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戏精,够了!

2018-03-16 医微客


一般人很少将头疼当回事儿,隔壁家的大力也不例外,他常自诩“几十年没出过大毛病”,自然也没把这有段日子的头疼放在心上

 

那天,大力吃完晚饭,准备去洗碗。站起来的一瞬间,后脑勺突然被什么东西狠狠重击了一下。接着,他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剧烈的头疼。几秒后,视野模糊,一阵暖意迅速在脑袋里蔓延。3,2,1……大力“滋溜”倒地,不省人事,失去知觉。

 

目睹了这一切的小美彻底懵了,急忙把大力送去医院。医生说了一大堆,基本没听懂,只记住了6个大字:脑动脉瘤破裂!


WHAT?小美心想,怎么就长了个瘤?而且瘤还破了呢?破了就破了,人怎么还倒了呢?

 

事情可没那么简单,我们今天来看看,大力究竟怎么了?

戏精的诞生


很少有一种疾病,像“脑动脉瘤”这样的“戏精”,善于伪装,又喜欢搞出个大事情。

 

说是“瘤”,其实和平时听到的肿瘤两码事。通俗来说,就是颅内动脉血管壁上某个“薄弱点”在血流冲击下,因为压力不断增大,形成了一个小鼓包。大小、形状各有千秋。小的不到5毫米,大的比1元硬币还大。


想象一下,你的脑袋里面塞得满当当,血管、神经纵横交错,还挤进去那么大一个东西。据说,好多人还不止长一个,仿佛脑子里长满了包。

 

这位兄弟,平时性情沉默,存在感很低,许多患者甚至感受不到任何异常。实际上,这位大哥却会偷偷摸摸在脑袋里像吹气球一样,越长越大,越长越大……直到“啪”的一下爆掉了……

 

 

而且,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引爆它的诱因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加班多很焦虑、小路考太紧张、陪孩子写作业血压高、便秘蹲个厕所、用力生个娃、搬重物使点劲(真是人生处处都是雷)……都可能带来人间惨剧。


许多人形容这种破裂导致自己经历了“一辈子最难以忍受的头痛”。如果没有及时就医,病情会迅速发展,出现恶心、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的患者,会突然晕倒,昏迷,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在十几分钟内“一命呜呼”。


把悲剧扼杀在摇篮中


很遗憾,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至今是个谜,先天血管异常,后天损伤(高血压、动脉硬化、感染性、创伤性)、性别差异都有可能。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这种奇葩的病离自己还有点距离?

 

很傻很天真!据统计,颅内动脉瘤成人患病率约为7%,中国大约有4,000万脑动脉瘤携带者1,比整个加拿大的人口还要多。虽然在40-60岁比较常见,但医生也说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避免悲剧上演,建议大家不要抱侥幸心理,而是积极采取早期筛查手段,发现脑动脉瘤时就积极采取治疗措施。要知道,早期治疗的效果可是要远远好于破裂后再进行的抢救性手术。


高危人群,了解一下



检查手段: 进行CT血管造影(CTA)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动脉瘤筛查。如发现或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必须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



演技再好,终归是浮云


以我们人类的智慧之光,怎么可能轻易屈服于一个小鼓包?

 

早在公元5世纪,罗马皇帝私人医生奥利巴锡阿斯(Oribasius)就对动脉瘤进行了分类与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疗法不断发展,八仙过海,大显神通,目的只有一个:阻止血液不再进入“小鼓包”里

 

因为,只要想办法填住脑动脉瘤、或隔绝血液流入,脑动脉瘤就不再会长大甚至破裂出血。

 

一开始,在神经介入技术发展之前,医生还不得不采取创伤大,风险较高的“开颅”方式治疗。例如,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夹闭术,就需要切开脑袋,利用特制的夹子夹住动脉瘤尾端,确保血液不再进入瘤体。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弹簧圈为代表的介入栓塞疗法发展成熟并广泛普及。只要在腹股沟部位做小小一个切口,插入一根导管,就可以将柔软的弹簧丝顺着股动脉送抵脑动脉瘤,释放形成具有封堵性的弹簧圈,防止血液继续流入瘤体。美敦力就研发出更细,更柔软的弹簧圈,能够贴得更好、填得更满,堵得更紧。



随着血管内技术日臻成熟,现在连巨大的脑动脉瘤都不再是悬在医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去年12月,美敦力第二代血流导向栓塞器械在中国获批,并在今年3月10日正式上市,为更多中国脑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这项技术恰恰代表了治疗与科技理念的不断革新。要知道,巨大动脉瘤的出血风险不仅是小动脉瘤的50倍2,还意味着更具有挑战的手术难度和相对更差的手术效果。



“不畏挑战”恰恰是美敦力的性格。我们的工程师灵机一动,过去总是以“填坑”的方式治疗脑动脉瘤,既然“坑”太大,不如另辟蹊径,重新铺条路,利用技术在颅内建立新的血流通道,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还能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今,自1931年英国一位医生完成第一例用肌肉包裹动脉瘤的手术以来,脑动脉瘤的疗法发展已有近90年历史。

 

从简单结扎,到包裹,再到夹闭,从“填坑”到“重新铺路”,科技的力量令可怕的疾病褪去神秘面纱。但这也不禁让我们畅想,说不定有一天,会涌现出更丰富多样的疗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1.Li MH,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3. 159(8): 514-21.2.   

2.International Study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vestigators.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 risk of rupture and risks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 N Engl J Med,1998;339:1725 -33


来源美敦力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医微客只用于信息传递分享,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热门文章

院士炮轰中国论文!中国论文数超过美国 施一公:“垃圾文章”太多!

乳腺癌患者康复治疗共识

执业药师被严查!逐出行业10年


医微客官方微店~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