(以小见大)。即使收集到的检验数据,也并不是百分之百都在参考区间内,而只是选择其中的95%,有5%的(正常的)数据未被统计在内。这也是统计学的方法。
另外,儿童和成人的参考范围也有不同。随着年龄变化,血常规的参考指标也是在变化的 。直到孩子达到一定年龄,才会与成人的数值接近。比如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
目前并不是所有医院都按照年龄来制定参考区间的,很多仍然使用成人标准。因此,孩子体检血常规发现有上下箭头时,先不用惊慌,因为并不一定是孩子有问题,而一次检查的数值高低,尤其是略高于或者略低于,也不能完全代表真实情况。
以上便是今天要聊的血常规5大经典误区。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家长来讲,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替代医生去看病,而是至少能知道哪些说法是错误的。对于医生来讲,则是尽量避免让误区是在临床实践中被不断传播和强化。
发烧、感冒、咳嗽、腹泻等儿童常见病;皮肤问题;疫苗接种;安全用药;过敏;喂养;睡眠;儿保;妇产科;乳腺科;眼科;口腔科等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