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效捐赠怎么做?这里有一份参考资料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益盒 Charity Box Author He666

- 有思想的行动者在这里相遇 -


本文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益盒Charity Box”,作者为He666。


作者认为:进行一场有效的捐赠,可以采用“干预-议题-项目”的三步思考框架。有效捐赠应该基于田野调查的成果,充分了解问题后做出决定。现有效干预措施只是好的公益项目的第一步,而作为对公共事业的投资,公益捐赠需要寻找的是大规模、被忽略、可解决的社会问题。有效的捐赠,往往发生在这些具有扎实研究、完备数据金缺口、信息透明的特点的问题中如何具体、有效地进行一场捐赠,或许这篇文章可以给出答案。


*题图素材来自金山图库。


想象一下,你下班后在公园散步,恰好路过一个池塘。


正当你享受幽静的湖边风景时,突然,听到身边传来一声呼喊,仔细一看是一个孩子不小心跌落到池塘里,正在水中胡乱扑腾,眼看着就要溺水了。周围没有什么人,这时如果你不救他,他很可能会没命。


池塘不深,而且你是会游泳的。你会跳下水救起这个小孩吗?


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你一定会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救这个孩子,毕竟人命关天。对于会游泳的你来说,和挽救一个小孩子的生命相比,衣服打湿、手机进水、甚至寒冷的池水让你感冒与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而且你还可能会因为见义勇为而得到身边人的赞赏,成为当天公园里的英雄,你一定会为自己的表现而倍感骄傲。



01

 “我们为什么要捐款?”/




在今天的世界上,有许多如同上面例子中落水小孩一般的人们。


世界上仍然有7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


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让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诸如疟疾、肺结核、寄生虫病这样早就在富裕地区被消灭的疾病,却仍然困扰着大量处于极端贫困的人们。


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是可惜的,但也意味着——你的捐款真的可以帮到别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利他时代”。过去,人类社会信息和科技不发达,我们所能帮助人仅仅是身边的、肉眼可见的人,这大大限制了我们利他的范围。但在今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求助信息,而公益行业的兴起让“帮助他人”成为了一个专业化的行业,让陌生人间的互助成为可能。哪怕相隔上万公里,只要我们动动手指头、按下屏幕上的捐款键,就可以支持一个公益组织去地球的另一边完成一次灾害援助、一台手术、一次资助,让远方一不小心“落入池塘”的人们得救。


而且,捐款不仅可以帮助别人,而且还可以为你带来快乐。


许多人会担心为别人捐款会降低自己的正常生活水平。毕竟我们都希望过幸福、圆满的生活,这是很可以理解的。但其实捐赠行为会使人更加幸福。研究人员曾经通过人脑扫描发现,捐款可以刺激大脑的“快乐神经”,从而产生心理奖励。[1]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对比实验,将人群分为两组,为他们发放从5美元到20美元不等的现金。其中一组人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而另一组则必须把钱花在别人身上。结果让人感到意外:为别人花钱产生的幸福感要明显高于为自己。后来,心理学家们又在全世界136个国家调研,发现在其中的122个国家里,在上月曾经捐过款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幸福感[2]。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具有帮助他人的本能的。如果要以命换命,这个代价或许太大。但随手的助人,许多人是乐于伸出援手的。


同时,捐款让社会更加公平。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的财富分配极为不均,但这好像是个虚无缥缈的说法。具体到个人,我的收入和别人相比是高是低?


根据北师大收入分配研究院在2018年的统计数据,如果你的年收入在9万元以上,那么你已经比97%的国人要富有了。如果你年收入达到15万元,当你看着马路上的豪车、五星级酒店的价签、路过别墅区的豪宅时,可能未必会觉得自己很富有。但其实,仅仅是你年工资的10%,1.5万元,就已经超过了一半国人的年收入了。如果你年薪150万元,那么仅仅是1%的收入就已经超过了一半国人。[3]


相信你赚钱也很辛苦。在北上广深工作,15万元能养活自己的确不容易。但即使这样,“双十一”你还是会为自己买好看的衣服,偶尔也会出去吃顿好吃的,用消费找些生活的乐趣。但如果能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捐赠、帮助他人,你可以在不损失幸福感的同时(就像上面说的,捐赠使人快乐),极大改善别人的生活,让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小一些、让世界更公平。



02

有效捐赠,创造“大”改变 /


如果你已经准备捐款,那么你就已经迈出了为世界创造价值的关键一步。非常棒,恭喜你!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最好的公益项目和一般的之间差距有多大?


差不多?


1倍?


2倍?


曾经有研究者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调查[4]。他们询问受访者“你认为最好的公益项目和平均水平的效果差别有多大”。网民一般会回答1.5-2倍的差距,和牛津大学学生的回答类似。这似乎代表了许多人对公益项目的看法,好像公益“不就是捐钱嘛”,项目之间应该都“大差不差”。但如果你问全球贫困问题的从业者,包括卫生经济学家、国际发展专家和公益评估分析师,他们的回答是:


100倍。


这是怎么回事?


以延长农村学生在校读书时间为目的的公益项目为例。牛津大学MacAskill教授的研究发现,一些常见的公益项目确实能够延长在校时间。比如,花1000美元为学生发放现金、提供校服和提供奖学金,可以分别延长0.2、3和7学年在校读书时间。但同样的金额如果用于发放除虫药片,居然能够延长139学年的上学时间,是提供奖学金的20倍、提供校服的46倍、发放现金的695倍。[5]


这个情况不只在教育领域存在。世界银行开展的“疾病控制优先计划”(Disease Control Priorities)对卫生健康干预措施曾进行过排名,发现表现最好的干预措施效果是每1000美元能够挽救超过300年的人群寿命,是中位数的60倍、是最后一名的1.5万倍。如果所有资源平均分配在108个上榜干预措施上,排名前20%的措施将发挥全部效果80%的作用。[6]


我们并不想贬低排名靠后的项目。比如上面讲到的现金发放,虽然对学生在校时间影响有限,但至少效果是积极的,这就已经很难得了。据相关机构统计,所有经过评估的项目中有75%表现为弱效果、无显著效果甚至是负面效果,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有90%经评估验证为无效,绝大多数公益项目甚至尚未经过效果评估[7]。



其实公益项目无效是可以理解的。公益组织想解决的社会问题通常极为困难,是许多学者、政府官员、国际组织投入一生、绞尽脑汁也难以解决的。因此,哪怕公益组织充满热情、认真地执行项目,结果也未必有效。南非的“玩耍泵”(PlayPump)在本世纪初曾风靡一时,各国政要、企业家、国际组织都以为找到了在非洲解决饮用水问题的方案,大家为它兴奋,甚至一度筹款数千万美元,但最后被发现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费。


回到“落水小孩”的比喻。有的公益项目可以让你挽救一位落水小孩,而有的更像是一把扑空。和转身离开相比,扑入水中仍然是令人敬佩。但既然已经付出,难道我们不想尽可能的把小孩救上岸吗?

我们在捐款时,扮演的就是那位对落水小孩伸出援手的人。公益关乎别人的生存、甚至生死问题,有时候生命悬于一线,因此需要更谨慎地对待。如果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许我们不仅可以救出那位落水的孩子,还会有千千万万的“落水小孩”因为我们的善意、用心和帮助而获救。


这是多么值得敬佩的成就。



03

有效捐赠的“三步曲” /


有了捐赠的意愿,那作为捐赠者,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合适的公益项目呢?


推荐捐赠者在“边际”上进行思考。无论你今年的捐赠预算是100元、1000元还是100万元甚至1000万元,你需要考虑的不是“这个项目整体多有效”。除非你是项目的唯一资助者,否则项目的总影响并不是你的影响。你应该考虑“我的捐赠可以取得什么额外影响?”你的影响力来自于这笔钱的使用效率。如果用一个公示来表达的话——



“价值/成本”的比值又称“成本效益”,表达的是单位资金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根据这个公式,一个追求更大社会价值的捐赠人可以做两件事:


●支持成本效益更高的项目;

●捐更多的钱


我们有时会听到捐赠人说,“希望公益项目确实做事,别私吞了就行”。这个要求太低了。如果你投资一家公司,一定不会只满足于被投企业“确实把钱用在公司”,而无任何回报。做公益也一样,我们当然应当讲“社会回报”,探究付出所带来的价值,而不是只一味付出。


还有些捐赠人会关注“项目效果”,这比“做事就行”更好,但仍然不够。假设项目A和B都能每年挽救1000个儿童的生命,但是项目A花了2000万,项目B只花了200万,两个项目的效果一样,但相对于成本来说,B要比A有效10倍,如果支持项目B的话,10%的资金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省下90%的资金可以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这就是“成本效益”的意义。

在创造影响上,成本效益和捐款是相辅相成的。项目成本效益差或者捐款金额过小,都很难产生好的影响。如果项目挑选的好,资金可以发挥出百倍甚至千倍的效果,这就是一笔有效的小钱投入也可以轻松超过投入无效的大钱的价值。


在寻找具有成本效益的公益项目时,我们建议你采取一个“干预-议题-项目”的三步思考框架。


干预:被证明有效、可行


看到一个公益项目,你首先应该问:项目的干预措施是什么?它有用吗?


所有公益项目都是实施干预措施。无论是发放现金、药物、教具还是书本,亦或是进行公益宣传和政策倡导,都是通过对现状实施干预行为来试图触发改变。


目前的现实是,公益项目很少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成果评估。对于广大的公益项目来说,人员和预算基本都花在了项目的实施和募捐上,成果监测和追踪在项目中经常被忽略,能进行前测与后测(比如小孩子身高增长了5厘米)就已经很难得了。


这让高质量证据显得相当重要。最好的证据来自随机干预实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幸运的是,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高质量的RCT证据在全世界范围内愈发常见。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便被颁发给了三位推动了RCT在发展领域实践的经济学家。目前RCT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学界公认的“金标准”,是评估援助项目的关键考核方法,许多研究机构都有独立的RCT项目。


高质量证据能够帮助捐款人判断成本效益。比如,有研究者在广西的3个县进行艾滋病筛查,发现3个县的筛查的成本效益分别是每1100元、1600元和2100元延长患者1年寿命[8]。我们不需要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数字,效果区间也可以帮助判断一个项目的价值。因此,有效的捐赠应该基于田野研究者的证据支持,取得可参考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有利于在充分了解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后,做出理性的决定。


议题:大规模、被忽略、可解决


发现有效干预措施只是好的公益项目的第一步。防疟疾蚊帐是公认的改善健康最好的手段之一,但许多地方(比如中国)并没有疟疾问题。你选择的干预措施要匹配现实问题。


捐赠人通常会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关议题,教育、残障、老龄、少数群体……似乎都是值得关注的领域,好像怎么选都不太严谨,到最后还是要看个人兴趣。但这样很难获得最大化的公共价值。我们要关心内心的认同感,这能帮我们走得更远。但我们不能忘记公益捐赠是对公共事业的投资,需要能够解决社会问题。


考虑到社会问题繁多,捐赠资源有限,捐赠者应该寻找最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样的议题往往有三个特点:


01  大规模

一村一校的问题固然重要,但如果在行善上更有野心的话,应该寻找大规模的项目选题。


一个议题很宽泛,应该是可以更深远且长期地影响广大人群生命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项目选题的规模看作:



比如,疟疾比白血病更大规模,因为疟疾占据了全球2.7%的疾病负担,而白血病占据了0.46%[9]。


瞄准一个大规模议题的好处是,一旦问题被解决,你可以为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即使你在“大问题”上推动一些小改变,长期的意义也可能很大。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款有效的抗虐药。她并没有解决疟疾问题,但仍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02  被忽略

有些议题虽然很大,但是已经获得了大量足够的投入。


比如气候变化,现在几乎很难想到有哪个企业家、投资者、政府、高校不关注气候问题。一个广泛被关注领域的影响力“瓶颈”通常不是资金,而是想要进行有效捐赠的难度更高。这不是说气候变化不值得做,但议题选择要综合考虑,而“被忽略程度”只是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一个相对被忽视的领域经常会给人惊喜。该领域的组织更加缺乏资金,而且因为被其它资方忽视,常有所谓“低垂的果实”等待摘取。

03  可解决

一个大规模、被忽略的议题不一定是个好问题,因为它可能很难解决。


比如衰老问题。全球2/3的健康问题与衰老有关,而且几乎没有研究机构和资方在探索避免衰老的事业。这是因为专家们普遍同意,衰老是个大难题,即使有大量的额外资源投入,也很难创造改变。[10]


一个可解决的议题为有效资助带来了施展空间。干预的成本效益越好,资助资金能发挥的价值越高、问题的可解决性越好。资金充足的捐赠者甚至可以考虑资助新干预措施的开发,提升解决方案的成本效益来促进问题的可解决性。


项目:扎实研究,完备数据

           资金缺口,信息透明


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大规模、被忽略、可解决的问题,这个议题已经具有效果显著的干预措施,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找到了一块影响力的“沃土”。


不过,宏观分析也只能帮到这里。现在你要寻找一个瞄准优先议题、实施高效干预的公益项目,并且评估它的成效。


成本效益是这里很关键的因素。只有知道它,我们才知道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推算捐赠资金的影响力。前面的选题研究、干预措施分析,其实都是在帮你找准领域,帮助快速准确过滤公益项目。额外资金的成本效益问题,还是需要公益项目自己来回答。


我们一般会在四个维度判断公益项目的成本效益:有效性证据、成本效益证据、可捐赠资金空间和项目透明度。


有效性证据会告诉捐赠人可预见的干预效果,通常是通过文献检索过往来实现。


成本效益证据需要论述项目的实施范围、受助人群规模、受助人群基本情况、项目预算及监测评估数据,帮助我们判断项目的产出、效果和影响以及相对应的成本。


可捐赠资金的空间帮助我们理解项目是否有容量承接更多资金的能力、规模化现有的干预措施的可能性和实施后可能的影响力。


透明度能够打破项目方和资助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个可靠的成本效益分析需要充分的信息共享,任何一方对信息的不公开都会增加预期影响力的不确定性,造成判断误差。


04

走上捐赠之路 /


不知读完上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觉?


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公益?


内容太多,一时无法消化?


一时困惑,感到做公益好难?


作为一个捐赠者,平常你有工作、爱好、家庭生活。你或许很难面面俱到、完成从项目选题研究、干预分析到项目评估的一整套流程。


令人欣喜的是,你可以借助专业机构帮助决策。这里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机构包括:


●GiveWell。GiveWell是一家专注于全球发展和健康领域的评估机构,使命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够最有效地改善生命质量的捐款机会。他们的团队每年投入数万小时调研干预措施和公益项目,在证据指引下,重点关注非洲的疟疾防控、维生素A补充和现金发放。GiveWell去年共为所推荐的项目获得了2.2亿美元的捐赠,如果你想捐款支持最贫困国家的发展和福祉提升,采纳GiveWell的推荐或许是你最好的选择。


●Animal Charity Evaluators(ACE)。ACE也是公益评估机构,专注于动物保护领域。他们今年推荐的公益组织在媒体、立法、信息共享等方面促进动物福利获得更多公众的认可和立法者的支持。


●Founders Pledge:如果你是一名创业者,也可以考虑签署“创业者承诺”计划(Founders Pledge)。这是一家欧洲的公益组织,使命是倡导企业家承诺在未来企业上市或被并购时,捐出回报的一部分用于做最有效的公益。他们有专业人员管理基金会,为创业者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捐赠决策支持。


●EA Funds:这是一个专注于做最有效的公益的基金。你可以在他们的官网上选择希望支持的影响力方向,并依靠他们的“基金经理”根据有效公益的逻辑完成项目筛选、匹配,并最终进行决策。


这些机构都专注于国际问题。如果你感兴趣支持海外事业、为全世界做贡献,他们是值得信任的顾问。


我们看到中国存在一个高度不平衡的社会。社会财富在高速增长,但区域内由于发展落后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如果能将有效捐赠的理念、技术与我国的社会资源相结合,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改善许多中国人的生命。这是我们这代人为中国、为世界做贡献的绝佳机会。


你的捐款可以救出那位落水的小孩。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 Harbaugh, William & Mayr, Ulrich & Burghart, Daniel. (2007). Neu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and Voluntary Giving Reveal Motives for Charitable Donations. Science (New York, N.Y.). 316. 1622-5. 10.1126/science.1140738.

[2] Dunn, Elizabeth & Aknin, Lara & Norton, Michael. (2014). Prosocial Spending and Happiness: Using Money to Benefit Others Pays Off.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41-47. 10.1177/0963721413512503.

[3] 罗楚亮、李实、岳希明,(2021),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2013—2018),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01期。

[4] Caviola, L. & Schubert, S. & Moss, E.T.D. & Faber, S.G.N.S.. (2020). Donors vastly underestimate differences in charities’ effectiveness.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15. 509-516.

[5] MacAskill, William. (2015). Doing Good Better. Random House.

[6] Ord, Toby. (2019). The Moral Imperative Toward Cost-Effectiveness in Global Health. 10.1093/oso/9780198841364.003.0002.

[7] Todd, Benjamin. (2017). Is it fair to say that most social programmes don’t work?. 80,000 Hours.https://80000hours.org/articles/effective-social-program/

[8] Lu, H., Luo, L., Chen, L., Zhang, S., Liang, Y., Li, L., Chen, Z., Huo, X., & Wu, X. (2015).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HIV screening program carried out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fectious disease special demonstration project areas.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 36(6), 580–583.

[9] Gloabl Burden of Disease. (2019). GBD Compare. Institute of Health Metrics & Evaluation. https://vizhub.healthdata.org/gbd-compare/

[10] Wilblin, Robert. (2019). A framework for comparing global problems in terms of expected impact. 80,000 Hours. https://80000hours.org/articles/problem-framework/#how-to-assess-how-solvable-a-problem-is.




相关阅读


如何应对志愿工作结束后的迷茫期与倦怠感?|公益条漫



值班编辑 / 韩会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