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密中美洲文明之一|古代中美洲的天文神祗(上)

LYCAEUM 蓝色木Lyceum 2019-08-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我们


Lycaeum,源自古希腊语Λύκειον,我们译为“蓝色木”。亚里士多德以此命名他的学园,我们也期待在这里与诸位交流学艺,漫议社会、人生。古希腊的Lycaeum以漫步论学著称,我们也期望在“蓝色木”中与诸位作知识与美的逍遥游。



从本期起,蓝色木Lycaeum将推出专题“解密中美洲文明”,定期为各位读者带来关于玛雅、阿兹特克等中美洲文明的研究文章译介,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期待与大家一道穿行于中美洲的雨林、高原和山峦之间,探索古文明之谜。


古代中美洲的天文神祗(上)


原著丨苏珊·米尔布赖特(Susan Milbrath)

佛罗里达自然史博物馆



译注丨CSEC工作坊

微博知名历史博主


 

本文原刊Clive L. N. Ruggles主编《Handbook of Archaeoastronomy and Ethnoastronomy》第683-694页,Springer出版社2015年版。原文为该书第49章。所有权利归属原作者及出版方,译文仅供教研,请勿作商业用途。为方便连载,原文中各小节的顺序略有调整,并不影响阅读,特此说明。

关于本文



摘要


古代中美洲最广为人知的天文神祗是太阳、月亮和金星,此外银河也被神化了,银河中的星座被视为天界的动物或地点。太阳和金星是男性神祗,而月神兼有男性和女性的形象。其中一些概念,比如月神的多种变身通过中美洲民族志保存至今。



引论


中美洲有着一系列丰富的天文图像,其中最著名的来自于低地的玛雅文明(Maya)和后古典时代(公元900年至1520年)墨西哥高原的阿兹特克文明(Aztec)。本章重点介绍代表太阳、月亮和金星的神祗。其他星辰当然也受到崇拜,但与之相关的神祗并未被记录在民族志和民族史料上。本章虽然主要研究与太阳、月亮和金星相关的神祗,但也提供了一些涉及银河和重要星座群的神化形象的信息。


注释(本文注释均为译者所加,下同):

1.后古典时代是中美洲文明的历史分期之一。以玛雅文明为标尺,中美洲历史分为远古时代(公元前1800年之前)、前古典时代(公元前1800-公元250,其中早期公元前1800-公元前1000,中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300,晚期公元前300-公元250)、古典时代(公元250-925,其中早期250-600,晚期600-800,终期800-925)、后古典时代(公元925-1530,其中早期925-1200,晚期1200-1530)和殖民时代(1530-1821),学界对各期界线存在争议,不过总体差异不大,括号中采用的年代数据为Michael.D.Coe方案,与原文略有不同。


图1.玛雅文化区(中文标注为译者所加,均为本文提到的地名和族属名)。


图2.阿兹特克帝国控制区域(中文标注为译者所加,均为本文提到的地名和族属名)。


神圣的星座群


虽然银河系通常被视为一条道路,一条河流或一片死亡之地,但它偶尔也被图像化为今日玛雅人所认为的天蛇,这种爬行动物的形象在古典时代(公元300-900年)的玛雅艺术中很是常见(Milbrath 1999)。这一作为银河化身的“宇宙怪物”被刻画为星带状的身体,上面点缀着代表太阳、月亮和金星的符号,在后古典时代的抄本(painted screenfold books)中宇宙怪兽也有着星带状的身体。此外在德累斯顿抄本(Dresden Codex)的第74页,金星神(L神,图3)和与之相伴的年迈的O女神身上也是如此。在后古典时代的巴黎抄本(Paris Codex)第23-24页,绘有玛雅人的黄道13星座,在星带上刻画了五个动物形象的星座,这五个星座均位于银河与黄道相交处。其中龟形星座由猎户座(Orion)中的部分星辰组成,而响尾蛇星座包含了昴宿星团(Pleiades),还有一个鱼蛇形(fish-snake)星座来自于射手座(Sagittarius)一部分(Bricker and Bricker 2011)。此外还有一个蝎子形的星座恰好由天蝎座(Scorpius)诸星组成,这是与西方天文学的一个惊人而罕见的巧合。除了13个黄道星座,该处还记载了一个长达1820天的年历,其中包括5个为期364天的周期,每一周期又细分为28天的短周期,这种年历可能是用来计算恒星月的(Aveni 2001)。


注释:

2.星带(skyband或sky-band)是玛雅图像中常见的一种构图,通常表现为划分成多个单元的条带状图案,每个单元容纳一个代表天空(文)现象或神祗的符号(图3)。

3.抄本是一种彩绘的折叠书(painted screenfold books),古代中美洲先民用经过处理的树皮作为书页,粘连成长长一幅,再像手风琴一样折叠成册,这样通过翻转书页就能轻松地阅读正反面,折叠之后的抄本放在木制的封套中。现存的玛雅古代抄本仅有德累斯顿抄本、巴黎抄本、马德里抄本和格罗利尔(Grolier)抄本四种,而阿兹特克抄本虽然存世较多,但几乎均为殖民时代之后在西班牙当局资助下的作品,学界认为可能只有博尔博尼库斯(Borbonicus)抄本诞生于殖民时代之前。

4.L神和O女神是玛雅神祗之一,我们对玛雅神祗的字母序号命名来自19世纪末学者保罗·谢尔赫斯归纳整理的玛雅神谱,即谢尔赫斯神表(Schellhas Catalog of Deities),其中我们只知道少数神祗的古代名称,例如B神名叫恰克(Chank),K神名叫卡维尔(K’awiil)。关于L神的详细介绍,见下文。

5.恒星月(sidereal lunar month)是月亮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长度为27.3天,28天×13月=364天。



图3.在这段象形文字中,第一个字符意为“金星下落”(红圈)。一个下落的金星神正好被绘制在这个字块下方,他的头被替换为金星的文字符号(篮圈)。这一符号也出现在星带上(三个符号中间的那个),一同出现在星带上的还有太阳和月食的符号,表明这是一个发生月食的季节。Förstemann(1880)


墨西哥中部高原的阿兹特克人崇拜银河,他们将其视为一对男女配偶,男性名为奇塔托纳克(Citlaltonac,意为“金碧辉煌的星群”),女性名为奇塔利克(Citlalicue,意为“星裙”),后者也被称为“众神的母亲”(Sahagún 1950-1982; Seler 1990-2000)。这一流行于墨西哥中部的银河化身同样也出现在博尔吉亚抄本(Borgia Codex)中,书中将她描绘为一个带有星裙的细长形状(图4,博尔吉亚抄本第46页; Milbrath 2013)。场景中央中的火蛇可能象征着银河中天蝎座的属星,在阿兹特克艺术中,这条火蛇被更加抽象化地表现为一条吻部环绕着一列弧形星辰的长蛇(Milbrath 1980,1997)。对于阿兹特克人而言,银河中的星座群格外重要。昴宿星团被形容为天界的“集市”,是每52年在11月举办一次的新火庆典(New Fire Ceremony)的祭祀对象(Milbrath 1980; Sahagún 1980-1982)。除此之外的银河星座还包括一个身上带有血迹的鸟形星座,它代表了西方天文学中的南十字座(Southern Cross,Aveni 2001; Milbrath 2013)。


注释:

6.新火庆典(纳瓦特尔语:xiuhmolpilli)的举办周期——52年,即阿兹特克历法的一个完整循环,旨在宣告世界的新生,避免末日灾难。仪式前将熄灭王国内所有的火源,而后在仪式中重新点燃,这象征了世界的平安更迭。据说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霍奇卡尔科人(Xochicalco)。


金星


似乎在整个中美洲,羽蛇的形象都与金星联系在一起(Milbrath 1999)。有时候,金星的符号会出现在羽蛇或他的人形化身身上,后者在中墨西哥被称为奎扎科特尔(Quetzalcoatl,即“覆有羽毛的蛇”),而在玛雅的名字是库库尔坎(Kukulcan)。在中墨西哥高原,金星的风神化身,被称为埃赫卡特尔-奎扎科特尔(Ehecatl-Quetzalcoatl),他与在圆形神庙举行的祭仪相关,而在尤卡坦(Yucatan)半岛的玛雅低地,对库库尔坎可能也存在类似的崇拜活动。在阿兹特克的民族志记载中,羽蛇被视为文化英雄,他沉入地下世界长达8天,最终变身为启明星,即特拉维卡潘特库特利(Tlahuizcalpantecuhtli,意为“黎明家族的主宰”)。这一故事寓意金星经过在下合位置8天运行,从晚星过渡为晨星(Aveni 2001; Milbrath 2013)。在博尔吉亚抄本第46页的中心场景,羽蛇正在浴火变身,这一抄本反映了中墨西哥的文化叙事(图4)。在这一场景的下方,描述的是羽蛇在环绕火神休特库特利(Xiuhtecuhtli)的火蛇背上点燃火焰,这明显喻指了黄昏时分升起的晚星,那个时候,金星处在刚刚高过西方地平线的天蝎座星区内。


注释:

7.下合(inferior conjunction)。每经过584天,地球、金星和太阳就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当此时金星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这个位置便是下合,随后8天地球上无法观测到偕日同升的金星,在下合之后的263天,金星将作为晨星升起。随后太阳将运行到金星和地球之间,这个位置便是上合(superior conjunction),这个过程将持续55~60天,期间金星在地球上同样不可见,上合之后的263天金星将作为晚星升起,整个周期需要584天。


图4.博尔吉亚抄本第46页。页面上下方的长方形框体代表银河女神,羽蛇在火蛇环绕的火焰中燃烧象征金星经过上合,过渡为晚星之神。后者在火蛇星座上点燃火焰,而火蛇星座是由11月黄昏时分西方地平线上天蝎座的部分属星组成的。


尤卡坦半岛的金星图像通常与数字8相关,暗示了为期8天的下合位置或长度为8年金星历。金星历是将金星周期和太阳年结合而成的季节性年历,其长度等于五个金星周期或八个太阳年,这一年历在一些中美洲抄本中均有记载。特拉维卡潘特库特利是中墨西哥后古典时代金星历(见于博尔吉亚、科斯皮和梵蒂冈B抄本)的核心人物,但博尔吉亚抄本的微妙差异表明,这位晨星之神有五个不同的形态(Milbrath 2013)。而德累斯顿的玛雅抄本(46-50页)也展现了晨星的五个化身,特拉维卡潘特库特利只是金星的五个化身之一(德累斯顿抄本第48页),每个化身均代表了金星在不同季节的特征(Milbrath 1999)。在德累斯顿抄本第49页,金星的旱季化身是中墨西哥的火神,而第46页则展示了金星在另一种季节的化身:在这一页中,金星以后古典时代玛雅L神的面貌出现,L神在古典时代的玛雅艺术中被认为是地府的主宰。


注释:

8.金星历(Venus almanac)长达2920天,长度与5个金星周期(584×5)和8个太阳年(365×8)相当。

9.L神主掌商业,与烟草、可可等贵重物品联系在一起,也是地府的死神(图5)。传说L神据有一棵结满可可的“摇钱树”,他将这棵树立于自己的地府宫殿外,与妻妾(或女儿)们日夜不停地研磨可可豆。依据《波波尔·乌》的记载,最后双胞胎英雄战胜了L神,剥夺了他的地位和财富,从地府中救出了他们的父亲玉米神。


图5.刻画了卡维尔神与L神(右)对坐场面的陶瓶(晚期或终期古典时代)。


另一个玛雅古典时代的金星神在帕伦克(Palenque)的神话文本中以三兄弟之一的形象出现。20世纪初收集到的一个莫潘(Mopan)传说确认了一个与之相似的三兄弟:金星是老大,太阳是小弟,而排行老二的可能是木星或者火星(Milbrath 1999; Thompson 1930),这两个行星均在前哥伦布时代的中美洲受到崇拜,可惜关于它们的信息很少。有一头“火星怪物”在两种后古典时代的玛雅抄本中都曾出现(马德里和德累斯顿抄本; Aveni 2001; Bricker和Bricker 2011),它在古典时代的形象可能被表现为一只天鹿(Milbrath 1999)。王室的保护神卡维尔(K'awil),常出现在皇家仪式中,这些仪式的举办日期往往与木星和土星的天文周期相关(Milbrath 2004)。在中墨西哥与卡维尔对应的神祗可能是特查利波卡(Tezcatlipoca,意为“冒烟的镜子”),他是夜空之神,与月亮、很多行星以及大熊星座联系在一起(Milbrath 2013)。


注释:

10.卡维尔可能是古典时代的玛雅艺术中最独特也是最神秘的神祗,他往往与其他神祗一同出现在纹饰中,并与变形、农作物生长、召唤祖先等多种仪式结合在一起,反映出他复杂的神格和神能。不过,卡维尔神很好辨认,他有着突出的鼻子,额头上往往还会冒出两缕烟雾,他的一条腿幻化成蛇,传说卡维尔就是用这条腿劈开大地,让玉米与可可生长(图6)。


图6.绘有卡维尔形象的陶盘(晚期古典时代)


相伴出现的日月


来自瓦哈卡(Oaxaca)高原的查蒂诺(Chatino)民族志称太阳和月亮是兄弟,他们沿着母亲的棉线升上天空(Báez-Jorge 1988)。一个相似的故事是玛雅古典时代的双胞胎英雄,其中代表太阳的是洪·阿豪(Hun Ahau),代表月亮的是亚·巴兰 (Yax Balam,意为“第一只美洲虎”),而在《波波尔·乌(Popol Vuh)》中,双胞胎英雄变成了胡纳普 (Hunahpu,意为“一个猎人”)和他的妹妹巴兰克(Xbalanque)。巴兰克在殖民时代的《托托尼卡潘之主的头衔(Título de Totonicapán)》一书中被描述为月神的美洲虎化身。《波波尔·乌》讲述了太初时代日月的诞生,他们与胡纳普一道首次从地下升起,紧随其后的便是巴兰克,她也许象征满月(Tedlock 1985)。


注释:

11.双胞胎英雄,有人认为《波波尔·乌》中的双胞胎英雄(胡纳普和巴兰克)是更早的古典时代双胞胎英雄(洪·阿豪和亚·巴兰)的后代。他们的主要事迹包括用吹箭筒击杀大鸟神,在地府的球赛中击败L神并救活父亲玉米神等。双胞胎英雄被视为宇宙秩序的恢复者,受到玛雅统治者的崇拜(图7)。

12.《波波尔·乌》是殖民时代初期诞生的一部叙事文献,准确的写作时间约在1550年代,讲述了玛雅创世神话和基切(K'iche')三个显赫家族的历史,基切语原本已佚,现存版本是18世纪初多明我会修道士弗朗西斯科·希梅内斯(Francisco Ximénez)用西班牙转写的。基切人居住在危地马拉高原,该地位于玛雅文明三大分区中的南区,《波波尔·乌》中的故事之前以口头方式代代相传。

13.《托托尼卡潘之主的头衔》也是创作于1550年代的基切语文献,记载了从传说时代到基卡布王(King K'iq'ab)统治时期的历史。


图7:反映双胞胎英雄事迹的纹饰。左边是前古典时代的石雕纹饰,刻画了他们与大鸟神的战斗,画面左下角洪·阿豪的头部遗失,他的一只手臂被大鸟神咬断;右边是晚期古典时代的陶罐纹饰,双胞胎狩猎一只巨大的鹿,鹿身的纹饰为“洞穴”一词的字符,此场景含义不明。


阿兹特克人对日月诞生的描述与之相似,太阳先于月亮出现,他们是一对年轻的男性(但不是兄弟)。传说纳纳瓦特(Nanahuatl)将自己投入火中,于是变成了灿烂的太阳,而懦弱的纳维特帕特(Nahuitecpatl,意为“4把刀”)或梅兹利(Metztli,意为“月亮”)在火焰熄灭后才进入火堆,所以月亮没有燃烧,只是被覆盖了一层灰烬,这就解释了为何月亮比太阳黯淡许多(Milbrath 2013; Sahagún 1950-1982)。

 

中墨西哥的抄本记录了260天年历的细分,并将特奇特卡特(Tecciztecatl,意为“海螺壳之王”)与托纳休(Tonatiuh,意为“太阳”)配对。与托纳休年轻的战士形象相反,特奇特卡特总是一副苍老、经常带着胡须的形象,有时还被刻画成祭司的模样。在另一种太阳与月亮的配对中,太阳神霍奇皮利(Xochipilli)迎娶了月亮女神霍奇克查尔(Xochiquetzal,意为“花中绿咬鹃”),这两位神祗都与遍布鲜花和蝴蝶的雨季相关。博尔吉亚抄本第57页将他们展现为不和睦的夫妻,图中霍奇克查尔背对丈夫,正如新月之后月亮的运行就远离太阳一样(图8,Borgia 57; Milbrath 2013)。


图8.博尔吉亚抄本第57页,神灵们配对为婚偶。在这些夫妻中,只有太阳和月亮不和睦,年轻的月亮女神霍奇克查尔(左)背对太阳神霍奇皮利,这两位神祗都与遍布鲜花和蝴蝶的雨季相关。


注释:

14.260天年历即佐尔金历(tzolk’in calender),由20个名称各异的日子与13个数字相配形成周期,其意义长期不明。有学者认为260天约等于女性从受孕到分娩的时间,据说在墨西哥的许多地方,儿童的取名往往根据其出生那天在佐尔金历中的日期。这一历法被视为“圣历”,主要用于占卜。


阿兹特克神话同样在维兹洛波奇利(Huitzilopochtli,意为“南方的蜂鸟”)和妹妹科约豪基(Coyolxauhqui,“她的钟声”)的故事中描述了日月间的对立。在旱季开始的11月,阿兹特克人在潘克查利特利节(festival of Panquetzaliztli)上重演维兹洛波奇利对科约豪基的胜利:新生的维兹洛波奇利用休科特尔(Xiuhcoatl,即火蛇)斩断了科约豪基的头颅,休科特尔象征11月潘克查利特利节期间在西方地平线上的天蝎座属星(Milbrath 1997)。维兹洛波奇利的诞生寓意了太阳在旱季的暂时性胜利,它将主宰无云的太空(Milbrath 1980)。神话还描述了当科约豪基被斩首后水域干涸,这也是季节转换的又一个喻指。因为阿兹特克人相信,月亮在新月之后的消失象征了它的死亡(Sahagún 1950-1982),所以这个故事中科约豪基的死可能暗示了当时为新月时分,或者也可能是另一种解释:即象征满月时分发生的月食(Milbrath 1997)。


注释:

15.潘克查利特利既是阿兹特克太阳历中的第15个月,也用来称呼在该月举行的纪念战神(也是太阳神)维兹洛波奇利的节庆活动。该月的起讫时间约相当于今日公历的11月9日至11月29日(一说12月6日至12月25日,此方案与原文不合)。阿兹特克太阳历共有18个月,每月20天,外加一个被认为不吉利的5天短周期,一共365天。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

图1:《The Ancient Maya:New Perspectives》,p.4

图2:《The Aztecs:New Perspectives》,Map 3.

图3-4、8:原书插图。

图5-6:译者于2018年8月29日在“‘自然的力量’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古代玛雅艺术品展(深圳博物馆)”上拍摄。

图7:《Reading Maya Art:A Hieroglyphic Guide to Ancient Maya Painting and Sculpture》p.44.


原文参考文献(以作者+出版年的简写标注在正文括号中)

Aveni AF (2001) Skywatchers: a revised and updated version of skywatchers of ancient Mexico.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

Baéz-Jorge F (1988) Los oficios de las diosas. Universidad Veracruzana, Xalapa

Bricker H, Bricker V (2011) Astronomy in the Maya Codice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Philadelphia

Broda de CasasJ (1991) The sacredlandscapeof Azteccalendar festivals: myth, nature and society.In:Carraso D (ed) Aztecceremonial landscape. University PressofColorado, Niwot,pp74–120

González Torres Y (1975) El culto a los astros entre los mexicas. SEP/SETENTAS, Mexico City,p 217

Milbrath S (1980) Star Gods and astronomy of the Aztecs. In: La antropologı ´a americanista en la actualidad: Homenaje a Raphael Girard, vol 1. Editores Mexicanos Unidos, Mexico City,pp 289–303

Milbrath S (1995) Gender and roles of lunar deities in postclassic central Mexico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the Maya area. Estud ios de Cultura Nahuatl 25:45–93

Milbrath S (1997) Decapitated lunar goddesses in Aztec art, myth, and ritual. Ancient

Mesoamerica 8(2):185–206

Milbrath S (1999) Star Gods of the Maya: astronomy in art, folklore, and calendar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

Milbrath S (2000) Xochiquetzal and the lunar cult of central Mexico. In: Keber EQ (ed) Precious greenstone, precious, quetzal feather. Labyrinthos, Lancaster, pp 31–54

Milbrath S (2004) The classic katun cycle and the retrograde periods of Jupiter and Saturn.Archaeoastronomy: Journal of Astronomy in Culture 18:81–97

Milbrath S (2013) Heaven and earth in ancient Mexico: astronomy and seasonal cycles in the Codex Borgia.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

Nicholson HB (1971) Religion in pre-hispanic central Mexico. In: Ekholm GF, Bernal I (eds) Archaeology of northern Mesoamerica, part 1. Handbook of middle American Indians, Robert Wauchope, general editor, vol 10.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ustin, pp 395–446

Sahagún B de (1950–1982) Florentine Codex: general history of the things of new Spain, 12 vols(2nd ed of Book 1 [1981] and Book 2 [1970]) (trans: Anderson AJO, Dibble CE). School ofAmerica Research and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Salt Lake City

Sahagún B de (1997)Primeros memoriales: paleography of Nahuatl textand Englishtranslation by Thelma D. Sullivan, completed and revised with additions by H. B. Nicholson, Arthur J. O. Anderson, Charles E. Dibble, Eloise Quin˜ones Keber, and Wayne Ruwet.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

Sandstrom AR (1991) Corn is our blood: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in a contemporary Aztec Indian villag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

Sandstrom AR, Sandstrom PE (1986) Traditional papermaking and cult figures of Mexico.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

Seler E (1963) Comentarios al Co´dice Borgia, 2 vols and facsimile. Fondo de Cultura Econo´mica, Mexico City

Seler E (1990–2000) Collected works in Mesoamerican linguistics and archaeology, translatio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Charles P. Bowditch, vols 1–6. Frank E. Comparato, general editor. Labyrinthos, Lancaster

Sullivan TD (1982) Tlazoleotl-Ixcuina: the great spinner and weaver. In: Boone EH (ed) The art and iconography of late post-classic central Mexico. Dumbarton Oaks, Washington DC, pp 7–35

Taube K (1992) The major gods of Yucatan. Studies in Pre-Columbian Art and Archaeology. Dumbarton Oaks, Washington DC

Tedlock D (1985) Popol Vuh. Simon and Schuster, New York

Thompson JES (1930) Ethnology of the Mayas of southern and central British Honduras. Anthropological series 2.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Chicago

Thompson JES (1939) The moon goddess in middle America.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pub 509,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Anthropology and History no 29. Carnegie Institution,Washington, DC

Thompson JES (1960) Maya hieroglyphic writing: an introduction, 3rd ed.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

Thompson JES (1972) A commentary on the Dresden Codex: a Maya hieroglyphic book.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Philadelphia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