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老虎更可怕的是对规则的漠视,别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培养熊孩子

2016-07-27 radish 小灯塔的三十六计




最近一个血淋淋的新闻刷爆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微信朋友圈和聊天群: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一名女性游客在猛兽区不顾园规,任性下车,被老虎拖走咬成重伤;她妈妈为了救她,被老虎咬死。规则也许是冰冷的、沉默的,但是破坏它的画面是血腥的,流出来的鲜血还带着残酷的热度。总有一些人认为:规则不过是给遵守者的枷锁和破坏者的捷径。是的,也许你破坏一万次规则也不一定受到任何惩罚,恰巧只有那么一次后果无法挽回,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鲜血和家人的生命!猛虎固然可怕,而比老虎更可怕的是对规则的漠视和肆意破坏。


透过这条令人痛心的新闻,身为父母,塔妈首先想到的是在这个充满各种元素、各种声音、各种观念的纷杂社会,如何才能有效引导咱们的孩子对秩序怀有敬意,对规则保持神圣之心。冲出车门、虎口救女是出于本性的母爱表达,教育孩子从小遵守规则、自律自重更是作为母亲的责任担当!这不仅是培养他们的品质,教会他们人类社会的相处模式和法则,更重要的是,这是才对他们真正的保护!排队加塞、闯红灯、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旅游景点不顾警示闯入禁区。。。相比这些显而易见的违规行为,还有一些被“创造力”、“想象力”、“格局”、“情怀”等高大上标签包装过的对规则界线和道德准绳的逾越和挑战,往往更容易被忽视,甚至被错误导向。什么是“熊孩子”?百度告诉我们就是“孩子不懂事,父母也不好好教育”。过犹不及,时下很多用冠冕堂皇的“科学育儿观”精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可能是无视界线、破坏规则的麻烦制造者。有感于此,塔妈想大声呼喊一句:别再用各种花式理由培养熊孩子啦!



不要用创造力绑架规则和界线


我们一直强调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因为自身从小受到的教育限制,我们深怕自己的局限导致了孩子的狭隘。所以在教育上,我们对自己说,要学会“允许”,要减少“限制”。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父辈自身阅历和学识的限制,确实在教育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能思考自身经历进而纠正错误狭隘的育儿观念,这必须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现在逢传统必反对貌似成为一股新的育儿风潮,好像不反传统不足以凸显自己高大上的科学育儿观,这样的打开方式真的正确么?


比如让孩子随意的把颜料、橡皮泥混合,即使这些材料只有了一次性的使用寿命,但是孩子知道了颜色的混合、组成、搭配,这样也是一种物尽其用。相比学习用品的价格,孩子对新奇事物的探索更为宝贵。学习用品嘛,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在经济能力允许情况下,多买几盒颜料或者几包橡皮泥算得了什么。


可是进阶版指出,如果孩子想要在墙上乱涂鸦,不要制止他们,这不是违纪行为,这是萌芽中的艺术创作,你的阻止可能就扼杀了下一代梵高!艺术、创造力、想象力这些词一甩,整个育儿界必须懵圈!我真不知道为什么艺术天赋只能在一面干净整洁的墙壁上才能发生?得多么强大的艺术才要一喷发就得上墙?或者说上了墙就是创造?同时我也很好奇,谁知道这灵光乍现的创造力什么时候会出现?万一孩子这样的创作灵感突发在公共场所写上几笔,当父母的要不要阻止?


在我家娃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请画在画纸上,然后用你的画纸去装饰你的房间。这样你可以时不时更新墙上的作品,而且不同排列组合的装饰又是一次创作。不伤墙壁的贴纸很多,所以这个创作过程比直接画在墙上的可行性高多了。


其实孩子在墙上涂鸦和真正需要用墙壁作画是不一样的,孩子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新奇。说到底,允不允许孩子在墙上涂鸦只是父母界线制定的问题,只要这是你家自己的墙,你想让他画就画吧,反正刷墙的也不会是路人。但是不要用创造力、想象力这样的制高点去否定其他父母的界线。相反让孩子明白界线在哪里,用该有的自律约束自己,也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教育


创造需要推陈出新,所以创造可能会造成破坏,但是反命题并不成立。要知道创造力和破坏之间不是等号关系。不是说破坏就是想象力,限制破坏就是阻碍创造。



我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小汽车,所有小汽车都在他的暴力玩耍下摔得缺轮子少部件的。我没有过多干预他的做法,因为小汽车拿来好好开和乱碰,他选择了他喜欢的打开方式。但是,这也就是个玩耍方式,仅此而已,和创造力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们邻居家的小朋友,他的父母耐心教育引导,告诉他小汽车要有自己的道路规则,要爱护自己的玩具,这样玩具才有更长的使用寿命。经过我的观察,我儿子和他的小伙伴对小汽车的喜爱和了解都不相伯仲,在进行汽车竞赛游戏时,或者在用乐高组装汽车时,他们都各有自己的闪光点。所以没有什么创造力、想象力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我儿子时不时得请他的朋友借给他玩儿,因为自己的都砸坏了。多了几次之后,我儿子也不砸汽车了。


除了创造力、想象力,另一个用科学绑架教育的观点叫做“阻碍孩子的探索”。是的,孩子的探索应该鼓励,可是鼓励之外还有一个词叫做引导。鼓励是教育,引导也是


比如小baby撕卫生纸,这是一种探索,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对于这样的行为,简单粗暴的否定和制止当然不对,但是不管不问的听之任之亦有失偏颇。如果我们把场景换一下,一个小孩在公共场所把卫生纸撕的满地都是,他也是因为好奇啊,他也在探索啊,那么父母要不要管教?其实孩子要求的自由和包容,根本不在物质上,而是父母的态度。所以除了任其发展,父母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态度温和的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觉得这样很好玩,但是你看撕掉卫生纸的结果就是妈妈要花很多时间收拾整理,而且你下次需要用卫生纸的时候就会没有了。所以请不要再这样做了,好吗?


要探索这个世界,和孩子一起种花种菜下厨房,爬山钓鱼,踩泥巴,抓蚯蚓,看蚂蚁搬家等等都是方法。而规范譬如撕卫生纸这样的无序行为,不等同于限制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另一方面,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也没有那么容易被桎梏。以前我们小时候,可能受到的拘束太多,而现在的时代,我们仔细想想,孩子的限制也许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还需要指出的是,探索也都是有规则的。比如我儿子读小班的时候,每天早上孩子可以根据自由意志选择自己想要去的游戏区。但是因为每个区域的人数有限,而且为了让不同的孩子都有机会参与,老师会要求小朋友必须先征得同意才能开始玩耍。我儿子很喜欢去乐高区,可是即使早上他第一个去教室,没有人在玩,他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问老师他可不可以去。有时候他去晚了,他想去的游戏区已经满员,他也乐于接受规则去玩其余的玩具。人生没有捷径,如果真有,那就是遵守这个真实世界的规则。


不要用格局情怀绑架社会道德准则




在我们陈述了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明白界线与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关系之后,另一种所谓“格局与情怀”的教育观点横空出世:不允许孩子乱涂乱画、乱扯卫生纸可不是只限制了孩子探索那么简单,明明物质丰富,却不让做,你这就是穷癌!你告诉孩子要节约珍惜东西最严重的后果是让孩子有了一颗匮乏的心!举的例子也尽显高大上,比如美国著名的成功创业公司snapchat的创始人埃文斯皮伯格就是一个挥霍无度的富家公子哥,他父亲因为他实在太能败家不得不把他的监护权让给他母亲,可能这个败家子就是觉得零花钱不太够了才去创业的。Facebook扎克伯格生了个娃为了感激上苍保佑,把全部身家都捐了,所以他一定是个内心没有匮乏感的人。


多么强大的例子,所以楼下一片点赞和附和。毕竟钱是小事,孩子的格局才是大事啊。让孩子勤俭节约,就等于是在扼杀下一个埃文斯皮伯格,就等于让孩子内心狭隘,不能心怀天下,这么严重的后果,家长们承受的起么?可是其实稍微一想,这简直是满满糟点、毫无逻辑啊。


首先,任何的个例都不足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挥霍无度产生的埃文斯皮伯格多,还是败家子多?其次,因扎克伯格心怀感激回馈社会,怎么能得出浪费才可以没有匮乏感这个结论的?拾荒老人节约一辈子把几百万储蓄捐献资助贫困学生读书,他的节省和他的慷慨有什么违和的地方?


匮乏感说到底来自于不安全感,这和社会保障制度,个人挣钱理财能力,童年时性格养成期的经历都有关系。培养一个自信有安全感的孩子,不是靠糟蹋东西可以办到的。我们教育孩子不浪费,不是为了让他们贫瘠负罪,而是让他们感恩分享,从而心灵得到更踏实的满足。如果内心的充盈必须通过对物质的满足来实现,这不是太讽刺了吗?


我儿子的幼儿园,每年圣诞节都会请小朋友捐赠玩具给一些想要礼物但是经济情况又不能负担的孩子。我儿子因为有很多新玩具,所以他慷慨的同意随便送哪个给捐献活动都可以,但是他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说因为这些小朋友买不起玩具,什么是买不起?是他们妈妈不买吗?”我用他听得懂的话告诉他一个道理:你的理所当然恰恰是别的孩子的梦寐以求,所以要珍惜自己已有的幸福,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获得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简单的说,在金钱和选择上,我们需要做到感恩、惜福、回馈和付出,这是文明社会的阶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儿子不再那么恣意的索要和破坏玩具,有时候收到新的礼物,他会说:“妈妈,这个玩具很好,如果圣诞节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他们肯定会喜欢!”所以,孩子懂得感恩和乐善好施的性格,除了天性之外,后天的教育和规范也是重要因素,最大物质满足和所谓富养绝对不是通行证。


即使浪费能带来那种一掷千金都无动于衷的馈赠,这也不是一种值得鼓吹的方式。我们帮助别人,是因为财富来源于社会,我们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回馈,这本身是一种感恩的行为。而浪费带来的慷慨,说白了就是自己反正不care所以对弱者说“嗟,来食”。我相信小札的慷慨赠予是对社会的爱和尊重,而不是对接受馈赠者的怜悯和轻视。什么是熊孩子?这样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熊。


就在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去甘肃某地的边远学校看望她网络支教的学生们。这些孩子从物质上来说是极度缺乏的,但是他们看到老师来看他们,这些孩子用最简单的充满童真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喜爱和感谢。他们很贴心的为老师买雪糕,在送给老师的遮阳伞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当老师说请你们写下你们想要得到的礼物,孩子们欢欣鼓舞的写下:乐高、拼图、球鞋…他们缺乏的不是想象力,他们的内心也不匮乏,相反,他们的童心像水晶一样透明和宝贵。



时代的进步带来的丰富物质让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认识到视野眼界的重要性。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享受金钱带来的方便舒适甚至奢华,这些都无可厚非。可是,消费和浪费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我给我的孩子准备了他们自己的涂鸦本,尽管他们还是小小孩,我依然为他们选择了美术专业的写生本,我也很愿意给他们买辉柏嘉彩铅,他们的小涂鸦我会用上好的相框装好用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因为我觉得这些能力范围内的消费是我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也鼓励我的孩子做好纸板纸盒的回收,鼓励他们把学校带回来的各种纸张在回收之前,翻过来再涂写画画做手工,因为我们消耗的不仅是钱,还是资源。财富是你自己的,你拥有百分百支配权,但是资源是社会的,你浪费了其他人就会减少。珍惜资源,不挥霍不浪费,这是起码的道德准则,这个标准不可以被自身可能丰厚的经济能力和所谓的格局眼界所绑架!


有人说,“孩子属于未来,为什么要用现有的条件限制孩子未知的将来?”这句话除了占领教育制高点,还刷了一下情怀,听起来也容易让人点赞。可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能源的消耗和掠夺,情怀不能保证未来是个资源充足的时代,同时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也不是以鼓吹浪费为原动力的。


总的来说,人生不是只有吝啬和浪费两个极端,更值得推崇的是尊重资源,合理消费。我们的“度”有所变化,这是时代决定的,但是以下几点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学会的:



  1. 浪费的是资源而不仅是财富。

  2. 浪费别人的劳动就是不尊重他人。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管你有多少钱,如果你从农民手中买过粮食立刻倒进垃圾桶,这都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行为。

  3. 物尽其用的“尽”和“用”因人而异,但是尊重自由意志的同时也要尊重普世价值。晴雯撕扇子千金一笑是自由意志,那烽火戏诸侯呢?

  4. 感恩和惜福是富足而不是穷癌。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需要的是教育,这种认知不是单纯的浪费和挥霍可以产生的结果。

  5. 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不是为了更多的浪费,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父母难为


当了妈妈,我才真正体会到“父母难为”。这个难为不是因为我们不教育孩子,相反是因为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管教。时代的快速发展进步,要求我们必须随时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封建家长制不可取,所以我们尽量要求自己民主,不轻视孩子的思想和感受。但是孩子成年之前,为什么需要监护人?


孩子天真的个性就决定了他们的无序,我们把秩序感交给无序的孩子,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孩子的自由意志值得尊重,所以我们要学会和孩子沟通,感同身受给孩子们所需要的体谅,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和信任。但是,不是所有自由意志在社会价值观内都是成立的,哪怕就是成立,也不是全部能够被满足的。情商是什么?情商就是分寸感。有情商的育儿,应该是有分寸感的教育,过犹不及是最简单的道理。熊孩子的出现就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破坏规则的默许,对他们不尊重他人的视而不见。不论用什么样看似科学的育儿观进行装饰,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因为孩子,我们愿意成为更好的人。这就是我给自己的教育座右铭。






我们是专业领域的医生、律师、教授、金融高管、教育培训、程序媛,更是平凡而又神圣“家庭造梦师”。“小灯塔的三十六计”既是主妇生活修炼手册,也是妈妈成长指南,更是职场女性酸甜苦辣的名利场,让我们一起分享微小的幸福生活,深邃的人生体验,淬炼的心灵感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