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广州互联网法院构建“四位一体”数字金融纠纷诉源治理新模式
6月21日,广州市委政法委发布了15个政法领域改革创新品牌亮点项目。其中,广州互联网法院构建“四位一体”数字金融纠纷诉源治理新模式入选其中。
南都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州互联网法院依法履行金融审判职能,主动融入纠纷诉源治理,创新构建“科技赋能、标准前置、隐患诊断、协同治理”四位一体的数字金融纠纷诉源治理新模式,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近70%。
为充分发挥司法治理优势,广州互联网法院坚持司法质效与科技赋能相结合,首创在线示范调解审理模式,在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示范庭审中,引导2500余名当事人在线旁听,系列案件判决前自动履行率达16.52%,相关经验在全国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推进会上介绍推广。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强化数字金融协同共治“Rong”平台三重合规性审查功能,以机构自查、调解组织初审、本院复审建立预防调处机制,推动催告、和解、调解、支付令等阶梯式分层化解,已成功促成6万余件纠纷在诉前得以妥善化解。
提升纠纷化解效率。上线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纠纷批量智审系统,实现涉互联网金融案件在线立案率、电子送达覆盖率、举证率均为100%,推行要素式裁判文书,提升智慧审理准确性。
研发“All in Message 5G智审卡片”,推动同批类案适用交互式审理,仅用12天就化解纠纷1753件,助力纠纷快速化解率提升25.1%。
近年来,广州互联网法院深入梳理研究互联网金融类案的特征及规律,牵头起草《互联网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要素标准》《互联网小额借款合同纠纷要素标准》《互联网金融电子数据存证标准》三项团体标准,推动数字金融纠纷的司法标准建设,2023年底,三项标准均纳入2023年度第二批广州市地方标准编制计划。
积极探索数字金融纠纷治理新路径,联合45家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科技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合同要素标准化调研,并在“全国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
针对合同前端风险控制弱化、客户资质下沉、格式条款不规范、助贷机构责任不清等问题,围绕通用合同文本中的主体、管辖、标的、送达、存证等提取40项要素。
“我们争取在广东省内率先填补数字金融领域纠纷要素设计的空白,更好地促进数字金融普惠性的发挥,促进相关的金融纠纷能够在前端进行预防和化解。”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庭长段莉琼对南都记者说。
坚持标准化建设,推动纠纷诉源治理。通过全链条要素标准化解决合同条款合规情况参差不齐的情况,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纠纷,诉讼受案数量由2019年25184件下降至2023年4766件,连续三年降幅超30%。
广州互联网法院发挥司法大数据优势作用,以69家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85种数字金融产品产生的逾70000件案件256款合同文本为研究样本,归纳形成产品批量案件对接能力、证据数字化水平、案件要素化程度、产品类型化程度、电子送达约定、产品监管合规性等6个维度34项指标,为金融产品合规化提供指引。
聚焦数字金融产品规范化和数字化两大痛点,将产品评估融合于纠纷化解前端和终端。
在进入立案环节之前,该模型通过6个维度34项指标对金融产品进行全方位“问诊”,着重考察产品证据数字化水平、贷款流程化能力、产品合规化程度等。
终端评估以每季度为一个周期,结合类案审判执行效果、金融消费者意见反馈、整改落实情况等8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核定等级。
截至目前,已完成对10余种线上贷款产品测评,当事人可在线一键获取“隐患诊断报告”和司法改进建议。
通过规范产品贷款申请流程、完善身份校验标准、改进电子送达方式等建构隐患排查模型,有效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广州互联网法院参与共建了全国首个数字金融协同治理中心,增强数字金融协同治理的立体性、便民性与时效性,实现“司法+政府+社会”三元体系同频共振。
以柔性监督优势延伸司法职能,联动金融监管部门、地方金融风险监测平台、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13家,针对涉及借款人隐私和信息保护、金融机构披露义务、反欺诈筛查等普遍性问题发出26份司法建议,司法建议反馈率与采纳率均为100%。
构建行业共治生态圈。充分利用互联网法院线上审理、线上旁听的特点,开展21次示范性庭审活动,邀请500余名法务人员在线旁听,促使金融机构及时改进产品设计,减少同类纠纷产生。
以“云问诊”“云课堂”“云答疑”等形式,就司法与监管协同促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与网友互动答疑。
打造闭环监测管理体系。推动数字金融产品纠纷隐患评估、多元解纷手段、要素化审判机制相互衔接、集约联动,形成“隐患预测-处置反馈-持续监测”闭环管理。
定期将隐患评估结果向金融监管、行业协会予以公示,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多源分析、多维评估、多重预警作用,通过司法指引防风险、治未病。
来源 | 南方都市报
责编 | 谭静宜
编辑 | 许晓琪
星标三连
更好接收“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推送消息!
▼▼▼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