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丨心怀祖国,忠诚于党——致敬农大两位花生领域先驱






















100年的时间

一叶孤舟

已经红遍壮美河山,

100年的时间

一个更强的中国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00年

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字

书写的却是中国的辉煌

一个由共产党人书写的辉煌

今天

百所高校研究生

接力讲述“四史”活动走进青岛农业大学

我们接过@山东师范大学的接力棒

为您讲述花生栽培专家沈毓骏和花生育种专家程显述教授的故事



本期学生讲述人




孙鲁家 

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农村发展2020级研究生


忠诚


他的一生,与花生交织,为花生奋斗,在共和国的花生栽培史上留下了一个不能被忘记的名字:沈毓骏。



在青岛农业大学为国家粮油产业的发展腾飞而拼搏的历史上,栽培和育种这两个方向一直有齐头并进、携手奋战的传统,今天我们的另一位主人公,就是花生育种专家程显述教授。



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乃至生命都献给了共和国农业的未来,用对党对祖国对事业的忠诚,为山东和中国花生产业的崛起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青农贡献。



1962年,年轻的沈毓骏满怀憧憬地走进莱阳农学院,在花生栽培研究这一方向开始深耕。七年后,风华正茂的程显述也来到这方热土,将花生育种研究推向深入,那时候,并没有人会想到,这两个名字将被一同载入共和国花生栽培与育种的历史。



一粒出油率、蛋白质含量、产量“三高”的花生,它的开花始于何时,它的根系如何分布,它有哪些习性,它的生命如何从播种走向收获,程显述教授在莱阳老校区南侧的这片方寸之地上,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做到了了如指掌。



“1956年11月4日上午9:20到9:30分,在首都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内怀仁堂后草坪上,无尚荣光地与全国科普积极分子同志们一起受到了毛主席亲切的接见——沈毓骏。”即使是将近70年之后,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俊秀的字迹中感受到照片的拥有者沈毓骏教授压抑不住的激动与自豪。



为了从栽培方面打破制约中国花生品质与产量的瓶颈,沈毓骏教授痴迷到忘我的程度,就连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也只是用报纸把满桌子的笔记、资料盖住,第二天报纸一掀,继续投入研究。1979年,沈毓骏教授发明的花生控制下针ANM栽培法横空出世,这一栽培法通过控制花生下胚轴的伸长和果针的入土时间,减少过熟果和空秕果,从而达到果多果饱,优质高产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落后的种植模式,一举奠定了中国花生栽培的基本技术,直到今天,中国花生机械化播种的地膜覆土还是以沈毓骏教授的这项研究成果为基础。



1988年,程显述教授通过有性杂交育成的大花生新品种鲁花11号问世,平均亩产超过800斤,成为我国北方花生产区的主栽品种达十年之久,直到今天仍然以抗旱性强、产量高、易早熟、比对照品种增产10%成为我国的花生主栽品种之一,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今天,行动、语言都已不复当年的程显述教授,仍然忘不了那条曾经日日走过的田间小路。天气好的日子,他仍然每天走进他的园地,去看看、去陪伴他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亲手侍弄过的每一寸土地。他的人生,早已随着那让他魂牵梦绕的泥土的气息,那一叶一蔓、一粒一果的清香,与这片写满深情、洒遍汗水的土地融为一体。



同一片热土上,两位农大专家的科研成果完美结合,为我国花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毓骏教授原来是民主党派成员,但他一直向往中国共产党的队伍,1983年3月21日,向往半生的沈毓骏终于实现愿望,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常说,党强调实事求是,做什么都必须扎扎实实,绝不可投机取巧。咱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品质必须搞上去,不加班加点、不争分夺秒怎么能对得起党组织的信任和国家的培养。



心怀祖国,忠诚于党;逆境之下,能战能拼;荣誉来时,不骄不狂。这是老一代农大专家最朴实的心境,最坚定的品性。前辈的身影正在渐渐走远,但农大的花生事业和所有为“三农”腾飞拼搏的事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品性与始终如一的忠诚,才会代代传承、开拓创新,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蓬勃成长,创造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聊城大学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处

本期承办单位:“青岛农大研究生”微信平台


-END-


撰稿|青农先锋工作室

材料来源|青岛农业大学党委组织部


关注我们

青农大研究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