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大忽悠

廖一壶 廖一壶说 2018-12-12

错误的根源


西方天文学,以及相关科学的众多问题的一切悲剧的起点和根源是:


  • 认为大地是球形。

  • 认为大地是运动的,太阳是不动的。

  • 认为日月星辰很大。

  • 认为日月星辰距离大地很远。


西方早期,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历史和科学都是假的,以下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而引用。


最早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冲突发生在信奉日心说的巴比伦人和信奉地心说的希伯来人之间。


希伯来人分成两派,一派真基督徒,信仰耶和华上帝,一派犹太教,信仰塔木德。


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前514),曾绘制已知的最早的星象图,其中包括了850颗星星的位置,他对天空的观察奠定了托勒密的地心宇宙论的基础。据说喜帕恰斯抄袭了古巴比伦的天文学沙罗周期等知识,据为己有。


第二次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冲突,是希伯来天文学和印度天文学。


印度天文学有地心说和日心说两派。


希腊天文学。希腊哲学家和天文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前611-前547)认为,大地是一个竖立的圆柱体,我们居住在圆柱体上面的圆圈上,圆柱高是圆圈的三倍,大地悬在空中,外围的天空是圆球。


希腊天文学,是地心说加水晶球。希腊人认为地球在宇宙中间,外面有很多圈的水晶球。星星固定在水晶球之间,圆圈是由第五元素以太构成的,圆圈有内外两层,圆圈移动,带动星星。圆圈是透明的,所以我们看上去是星星在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圆圈是由神推动的。后来第谷·布拉赫发现彗星穿越了水晶球的圈,证明水晶球是不存在的。


希腊哲学家和天文学家赫拉克利德斯(Heraklides of Pontus,前388-315)提出,地球每24小时绕自身的轴自转一周。赫拉克利德斯还认为水星和金星是绕着太阳而非绕地球运动,太阳绕地球运动,水星和金星则是在本轮上绕太阳运动。赫拉克利德斯的理论被认为同时启发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第谷·布拉赫的地心说。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最早的日心说流派。


一错再错


主张地心说的托勒密体系最后成为胜利者。托勒密体系的最大问题是,认为地球是球形,这就为以后哥白尼把宇宙的中心转移到太阳埋下了祸根。


日心说来自于邪教《赫耳墨斯文集》。


哥白尼提出的三个革命性的想法——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地球自转的旋转、地球的轨道和太阳周围的其他行星。据说这三个想法都来自于《赫耳墨斯文集》(Hermetica)。《赫耳墨斯文集》,亦称《秘文集》,是一部公元2世纪希腊化时代埃及的智慧文学作品,主要是老师点化其门徒的对话录,其中老师的形象通常被称为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非常伟大的赫耳墨斯”)。《赫耳墨斯文集》构成了赫耳墨斯主义的基础。该文集探讨了神性、宇宙、心灵和自然。有些文段还涉及了炼金术和占星术及其相关概念。


《赫耳墨斯文集》之中有一段话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围绕太阳有八个球体,一个球体是全部的恒星,六个球体是六个行星,还有一个围绕着地球。”


哥白尼的日心说,只是假说,没有证据。当时没有飞机,也没有望远镜,哥白尼的假说无法证实。


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都是假说,没有事实依据。开普勒提出了椭圆轨道,但是没法解释为什么天体会相互围绕着形成椭圆轨道运转。



1687年,牛顿发表论文《自然定律》,描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理论支持。


破绽的暴露


到了19世纪末,随着科学实验技术的进步,日心说、地球论的缺陷首次全面暴露出来。导致经典物理学的整个体系面临全面的崩溃。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地球是不动的,打蒙了科学界,科学界陷入两难的绝境。要么放弃可以解释一切的以太,要么接受地球是不动的。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假设光在以太中移动,如果地球是运动的,应该可以检测到地球的移动速度是每秒30公里。实验结果是一个微小的数字,没有达到30,大概是8-10。


科学家解读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的时候也犯了错误,认为结果是零。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并不是零,正确解读应该是,大地不动,以太缓缓移动,速度为每秒8-10公里。然而,大地不动是科学界绝对不能接受的,最终他们选择认为以太不存在。后续的一系列实验的结果也都不是零,都是低于科学界预期的并不微小的正值,科学界都解读为零,也就是说,科学界犯了一系列的错误,一错再错。


如果有人说,三分之一等于零,你一定认为他是疯子。


然而这就是令人震惊的,三分之一等于零,很多次等于零,科学界一直这么干。


科学界不能接受大地是不动的,不能接受500年来他们完全搞错了,不能接受让牛顿、麦克斯韦、法拉第、达尔文、爱因斯坦、爱迪生、普朗克、哈勃、霍金等科学巨人颜面扫地的地平论。


为什么爱因斯坦必须要发明相对论?


1887年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证明,大地是静止的。为了解释为何观测不到地球的移动,爱因斯坦被迫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说,接受大地不动是不能想象的(unthinkable)。


出来解围的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提出,运动是相对的。相对于港口和船只,分辨不清离港的船只在运动还是港口在运动。相对于大街和马车,分辨不清是大街还是马车在运动。狭义相对论真正想说的是,虽然实验证明大地是不动的,宇宙的其他部分是运动的,其实从相对的角度,也可以说大地是运动的。


实际上,狭义相对论把日心说的地位升了级,从不正确变为可选择,把地心说的地位降了格,从唯一正确的选项降格为只是可选项之一。狭义相对论通过混淆是非,承认大地是不动的,勉强保住了地球论和日心说危在旦夕的一条小命。


狭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代表科学界对地平论的降书顺表,其实就是在说,我们承认大地是不动的这一事实,但是也请允许我们可以胡说八道,从相对的角度,大地可以被说成是运动的。


科学界被迫接受爱因斯坦错误百出的解释和相对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两者之中,爱因斯坦都被迫承认地球是静止的。


不靠谱的三大证明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来没有获得实验的证实。爱因斯坦提出可以证明相对论是正确的三大证据,最后发现都是不靠谱的。


1、水星进动:水星进动的规律非常复杂,不能用来证明相对论是成立的。


2、红移:红移有50多种解释,还没有研究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情,也不能用来证明相对论是成立的。


3、光受到行星引力而弯曲:经常提到的著名的1919年的太阳日食的时候光线受到引力弯曲被用来证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成立的。实际情况是,当时拍摄了20多张照片,有一张照片太阳的边沿有一些模糊,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绝对不是什么光线受到引力而弯曲。如果有弯曲,就会是每一张照片都明显弯曲,而不是只有一张照片貌似弯曲,其他的照片明显没有任何弯曲。


节操何在?


对待性质完全相同的米勒的实验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爱因斯坦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


爱因斯坦高度赞扬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认为启发了自己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极力贬低米勒的实验。因为米勒的实验精度远超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几乎是100倍,米勒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了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以太是存在的,这些现象都证据确凿,爱因斯坦根本无法作出解释。


爱因斯坦在著作中和公共场合从来不提到无法解释的米勒实验等等,回避谈论可能导致相对论的谎言大厦崩溃的实验结果。米勒死后,爱因斯坦出钱雇佣了米勒的学生,撰写了一份米勒试验的调查报告,对米勒实验进行了严重的歪曲和贬低,夸大了米勒试验的缺陷,否定了米勒实验的价值。


蒙冤的以太


19世纪后期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标志着经典电动力学取得巨大成功。然而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经典力学的伽利略变换下并不是协变的。 由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得到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由波动方程解出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常数。按照经典力学的时空观,这个结论应当只在某个特定的绝对静止的惯性参考系中成立,这个参考系就是以太。其它参考系中测量到的光速是以太中光速与观察者所在参考系相对以太参考系的速度的矢量叠加。然而1887年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测量不到地球相对于以太参考系的运动速度。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去掉了碍事的以太。


以太被取消,被认为不存在,有巨大的后遗症。以太可以解释很多物理现象,取消以太之后就必须用别的东西来填补。科学家后来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以太的存在形式,比如暗物质。


假如玫瑰的名字不叫玫瑰,她的气息依然芬芳。 


你知道,他一直在那里。 


从不需要得到,也从不会失去。(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玫瑰的名字不叫玫瑰,换个别的名字,那还是玫瑰。以太的名字不叫以太,换个别的名字,那还是以太。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目的就在于,通过否定以太这一手段,达到否定大地不动的目的。狭义相对论信誓旦旦的说,以太是绝对不存在的。


随着需要解释的问题越来越多,爱因斯坦被迫提出广义相对论,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被迫朝秦暮楚地承认,以太不仅存在而且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宇宙有没有中心?


如果科学家继续认为宇宙有中心,早晚会发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寻找消灭宇宙中有且只有一个点作为宇宙中心的可能性。


爱因斯坦说:“过去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争论变得无意义了。”这句话实际上是给已经奄奄一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颁发了免死金牌。从此科学家们不再研究宇宙是否有中心,以及中心到底在哪里的问题,哥白尼的日心说又获得一道护身符。


然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显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宇宙中处于独一无二的位置。2013年,欧洲航天局发布由“普朗克”太空探测器传回数据绘制的迄今最精确宇宙诞生初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显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相对论的矛盾和自相矛盾


相对论的理论体系混乱不堪,错误和漏洞百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每一项观点都存在着无法解释的自相矛盾的悖论。


相对论和牛顿力学有矛盾。爱因斯坦只好说,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局部小范围。


相对论和电磁场理论有矛盾。爱因斯坦还必须干掉电磁场理论和麦克斯韦方程。因为以太符合电磁场理论和麦克斯韦方程,电磁场理论和麦克斯韦方程却不遵守相对论。爱因斯坦去掉了碍事的以太。对于不遵守相对论的电磁场理论和麦克斯韦方程却无能为力


相对论和大爆炸理论的矛盾。现在的物理学界同时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大爆炸理论来解释宇宙的结构。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大爆炸理论是冲突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空是收缩的。大爆炸理论认为,时空是不断扩张的。大爆炸理论也是错误的。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二者之间以及各自内部都存在着大量的自相矛盾,根本就是胡言乱语。


光速不变?


相对论面临着超光速现象的严峻挑战。


地震出版社《相对论再思考》登载了黄德明的文章《物质作用论挑战相对论》其中说:


近几年,不断有超光速现象被发现的报道,这些现象正在向“光速不可超越”的观点发出挑战。


继1932年贝尔实验室第二次发现“光子在穿越势垒时不需要任何时间”之后,科学家一直在探讨超光速运动的可能性。到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科学家奥尤金,威格内等人就断言:在某些条件下,穿越势垒的粒子是超光速的。


1991年,意大利国家电磁波研究院做过一个有说服力的实验,他们使一束微波通过波导管。随着波导管的加长,他们发现有一部分微波以超光速穿过了导管。


奥地利维也纳技工大学也做了类似实验,他们用高频大功率激光脉冲实现髙精度时间解析后发现,不管势垒有多厚,光子穿越其间的时间都是固定的。.


美国加州大学赵雷蒙等人取得了更有力的证据。他们利用一种新发明的、极其巧妙的干涉仪,准确地测量出光在一种势垒中的速度是真空光速的1. 7倍。


美国尼米兹等人的研究成果则令人震惊。他们曾在一个研讨会上播放了一段音乐。据称,这段音乐的信号载波是以4.7倍的光速传播12cm后录制的。


2000年,更高的超光速现象出现了。美籍华人王利军等人把一个光脉冲发射到一个充满了经特殊处理的铯气体的容器中,他们发现光脉冲在铯气室中前进的距离是同一时间在真空中穿越距离的310倍。


除了实验室中的超光速现象外,天文观察也发现了超光速现象存在的证据。


1972-1974年,美国一些天文学家发现,塞佛特星3C120自身膨胀的速度达到光速的4倍;到1977年又陆续发现类星体3C273、3C345和3C279各自的两组成部分分离速度达到光速的7倍、10倍和19倍。后来,天文学家用分辨率极好的长基线射电干涉仪,又发现了10个类星体的两子源分离速度均达到光速的7-8倍。看来,河外射电源两组成部分的超光速膨胀现象并非是罕见事例了。


相对论在光速问题上的矛盾性。


地震出版社《相对论再思考》登载了黄德明的文章《物质作用论挑战相对论》其中说:


狭义相对论认为,光速与光源的运动无关,与观察者的运动无关,具有不变性,真空中光速是宇宙间物体的极限速度。但广义相对论却认为,光会在引力场中加速,且加速度与普通物体在引力场中的加速度没有任何差别。比如,在地球周围,光线就有9.8m/s2的加速 度。如果这种观点成立;则当光线正对着星球飞行时,其速度必然会超过原有的速度。这就是说,广义相对论实际上已经肯定了超光速现象的存在。很明显,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在光速问题(尤其是超光速问题)上存在矛盾。


由于光速不变性是狭义相对论最基本的假设和前提,而光会在引力场中加速的观点是广义相对论基本思想最直接的推论,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反映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矛盾。这表明,要么狭义相对论错误,要么广义相对论错误,甚至两者都错误。


相对论的争议不断


有关相对论的学术争论,在漫长的近百年中从未间断过。


还在相对论提出之初科学界就有不同看法,其中不乏大科学家,如彭加勒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逊、洛仑兹、卢瑟福和狄拉克等。尼古拉·特斯拉也反对相对论,支持以太。


物理学界的前辈普朗克私下对爱因斯坦说,不要欺骗过头,会露馅。


日心说、地球论是万恶之源。


其后的历史性论战,一个接一个。近年,有关相对论的争鸣更趋活跃。国际学术组织自然哲学联盟每年都在北美地区召开“向当代物理学和宇宙学挑战”学术研讨会,俄罗欺科学院等主办的批评相对论的国际学术会已连续举行了7届,一届比一届规模更大。在中国,挑战相对论的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上世纪70年代著名数学家秦元勋等发表论文对相对论提出不同观点,80、90年代涌现的诤文更多。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卢鹤绂耄耋之年系统提出不同见解,直到逝世前不久还冲破重重阻力将挑战相对论的文章寄到国外发表。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宋正海等主持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开展了“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系列学术讨论,并于2000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组织出版了论文集《相对论再思考》。集中国相对论异议者最新研究成果之大成的《相对论再思考》,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收入了60多篇近50万字的学术论文,它们出自第一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与会者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之手,堪称一部空前厚重的中国挑战相对论宏篇。2005年,地质出版社又出版了《时空理论新探-相对论再思考进展》。


以上两本书都没有意识到地球是平的,行星只是发光点,没有外太空,西方天文学和宇宙学、物理学从一开始就错了,才是相对论的根本问题所在。


到现在,反对相对论的呼声也是依然很高,根源在于相对论完全就是为了弥补日心说、地球论的根本错误而产生的胡扯。


反对相对论的著名人物


1、爱因斯坦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洛仑兹、彭加勒和卢瑟福等不赞成相对论。


2、被爱因斯坦誉为相对论先驱的马赫,竟声明自己与相对论没有关系,“不承认相对论。”


3、大多数物理实验学家如拉海利、艾弗斯、沙迪、格兰纽父子、马林诺夫和帕帕斯等不认同相对论。


4、著名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主创人迈克尔逊因自己的实验“引出相对论这一怪物”而饮恨终生。


5、英国国家实验室时间频率部主任艾森博士:“物理学家对相对论的态度普遍是:并不理解它,但它既然获得公认想必不会错。必须承认直至近年我也一直这样。” 他经过钻研,终于发现相对论“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


6、原相对论赞扬者丁格发现相对论谬误后,毅然反戈一击,疾呼“科学处在十字路口”。


7、国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耳文痛斥相对论“不过一小摆设”,“抹煞了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


8、德克萨斯大学终身荣誉物理学教授伯纳斯称相对论是“一场灾难”,“是改变盲目迷信相对论的时候了!”。


9、英国赫尔大学梅利-达宁-戴维斯教授指出当今物理学权威们固守于相对论的一般性理论,对于向狭义相对论提出的论据充分的科学异议,不是依科学的论据予以封杀,而是通过将爱因斯坦教条地崇拜成越来越宗教化的偶像的方式予以封杀。”


10、著名的物理学家康特(W.Kantor)剖析了60多个相对论“实验验证”的第一手资料后认为:全都基于错误的方法或无效的逻辑。


11、毛泽东也反对相对论,还曾经成立过一个反相研究小组。


12、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大胆质疑爱因斯坦,呼唤青年科学家敢于创新。


13、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卢鹤绂院士耄耋之年冲破重重阻力,向世界推出“向爱因斯坦挑战”的檄文后留有遗言:“一般编辑部不敢登这篇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14、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郑铨研究员从1961年就反对狭义相对论,自费出版多部反相对论专著。


15、航天工业部高级工程师,国际相对论问题专家许少知发表文章说:必须重新评价“相对论”。文中详细列举了反对相对论的种种理由。


16、1995年,在美国匹兹堡世界应用物理大会上,5千多位与会者的热门话题不是什么新发现或新发明,而是“物理学还有没有发展的前景?”1997年在德国科隆物理学研讨会惊呼:“物理学正处在宛如开普勒三大定律拯救天文学之前夜!”1998年在圣彼得堡由俄罗斯科学院等主办的自然科学基本问题国际学术会上,300多与会者取得共识:当代科学基础理论问题严重,相对论漏洞百出……。


17、象丁格那样相对论的反叛者越来越多,批评相对论的国际学术活动更是高潮迭起频繁有加,自然哲学联盟、非正统哲学联盟和物理促进协会等“非正统”学术团体一个个相继问世,批评相对论的学术期刊如Galilean Electrodynamics,Apeiron ,Hadronical Journals 和Physics Essays等犹如雨后春笋,批评相对论的学术论文专著势如潮涌。


国际学术组织自然哲学联盟每年都在北美召开多次“向当代物理学和宇宙学挑战”学术报告会或研讨会。俄科学院等主办的批评相对论的国际学术会已连续举行了6届,一届比一届规模更大、更隆重……正如美国著名《能源》和《伽利略电动力学》杂志主编贝克曼(P.Becmann)教授所总结的:“从加拿大到南非,从欧洲到澳大利亚,从圣彼得堡到北京,相对论在“空前成功”了近90年后仍遭到如此广泛的抵制”,声势之大为历史所未见。


中国目前反对相对论的潮流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盖过一浪。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已经办过两届。第一届在湖南长沙,第二届在四川成都。西安举办了相对论及现代物理创新国际学术会议,深圳大学举办了深圳首届科技创新论坛。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已经举办了四届年会。在以上这些会议中反相对论者是主流派。


现在社会上也能见到一些反对相对论的著作,黄德民的《论物理现象的本质》、地震出版社的《相对论再思考》、《时空理论新探》和叶波的《物理学统一原理》。


反相的论坛也有许多,比较出名的是:西陆挑战相对论论坛,丁一宁的中国反对相对论网。


迈克尔逊


迈克尔逊 (Albert Michelson,1852-1931),波兰裔美国藉物理学家,以测量光速而闻名,尤其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1907年成为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7年,迈克尔逊因为“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而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同年,他获得了科普利奖章,1916年,获得了亨利德雷珀奖章,1923年获得了海军天文协会金质奖章。


直到1931年他去世时,他都从不认为狭义相对论是个靠得住的理论。


罗伯特·密立根


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an,1868-1953),美国物理学家,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是美国第二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在他的“官版传记”中:1910-1917年曾以油滴实验精确地测得出基本电荷的电荷量e的值,从而确定了电荷的不连续性,1916年曾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是正确的,并测定了普朗克常数;另外他在宇宙射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在1916年他的论文中,开篇他就说了这么一句:在他看来,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目前没有任何满意的理论支持。光子只是个大胆的假设而已。在1927年他写的物理教科书中,他支持以太的存在。


1950年他82岁时(去世前三年),因为主流物理界的相对论盛行,他的传记中把他的实验写成了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


路易斯·艾森


路易斯·艾森(Louis Essen,1908-1997)。他是明确的反爱因斯坦的人士,英国物理学家。在石英钟,原子钟和光速测定方面的贡献巨大,目前的光速标准值和国际标准时都基本靠他的贡献而决定的。 1971年,发表了一篇批评相对论的文章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A Critical Analysi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science research papers, 结果遭到他老板的不愉快,他事后说,没有人能反驳我的论点,但我被警告,如果继续下去,会影响我的事业前途。


欧内斯特·卢瑟福


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1937),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的学生中总共有丹麦的玻尔、德国的哈恩、前苏联的卡皮察等十位诺贝尔奖得主。


卢瑟福领导团队成功地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创建了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在1898年,卢瑟福被指派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主任,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迁变。他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a射线与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他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他不是很高兴,因为他自认为是物理学家,而非化学家。他的一个名言是,“科学只有物理一个学科,其他不过相当于集邮活动而已”。


当问及他对相对论的看法时,他轻蔑地说:“额,那东西,我的工作中从不需要涉及。” 而当时的加拿大幽默作家、麦吉尔大学政治经济系主任,经济学家Stephen Leacock却挖苦地说:“没有盎格鲁-撒克逊(主要指英国人和德国人)能懂相对论”。 卢瑟福回忆二战后人们的价值观的丧失以及科学界人为地对相对论的推波助澜,正话反说:“非也!他们太有理由了。”


赫柏特·伊维斯


赫柏特·伊维斯,发明了电传图像,被称为电视之父。他有一个重要的实验,就是 Ives━Stilwell experiment,被认为证明了相对论性的多普勒效用,但他和那迈克耳逊一样,自己做实验,被别人拿来解释,他并不认同是相对论的解释。他写过多篇反相对论的论文,主调是反光速不变,认为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不仅仅难以理解,而且也没有客观事实方面的支持;哲学观点上,光速不变原则以及依赖光速不变原则的几何学,加上它们的时空相互转变这些观点都会否定相对论所称的描述了真实的物理世界。


恩斯特·马赫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数和马赫带效应因其得名。


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哲学,并在1860年得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早期的作品着眼光学和声学中的多普勒效应。1864年他在格拉茨成为了一名数学教授,1866年又被提名为物理学教授。在此期间里马赫又开始热衷起感觉的生理学。1867年马赫成为了布拉格大学的一名实验物理学教授。


马赫造就了在19、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马赫认为科学定律便是试验所得事实概述,造了出来为的就是让人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数据。马赫直接地影响了维也纳学派(Vienna Circle,殊于Vienna School)的诸哲学家和逻辑实证主义的一派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誉他作相对论的先驱。但马赫不领情,拒绝把他扯到相对论中去,他形容相对论是“教条的(或武断的)”以及“相悖无理的”。开始爱因斯坦赞颂他,后来爱因斯坦知道他是反相对论的,所以他去世时,爱因斯坦却调侃轻蔑他。可见,爱因斯坦对人对事的态度了。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 (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1928),荷兰物理学家,他以与彼得塞曼发现与解释的“塞曼效应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尽管都把他归于相对论的先躯,但他的许多论文,都是以太论,他为人谦虚君子,不太会争执,但去世时,留下的一句话是“这个时刻(指离世)对我来说是唯一的。”意指时间是绝对的,没有相对性,可谓真是以死相抗的意思了。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机工程师和未来学家。他被认为是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并因主要设计了现代交流电力系统而最为人知。在迈克尔法拉第发现的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特斯拉在电磁场领域有着多项革命性的发明。他的多项相关的专利以及电磁学的理论研究工作是现代的无线通信和无线电的基石。


因举止怪异,特斯拉被普遍认为是“疯狂科学家”的原型。在现代社会中处处可见特斯拉的遗产。撇开他在电磁学和工程上的成就,特斯拉也被认为对机器人、弹道学、资讯科学、核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上等各种领域有贡献。在2005年,他被电视节目“最伟大的美国人”(美国在线和探索频道共同开展)列为前100名,这张名单是由公众投票产生。


特斯拉是真正的科学老大,各方面都相当强悍。他认为相对论非常可笑,质疑空间弯曲,许多数学和物理实验都与相对论没有关系,清醒的想得深远的物理学家都不会产生出现理论方面的错误(指相对论方面的错误)。


物理学中可能是完全错误的概念


暗物质(dark matter)、暗能量(dark energy)、黑洞(black holes)、奇点(singularities)、地平线现象(event horizons)、暗物质(WIMP)、修正牛顿动力学(MOND,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晕内大质量高密度天体(MACHOs,Massive Astrophysical Compact Halo Objects)、中子星(neutron stars)、引力坍塌(gravitational collapse)、引力(gravitons)、重力波(gravity waves)、量子引力(quantum gravity)、向内引力(inward pulling gravity)、引力(gravitational lensing)、引力常数(gravitational constant)、史瓦西半径(Schwarzchild radius)、引力辐射(gravitational radiation)、框架拖曳(frame dragging)、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反引力(anti-gravity)、虚拟引力场(virtual gravitons)、量子场论(quantum field theory)。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