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段落七法则

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与写作 2022-07-15


论文的每一节都由一些段落构成,本文介绍段落满足的七个基本法则:连贯顺序法则、 背景→内容→结论法则、个位数法则、呼吸法则、单一意义法则、可读性法则和有机变化法则。



1. 连贯顺序原则,建立上下文关系

一个段落承接上一个段落。此时,需要用恰当的连词,让读者能看出上下文关系,需要描述的主题或论点与上一段相比是否有变化。

这如同你开车时,下一步要向右并道,必须打开右转灯提示后面的司机一样。

下面介绍常见的四种情况,需要用恰当的连词来启动一句话。


A 前后有逻辑关系时: 用“正因为如此”、“于是”、“结果表明”等连接词。

B 前后情况不同时: 用“然而”、“相反”等连接词。

C 前后情况相似时: 用“类似地”、“同理”等连接词。

D 后面对前面是补充时: 用“此外”、“另一方面”等连接词。


还有一种方式是,在上一段话的末尾,用恰当的句子介绍下一段要交代什么。


读者看到这种反映语境的连词,很快就会意识到你准备交代什么,与上面的一段有什么关系。




2. “背景→内容→结论法则,安排段内逻辑


这是写作专家门什和科尔丁建议的法则。这条法则要求论文的各层次结构满足“背景→内容→结论”的逻辑顺序。每一段落也尽可能满足这一法则。

将一段落的描述简单分为开始、中间和结尾三部分,要求有一个清晰可辨的开头、一个意义明确的主体部分和一个结尾。这三部分分别是背景或来龙去脉、内容和结论,简称为C-C-C结构,这里的三个C,按顺序分别指Context, Content和Conclusion,即背景、内容和结论。开头交代背景或来龙去脉,中间介绍主体内容,最后将故事一步步推进到给出结论的结尾。

背景让读者理解为什么告诉我这个。结论让读者不会疑惑那又怎样。中间放入的内容让读者看到你的论点由背景到结论时,有根有据。

段内两种逻辑模式

A 背景优先模式: 先背景,再内容,最后是结论。 


B 内容优先模式: 先内容,再背景,最后是结论。



这种“背景优先”的模式不同于“内容优先”的结构。“内容优先”的结构可能会让读者错过对“为什么告诉我这个”的交代。基于这些原因,门斯和科尔丁提倡将C-C-C逻辑结构作为“默认”的科学论文结构。



3. 个位数法则,安排段内句子数


一个段落不能太长,否则读者就会疲倦。一个段落包含的句子数应该是个位数。


表1给出了巴黎索邦大学的马克·贝尔坦(Marc Bertin)等针对发表在PLOS ONE的七种期刊上的47362篇论文进行了分析。统计了论文数目、均篇节数、均篇段落数和均篇句子数。平均有192.84个句子,42.56个段落。两者相除为4.53。


            表1 七种期刊的一些数据

可见,一个段落可以有4到5句话。




4. 呼吸法则,安排一句话长度


每一段落都由一些句子构成。写作专家博利亚(Angel Borja)认为,太长的句子并不会使得写作更专业,相反,会让读者混淆你的意思。


那么,一句话的长短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法则呢?那就是呼吸法则。按博利亚的说法,人们在阅读时,习惯于用一次呼吸(one breath)的时间读完一个句子。这如同我们说话时,说一句话的时间会与呼吸相适应一样。于是,如果句子太长,就会让读者窒息。


呼吸频率受年龄、健康状态和环境的影响。小孩的呼吸频率更高。

呼吸频率与年龄的关系

A 新生儿,即刚出生的小孩, 每分钟呼吸30-60次

B 婴儿,出生后1-12个月,每分钟呼吸30-60次

C 幼儿,出生后1-2岁,每分钟呼吸24-40次

D 学龄前儿童,3-5岁,每分钟呼吸22-34次

E 学龄儿童,6-12岁,每分钟呼吸18-30次

F 青少年,13-17岁,每分钟呼吸12-16次

G 成年人,18岁以上,平均而言,每分钟呼吸12-18次




成年人一次呼吸的时间是3到5秒之间。也就是说,用3到5秒的时间读完一句话。


博利亚指出,在英语科学写作中,一句话的平均长度为12到17个单词(一句英语直接翻译成汉语,字数可能更多)。如果用一次呼吸读完一句话,那么每秒在3到4个单词左右。




5. 单一意义法则,安排一句话内容


所谓单一意义法则,是指一句话只包含一个论点或意思。一句话不能包含多个论点或意思,否则读者很难理解。


下面的一句话不仅太长,而且包含了许多意思:

糟糕的句子

Conversely, applying M-AMBI the explained variability reaches until 43.4%, for linear regression, and 53.8% for logarithmic regression, and the highest explained variability was found in high and low mesohaline and polyhaline areas (53-63%), whilst the lowest explained variability was in the  oligohaline area (6%), being the mismatch in the comparison of both methods in terms of degraded-undegraded equivalences was of 16.4% of the cases in M-AMBI, and 12.7% in B-IBI, with a high spatial level of agreement.  



博利亚将上面的话改为:


合理的句子组合

Conversely, applying M-AMBI the explained variability reaches until 43.4%, for linear regression, and 53.8% for logarithmic regression. The highest explained variability was found in high and low mesohaline and polyhaline areas (53-63%). In turn, the lowest explained variability was in the  oligohaline area (6%). The mismatch in the comparison of both methods in terms of degraded-undegraded equivalences was of 16.4% of the cases in M-AMBI, and 12.7% in B-IBI, with a high spatial level of agreement. 


可见,一句话改写后成了四句话,每一句话都表达了一个专门的意思,因此更好理解。




6. 可读性原则,融入符号与对象


如果一段话中夹带数学符号和公式,那么文字、符号与公式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满足可读性法则。

如果一段话包含了对图表、参考文献和公式等对象的编号的交叉引用,要么满足可读性原则,要么把交叉引用按指南的格式要求放入括号中。

可读性法则

定义:符号、公式与交叉引用如同一个术语,虽然夹在文字中,但整个段落读起来还是一个个恰当的、语法正确的、标点符号正确的句子。


举例:下面是包含了文字、符号、公式以及对参考文献、图形和公式的交叉引用的一个满足可读性原则的例子(内容为虚构):


编号“2,3-5”是指参考文献的编号,编号“2.5“是图形的编号,编号“2.2”是公式的编号。




7. 有机变化法则,带读者轻松阅读

生物演化的过程是缓慢而渐变的。生物的形态也是渐变的。比如说一棵参天大树,必然枝繁叶茂,而不是直接从粗大硕壮的大树干上长出很多叶子。人的认知能力也适应这种有机变化原则。

正因为如此,有押韵的古诗能朗朗上口,流传百世。音乐之所以成为世界的普适艺术,也是因为通过柔和的曲调来满足有机变化原则。

剑桥大学麦金太尔(Michael McIntyre)提出,为了适应人的认知能力,写作也需要满足有机变化原则。


有机变化法则

定义:对同一事物使用相同的术语,对相似或可比的事物使用相似的术语,对不同的事物才使用不同的术语。

举例: “如果你当真,那么我也当真”满足有机变化法则,而“如果你当真,那么我难道会认为是假的吗?”则不满足。后一句话的语气变化完全没有必要。既然我和你一样,那么就都需要采用同一个术语。




 



参考文献


【1】Borja A,Writing the first draft of your science paper — some dos and don’ts,2 March 2015,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writing-a-science-paper-some-dos-and-donts

【2】Bertin M et al. The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inScientific Papers: an Analysis of the IMRaD 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cientometrics & Informetrics Conference 2013 - July 2013.

【3】Mensh B and Kording K. Ten simple rulesfor structuring papers. PLoS Comput Biol,2017, 13(9):e1005619. 

【4】McIntyre ME. Lucidity and science I:Writing skills and the pattern perception hypothesis.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1997, 22(3):199-216.

【5】Eldridge L. What Is a Normal Respiratory Rate? March 15, 2019,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what-is-a-normal-respiratory-rate-224893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