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如何正确补充,最新专家共识给出解答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掌握准确补充剂量
维生素D是现在热门的营养补充剂,缺乏维生素D可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和骨健康的损害,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增加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过敏发生的风险。如何正确补充维生素D?最新《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专家共识》)给出了答案。
一、 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应用
推荐剂量为每日400~800 U,与传统观点[2]相一致。
(1)预防佝偻病,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800 U/d,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针对高危因素可采取主动阳光照射、维生素D补充、食物强化等策略提高维生素D摄入量。
(2)自出生1周开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胎儿口服维生素D制剂800 U/d,3个月后改用口服维生素D制剂400 U/d;如果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也可通过早产儿配方奶粉补充维生素D制剂400 U/d。
(3)建议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400~800 U/d。
(4)建议腹泻病程期间,儿童应补充维生素D400~800 U/d。
(5)建议存在缺铁性贫血及铁缺乏高危风险的儿童,应补充维生素D400~800 U/d。
(6)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的儿童易罹患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且病情严重程度与维生素D缺乏程度呈正相关。建议补充维生素D400~800 U/d。
二、 维生素D缺乏的治疗应用
最新《专家共识》推荐治疗剂量明显比预防剂量要大。如:符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标准的可采用以下治疗:
维生素D制剂的补充,在剂量上,可予每日疗法或大剂量冲击疗法;在剂型上,可选用口服法或肌肉注射法;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口服法比肌肉注射法可更快提高体内25(OH)D水平。维生素D2000 U/d为最小治疗剂量,强调同时补钙,疗程至少3个月。
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肌肉注射维生素D制剂15~30万U 一次,并停用其它维生素D制剂1个月,用药1个月后应随访。肌肉注射用药一般只使用一次,如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引起的佝偻病,需做进一步检查或转诊。肌注给药方法不宜应用于新生儿。任何一种疗法之后都需要持续补充预防剂量的维生素D。
2015版中国药典用药须知介绍,小儿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维生素D用量是每日3000-10000 IU,最高可用至每天5万IU,但没有介绍上述大剂量一次性突出治疗方法。
三、关于维生素D中毒量
维生素D中毒的定义是:人体摄入过量的维生素D,出现高钙血症、血清25(OH)D>250 nmol/L,伴有高钙尿和低甲状旁腺素,称维生素D中毒症。
关于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最新《专家共识》没有明确给出。但在“维生素D中毒的原因”项下指出:
(1)家长未能充分了解维生素D制剂的正确用量及疗程,给儿童长期过量服用。婴幼儿每天摄入2~5万U,连续数周或数月,可引起中毒。
(2)未经诊断就给予大剂量突击治疗。
(3)部分患儿对维生素D敏感,服用维生素D4000 U/d,经1~3月后也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不难看出,最新《专家共识》给出的这个“每天服用维生素D4000 U,经1~3月后也可能出现中毒症状”提示,与文献[2]普遍认为的“每日摄入量超过1000 IU可增加潜在维生素D中毒的风险”的提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到底应用多少剂量的维生素D能引起中毒,目前各家报道剂量不同,特别是与国外报道,相差更大。至于为什么相差这么大,专家也有相关分析。
专家认为,不同的个体摄入同等剂量的维生素D不一定出现相同的血清25(OH)D (活性维D)水平,而且即便是血清25(OH)D浓度相同,其发生高钙血症以及相应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是不一致的。这其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维生素D吸收的时间与实验室评估的时间长度不等有关。另外,这种可变性可能也与基因的多态性有关。
笔者认为,为了临床用药安全,尽管目前维生素D的确切中毒剂量尚不确定,但临床应用时仍应当小心发生维生素D中毒事件,更不能盲目随便加大使用剂量,应当严格按照法定剂量、说明书推荐剂量或相关指南推荐的预防和治疗剂量使用。
[2]李娜,张巍.国际儿科学杂志,2018,45(2):133-136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