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台湾刘于伦丨海的那一边:一个不会讲母语的阿美族人

LYCAEUM 蓝色木Lyceum 2019-04-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我们


Lycaeum,源自古希腊语Λύκειον,我们译为“蓝色木”。亚里士多德以此命名他的学园,我们也期待在这里与诸位交流学艺,漫议社会、人生。古希腊的Lycaeum以漫步论学著称,我们也期望在“蓝色木”中与诸位作知识与美的逍遥游。



不知你是否看过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

不知你是否对海峡对面那群铁骨铮铮的原住民感兴趣?

他们如何面对当代生活?

原住民中的年轻人究竟如何看待他们自己所属的民族、部落、血统以及民族语言?

《在海的那一边》将试着从个人角度为你解答这一切。


Author




文丨刘于伦

女生,阿美族

1994年生于花莲县北埔村

在台湾长大,现在大陆工作



海的那一边:

一个不会讲母语的阿美族人




      花莲,台湾东部,背倚中央山脉,打上海岸的是太平洋的海水。小学时期,母语课的老师告诉我们,阿美族的祖先是从海上来的。

     台湾原住民从一开始的九族,渐渐多了分支,成了当前的十六族群。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口中,原住民人口据官方统计有五十六万多人。所以什么是“原住民”,其实就跟大陆所说的少数民族是一个意思。然而,在我来到大陆旅行,有些人会对台湾原住民有着模糊的印象(这算是好的了),但他们说的并不是“原住民”,他们说的是“高山族”。确实在台湾的历史中,有段时间“高山族”此称呼是曾经存在过的,而这个称呼是外来政权依照归化程度对台湾原住民进行的分类。只是不知为何,身为一个原住民,我每每听见高山族这种说法,就忍不住正名,因为总觉得“高山族”等同于“生番”(清朝政权时期的称呼),又等同于“蕃人”“高砂族”(日据时期的称呼),有种被区分开来的感觉,带有种贬抑意味,因此,当大陆朋友们说到“高山族”,我总会说:对,你说的是台湾原住民。


阿美

○ 阿美族群舞 作者供图,摄影 / 版权归属东元科技文教基金会


     台湾原住民十六个族群中,阿美族为其中人数最多的一族,大概有二十多万人,原乡主要分布于台湾东部,沿着海岸线直抵台湾的最南端,依序是花莲县、台东县和屏东县。但这并不表示只能在这三个地方接触到阿美族族人,只是这三个县市为此族群的原始部落。然而,阿美族这个族群之下,又依照地理位置、语音、传统风俗习惯划分为:北部阿美、中部阿美、海岸阿美、马兰阿美、恒春阿美。


      一个九〇后的阿美族,是怎么观察台湾原住民的处境的呢?这才是我写此篇文章的重点。



      我爸爸的祖籍在福建,妈妈则是阿美族,爸爸为外省人和本省人所生,妈妈除了阿美族的血统外,另有四分之一的客家人血统。一九九四年出生的我,在小学五年级时,更改了姓氏,随了妈妈的姓。因为,只有跟随了具有原住民身份的监护人的姓,孩子才能在正式的身份档上,被证明“你是个原住民”。


      为何改姓?这又牵扯到了台湾政府对待原住民的政策。原住民家庭通常地处偏乡,且家庭收入并不高,因此政府为了协助原住民学生就学,有了学费上的补助。当时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父母经过我的同意之后,更改了姓氏,直到今日。


      因为父亲不是原住民,所以从小到大,我并不是一个在部落成长的孩子,对部落的传统习俗一知半解,除了在回到外婆家的时候,才能亲身体验部落生活。好在外婆家离得很近,才让我有了机会能在日常中观察原住民族群的生活习惯及传统风俗。


○ 阿美族部落民居图 屏东原住民文化园区供图,图片摘自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网站


      小时候,我是个怕生的孩子,只要所处的环境人一多,就会侷促不安,而这个现象在回到外婆家的时候格外明显。外婆家总聚集了很多人,有外公外婆的朋友、阿姨舅舅的朋友、左邻右舍,大家聚在一起已成为一种习惯,这种场合桌上总是有酒和饭菜,不为了某个节日或目的,大家就是在闲暇之余聚在一块儿,众多小朋友就在路上玩耍。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哭着要妈妈带我回家,以致外公外婆都觉得我就是一个不喜欢他们的孩子。直到懂事之后,才明白原来是我一直都没有打开心胸接受这种生活模式。


      当时,我更多的是到我奶奶家,学龄之前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将我带大,奶奶家没有太多外人进出,因此和我接触的都是亲戚,相比外婆家,奶奶家更严谨一些。


      记忆中,有一回外公外婆带着我和哥哥姊姊们到花莲七星潭的海边,那时我大概才幼儿园吧!那天的浪很大,虽然那片海岸总是如此,但那一天外公和表哥跳进海里戏水,我则站在岸上大声哭喊,身边的姊姊和外婆笑看着我。在那次之后,外公每每都会跟朋友和亲戚们讲起这段,我想这次是让他知道了,我并非讨厌外公外婆,并非讨厌他们给予我的关爱,因为我是害怕失去的。


      长大之后,我才明白这是我的矛盾。我接受正规教育,在小地方的学校中,有很多小孩都是原住民学生,比例接近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小学时,参加了学校的一个校队,这个校队是原住民舞蹈队,领导我们的是两位老师,他们是一对原住民夫妻。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正视起自己的身份,同时也改变了看待自己身为原住民的态度,那是因为老师并不只教授原住民传统舞蹈给我们,他们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是对原住民议题的观看角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教会我认同自己的来处。


○ 舞队排练图 作者供图,摄影庄国鑫先生


      从小,外公外婆互相交谈时总习惯用阿美族族语,儿女辈的妈妈的兄弟姐妹们显然听得懂,但从没听见他们以母语交谈,身为孙子辈的我们则一概听不懂。年龄稍长之后,问了问我妈,她才以极为平淡的口吻说着如今我依旧觉得十分残酷的故事。


      在我妈妈小的时候,她爸爸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外曾祖父就禁止家里的孩子们在外讲阿美族语,原因是害怕让其他人知道自己是原住民。这是一段原住民被歧视的往昔,当时候身为原住民,就可能被其他强势族群欺负,或者带着异样眼光看待。我妈告诉我,大概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母语才渐渐地被丢失了。


      但在我小学五年级时,学校开了母语课程,这是政府开始正视原住民传统文化教育的起始点,然而,这课程的成效却是十分有限的。印象中,上课都像在上英文课一般,只有当老师讲到了阿美族的日常生活体验,我才会在瞬间有了熟悉感,进而在回外婆家的时候问外婆几个单字。


      可到如今,我依然是一个不会讲母语的阿美族人。


      语言是一个文化极其重要的部分,然而台湾原住民十六个族群中,没有一个族群拥有自己的一套文字,这也使得文化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不断地被消磨,不断地被再诠释。



○ 舞队演出图 作者供图,摄影 / 版权归属东元科技文教基金会


      在我的生长过程中有没有因为身为原住民被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呢?当然有。


      在读书时期,因为台湾原住民有着政府于各大考试上的“辅助”政策,之所以有,是因为大多原住民学生所生长的环境都不在大城市,部落乡村和大城市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肯定是有落差的,因此城乡差距就在这种状态下产生,政府为了拉近城乡差距,而有了“加分”或者是“原住民外加名额”的保障措施。正因如此,当今天有个原住民考生考上了一所较好的学校,就会被质疑是不是因为加分。


      这其实是一个相当荒谬的现象,过去确实有许多原住民的考生在这样的措施上占到了些便宜,但在有了这种声音之后,政策出现了改变,那就是加分后的原住民考生,实质上是跟同样加了分的原住民考生相比,在有限的名额中录取成绩较高者。但非原住民考生哪会在乎这种事情呢,因此这种质疑的声音就算不会真正显露出来,也会在暗地里渐渐发酵。但在逐渐趋向(实质)多元开放的台湾社会,这种现象的出现机率渐渐地在下降,许多人开始正视原住民族群的文化和相关的议题。


      和原住民族有关的议题十分广阔,近些年,台湾出现了几次财团要在花莲、台东等地的海岸景观区建设酒店、饭店等大规模的商业场所,几乎每次都有人群在关注着这个议题,可能在各个地方发动签名联署反对,又或者以集会游行的方式让更多认为此事与己无关的人群正视这些问题,因为只要是生活在这座海岛上的人,没有人是局外人。


○ 舞队演出时晾晒演出服  作者供图,摄影庄国鑫先生


     我是一个不会讲母语的阿美族人,但是有一个观念是必须被重视的,那就是认识、深究自己的根源文化是具有多重方法的。多元文化的定义,本就并非强势文化同化弱势文化,但同化却是不可避免的。我并非一时半刻就转变了看待自己这复杂的自我身份认同,我也是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了原来要不偏不倚地看待两种相异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是需要“自觉”的。


     如今,在很多时候我依旧觉得自己距离真正的原住民传统甚远,这个距离来自于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未真正的是一个在部落长成的人。但是一旦“自觉”被唤醒,就再也无法陷入沉睡。


     外公在几年前就先外婆一步去世了,去年年初,外婆也走了,丧礼期间我守灵守了好几个礼拜,在我脑海中循环往复的是一个问句,我不停地问自己:外婆走了,是不是象征着某种断裂?是不是象征着我成长后的追赶,终究追不上逝去的人事物。


     每当想起这太过巨大的问题,我总会记起在学阶段,有位老师总是对着我们这一群原住民孩子说: 

     要记得自己身上流着的血液,你们是带有使命的一群人。


- End -


编者按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台湾原住民的历史、习俗、现状以及台湾原住民相关政策、法规等可查阅以下网站:


① https://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

 

② http://edu.law.moe.gov.tw/LawCategoryMain.aspx/  台湾“教育部”主管法规查询系统之法规体系页面,可以很清楚地查到台湾现行/废止的所有教育法规以及沿革

(包括但不限于与原住民相关的法律法规)

 

③ http://www.tecofound.org.tw/  东元科技文教基金会

 

④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wan089lohas/  台湾台东原住民旅游新闻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