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回家”—小寨子沟片区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初显成效!
梦寐以求的时刻
近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小寨子沟片区退化栖息地内,科研团队成功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活动画面。视频显示,一只大熊猫时而悠闲地漫步在布满竹桩和种满树苗的人工通道,时而与小树苗进行亲密接触。
红外相机记录到野生大熊猫并非稀奇事,多年来,各片区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上不懈努力,时常可以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活动画面。然而,监测到大熊猫在经过人工改造修复后的退化栖息地内活动,却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情。
为什么令人激动
栖息地退化是大熊猫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之一。修复改善大熊猫栖居环境对于大熊猫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项目应运而生。项目以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为首要任务,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大熊猫回归为终极目标。科研团队已在四川大熊猫分布区内设立4个退化栖息地修复项目点,并对项目地进行长期的修复成效监测。
由于是试点项目,即便方案有效性经多方论证,但仍缺乏切实的证据证明栖息地修复对于大熊猫栖息地质量提升的有效性。此次项目地内监测到大熊猫活动影像,更加证明了栖息地修复项目对于提升退化栖息地质量、遏制栖息地丧失的有效性。这一积极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生态恢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了让“熊猫回家”,我们在做什么?
项目地位于小寨子沟片区大火地周边区域。由于原森工企业砍伐等原因,导致项目地区域林分退化,森林乔木层缺失,逐渐退化为高密度竹林。竹林密度过高限制了野生动物的通行,驱使其回避该区域。
参照附近大熊猫栖息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改造退化森林结构,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以此吸引大熊猫重新选择在该区域活动。
修复成效
在过去的两年间,小寨子沟片区项目点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高,森林结构得到改善。除大熊猫现身项目点外,红外相机还监测到大量野生动物出现在该区域。这一积极成果不仅实现了栖息地修复的目标,也展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潜力。
目前,本项目成效初显,迎来了大熊猫的回归,但栖息地恢复工作任重道远,距离将栖息地恢复至适宜大熊猫种群生存仍有很长的路。让我们携手前行,为大熊猫及其珍贵的栖息地保驾护航,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落实落地。
END
活动预告 | 北川首届自然教育嘉年华来啦,10月12日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