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分数放榜了,是时候让理想飞一会

JESEEL 脑友记BrainUp 2022-04-26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JESEEL



自6月23日起,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考“放榜”时间。

 

有句话说:“高考三分靠考,七分靠报”。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较于2020年中国高考1071万人数的考生规模,今年人数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共有1078万考生参加高考。

 

如何结合自身成绩选择合适的院校与专业,是目前困扰考生与家长的最大难题。



填报志愿,理想现实间的拉锯战?

 

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生活与社会整体现状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多考生在选择大学与专业时,纠结不已,或是选择听从父母的意见,或是参考同辈人的想法、网络上的专业分析,但似乎都没有所谓的“完美选择”。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填报志愿是人生中第一次“理想”与“现实”相撞的时刻。

 

分数与学校、学校与专业、学业与就业,每一道选择都不易解答,却又是必答题。


真正的放飞,并不是高考结束,而是选对专业。/《全城高考》


根据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高考关注者选择专业时,最看重的是专业就业前景和薪资情况,大部分考生集中于填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网络与新媒体、健康服务等专业。

 

由此可见,比起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多数人还是更看重就业前景。“科技热”正全方位代替“金融热”,成为大多数人的就业选择。

 

然而,相较于更靠近“千变万化”市场的金融领域,科学技术则是由相对“单一”的基础学科发展而来。青年学子在面对此类专业选择时总是有那么一丝“踌躇”。



科技兴国,下一个就业高地


事实上,基础学科作为创新技术的根源,不仅事关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对我国“科技兴国”战略意义重大。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曾提到的:“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等,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作有力支撑。我们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础学科上。 ”

 

以2021年的大热专业——人工智能为例,目前虽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代I-符号主义(以知识驱动)、第二代AI-连接主义(以数据驱动),但都存在发展瓶颈。前者只能模拟人类的理性行为,却无法模拟人类的感性行为和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后者虽在模拟感性行为方面取得一些进展,却不能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仍存在着安全挑战。


2021年高考十大热搜专业,人工智能蝉联第一。/图虫创意


对此,在2021年6月22日,以“觉醒”为主题的脑科学开放日的活动现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脑陆科技首席技术专家张钹院士表示:“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其所以迟迟未能建立起来,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人类大脑与智能了解得太少,因此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与脑科学研究的结合,在于基础科学研究做得更扎实。”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脑陆科技首席技术专家张钹院士发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主题演讲。


在他看来,无论是发展脑科学本身,还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特别是从0到1的创新,更需要基层学科、基层研究打好根基。一如脑陆科技创始人兼CEO 王晓岸所言:“正是基础科学研究的进步,在不断拓宽着人类认知的边界,为技术创新应用提供新的突破口。而在当下,基于脑科学的脑机交互,类脑计算等技术领域,正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下一个关键因素。”


脑陆科技创始人兼CEO王晓岸发表开场致辞。



基础科学强国,脑科学势在必行


早在1990年,美国就率先执行脑研究计划,而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的快速积累,世界各国纷纷涌入这个领域中来。中国也不例外。

 

脑科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专业更是十分复杂,包括神经科学、微电子学、材料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等专业领域。也正因如此,它将成为中国在全新科技革命来临前实现反超的关键。

 

正如张钹院士所说:“中国要想在行业的层面或者科学研究的层面上赶超世界的水平,唯一的途径就是从这个行业发展开始的初期,科学研究一开始就是参与者,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中间站到重要的地位。而这其中发展基层学科是关键,人才则是源动能。”


脑科学开放日活动现场。


而脑陆科技举办脑科学开放日活动的初衷,正是为了与更多年轻的力量对话,呼吁更多新生的生力军血液能够了解这个行业的前途、未来,投身这个领域。

 

脑陆科技的00后成员、现在斯坦福读脑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学专业的袁碧添表示:“脑科学是一个值得年轻人投身一辈子的行业,一是这个领域有太多难题需要更多年轻人去攻克;二是每解决一个技术壁垒,每解决一个科技问题,人类在进化发展和幸福感提高上就前进了一大步。”

 

但在人类探索科技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科学研究想要长期持续的发展下去,只能依靠一批又一批青年人的热血情怀和亲身实践。

 

如果此时你正在择校与择专业中迷茫、停摆,或可将眼光落到实处。因为,基础学科、基础研究是支撑科技创新的跳板。

 


放眼长远,让理想飞一会

在此次大会上,作为中国脑科学的前沿实践者,脑陆科技正式启动了“脑科学登陆计划”——向全球知名高校招募百位跨学科00后实习生,以人才创新服务产业创新,为脑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注入源源动力,还发布了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最新产品——SleepUp睡眠贴。而这款全球目前已知最轻便的脑机交互(简称 BCI)产品,正是脑科学领域将产、学、研、用深刻结合的优秀实践。


脑科学登陆计划启动现场。

 

想要脑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只有突破产、学、研、用各自为政的壁垒,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将科技人才和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效应。此外,除了前方众多学者、无数研究者的倾心深耕,更需要后辈人才的踊跃加入。

 

在此之际,科学界前辈们回顾自己的高考岁月以及投身工作的心路历程,带着寻求中国发展、科技突破的愿望,呼唤更多考生可以填报基础性学科,如数学、物理、经济学、心理学等,为投身脑科学这个领域跨出第一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四张海报、四位前辈、四句教诲,无一不是赤诚之心的映照。他们在脑科学领域的几十年耕耘与杰出成就,更是树立了当代青年人勇敢加入脑科学行列的榜样力量。

 

对于高考,有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高考是一场公平的进化论”;有人说“鲲鹏之志,挥毫纸间,一跃龙门,得偿所愿”;还有人说“栋梁之才,不止于高考”。无论是踌躇满志,还是焦灼不安,抑或佛系坦然, “高考”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大关。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力量离不开每一代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奔赴未知的伟大理想,当幻想都成为现实之前,让理想飞一会。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推荐阅读 

正经聊一聊脑机接口的发展现状|脑科学开放日

清华迎来首位虚拟学生!长得好看还比你聪明?

首款脑机接口耳机!预售1300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