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丙寅回忆录(一):我的出生

LYCAEUM 蓝色木Lyceum 2019-06-2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作者

李丙寅

李丙寅

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93岁

编者按


《李丙寅回忆录》是蓝色木Lyceum首次刊载原创长篇作品。回忆录原题《一个河大人的一生》,因微信公众号栏目名称限制,征得作者同意后,改为现题,并保留“一个河大人的一生”作为副标题。


作者李丙寅先生,祖籍河北定兴,河南大学化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终身会员,家学渊源,学养深厚。其父李燕亭先生(1893-1964),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留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次年转入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获生物学硕士学位,同时修得洛杉矶公立图书馆学校(Library School of the Los Angeles Public library)毕业证书,是中国最早一批图书馆学专业人士之一。归国后,应冯友兰先生邀请,执掌中州大学(后更名河南大学)图书馆,使该馆很快成为国内引人瞩目的先进图书馆,嘉惠学林,功绩卓著。抗战时期,李燕亭先生为保全馆藏历尽艰辛,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资料,就地开放藏书,灵活借阅,便利教工和学生,体现了中国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大智大勇。李丙寅先生幼承庭训,对父亲的言传身教体会弥深。这部长篇回忆录有大量篇幅述及李燕亭先生平生志业与交游,保存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的珍贵史料,涉及不少中外知名人士及中州文化名人,如李大钊、冯友兰、李约瑟、郭须静、张邃青等,可谓这部回忆录的精华所在。


李丙寅先生1926年生于开封,一直随侍在李燕亭先生身边,1944年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此后长期执教于此,见证了河南大学80年来的播迁变幻。回忆录的大部分内容与河南大学几乎整部校史历程并行,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此外,李丙寅先生还记述了从童年到晚年的人际交往、校园活动、社会风俗、重大历史事件中具体的人事等,对于读者了解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教育、社会和民情的变迁,极具参考价值。


《李丙寅回忆录》完成于2012年,是作者写给家人、晚辈的一部私人回忆录,本无意发表。我们在了解到这部回忆录之后,通过李丙寅先生的女儿李晓红女士、侄子李向韬先生居间联系,有幸得到作者授权,独家刊发于蓝色木Lyceum公众号,首先在此深表谢意。由于这部回忆录篇幅长、时间跨度大,编辑工作难度较大,我们预计每半月刊载一期,大约分50期完成。我们的编辑方针是尽量尊重原作体例,保持原貌,按照原作篇章顺序连载;除明显的错字、漏字和标点符号错误外,不作其他改动;保持原作语言和叙事特色,对一些带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用语予以保留,一些读者较生疏的词语和专有名词适当加注(除注明外皆为编者注),以方便阅读。


蓝色木Lyceum期待这部跨世纪的长篇回忆录能够引起关心民国史、教育史、河南大学校史及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史的读者的注意。


感谢您关注并阅读《李丙寅回忆录》!


前言


先父燕亭先生,河北省定兴县人,北大化学系毕业,留美。1924年2月,应冯友兰先生邀请受聘于中州大学任理科化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而来到河南开封,此后在河大工作31年,直至1955年院系调整随化学系到新乡师院。


我于1926年出生于开封,一直作为家属跟父亲在一起。小学是在河大教育系毕业的黄玉璋先生任校长的省立开封第五小学读书。黄校长字秉忱,该校经他主持后,很快成为全市第一名校(解放后,先改名为东棚板街小学,后为一师附小,仍保持名校地位)。我还在河大与潭头地方共建的七七中学就读五年,1944年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化学系,1948年毕业。而后的一生,除前后总共不到一年在非河大的单位工作外,均在河大图书馆及与河大关系密切的河南医学院工作。1962年回到开封师院*化学系任教30年,至1992年10月从河大化学系离休。

 

*注:河南大学1956年更名开封师范学院。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先岳父张邃青先生,河南太康县人,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师大)毕业。1927年受聘为河大历史系教授,在此工作终生。


妻子张综,曾就读于七七中学高中部,1948年国立河南大学经济系毕业留校作助教,后一直在河大教务部门工作,做到教务处长,最后在教育系主任职务上离休。


女儿,河大历史系78级,广东肇庆学院副教授,已退休。


孙子,河大化学系91级,博士,广州大学副教授。


孙媳,河大化学系91级,博士,广州大学教授。


外孙,获河大化学系硕士学位。


祖孙四代与河大有密切关系。我的一生虽是个人经历,也可反映出河大一段历史的侧面。同时,也可反映一些过去社会各个时期的动态。


2012年8月


李丙寅回忆录

我的出生


01. 我的出生 —— 一个属虎的人

(1926)


公元1926年,阴历丙寅年,虎年,我出生于河南省省会开封*城内火神庙后街,现名向阳胡同。本来,按老家男孩子的排名为秉寅。父亲说,那个“秉”字笔画多,干脆大名、小名都叫丙寅吧。但以后,我的弟弟仍以“秉”字排。我上小学的时候,姥姥对我说,我是那火神座下的老虎。那时我虽然不迷信,但也觉得好玩——有意思。这时我家已住在塘房口拾号,虽离火神庙后街不算远,我却从来没想去那里看看那个火神和他的坐骑。结婚后,妻子说,她小时候曾做一个梦,梦见一个老虎撵她。她吓醒了,对她母亲说。她母亲想想一家人里没有属虎的。现在看来,“你就是撵我那个老虎。”她属兔。

 

*注:开封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是河南省省会,抗战期间曾外迁,1945年迁回。

照片背后,父亲写了“丙寅八个月”几个字

1987年春,我去英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结束后,主持人威尔士大学托马斯博士(Dr.Thomas,J.D.R.)招待我在他家住一宿。闲谈之间,我说了我妻子的梦,解释了中国人的属相。他得知和我同年生,应该属虎,他妻子比他小一岁应属兔。他高兴地对他妻子说:“I am a tiger. You are a rabbit. I catch you!”20多年来我和他书信往来。


我父亲幼读私塾多年,古文基础很好。他北大化学系毕业,留美。我作为河大家属一直随父亲成长,在古文、英文、化学基础方面获益多多。他对我们子女的处世教育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尽其在我”,也是我奉行的座右铭。


我母亲虽是典型的旧式家庭妇女,文盲,但她经常教导我们,不必做大官、做大事,要立足社会,不要成为社会的废人。要立足社会,一是不要叫别人捣脊梁骨,即品行端正;一是要有本事,能有碗饭吃。我就树立了这样的人生观。


我母亲养育我兄弟姊妹七人,全是大学本科毕业,而且多属名校。


改革开放后,吕副校长对时任教务处长的我妻子说:“你们家的那只老虎不厉害。”意思是说我没本事,教学科研都不行。


文革中,我在工农兵学员中发现了刘佑全这个好苗子,启发他上进,悄悄地教他英文。在他受命为系革委会写过批邓的大字报而被处分,并下放到农村公社中学教学的五年中,我不断写信鼓励他上进,并寄资料,手抄上海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前两年的考研试题。最后,他考取了。以后,他继续读博,最后到美国做了博士后,回到河南工作,不幸英年早逝。媒体曾在头版报道他的事迹。对此,化学化工学院总支让我做过介绍,并认为我能发现人才并能培养出人才。


我的课外小组奉系总支命,从1981年3月在77、78级开始组建。但只有我坚持办了十年。课外小组的教学经验曾于1984年9月在济南召开的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大会上交流,后在全校教书育人会议上交流,并于1989年获得校教学一等奖。我以十年心血,出成果,出人才。


1984年9月,我和我的助手、也是78级课外小组的成员张治军做的科研成果,其研究论文第一次为全国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学术会议——录用,并出席会议,临时为大会主席团选中在大会宣读,可谓“一炮打响”。次年又有论文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国际学术会议。但在学校73周年校庆征集照片参展时,我的照片被退回,理由是我在这次大会上的集体合影人太小了,看不出哪个是我;还不无讽刺地说,顶好是在大会上宣读论文时的照片,并说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不算国际会议。我毫不气馁,在我获得即将在英国召开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信息后,和课外小组成员积极研制新的电极。这样,1987年春,我出席了在英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我的三篇论文三次被安排做大会宣读。我就请一起参加会议的武汉大学化学系赵藻藩教授拍了我宣读论文时的照片。这几张照片在90周年校庆图片展中展出。  


在此之前,教务处让各系上报会一门外语的教师,会两门外语的教师。化学系上报的名单中连会一门外语的人中也无我。我那作为教务处长的妻子看了很奇怪,却不好意思叫化学系改正。我也奇怪。1978至1979年,我奉系总支之命,给全系青年教师讲了一年的化工专业英语。此后,傅熙如教授通过数学系总支书记找到化学系书记,让我给他的研究生讲了一年的科技德语。我们系主任曾让我给申报副教授的教师燕庆元出日文考试试卷,并让我评卷。更不用说我的俄文程度了——我在解放初期上了两年俄语夜校,后去武汉参加过中南地区高校俄语速成班,还担任过河医三届俄语速成班的辅导老师。


1987年我在英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后,还主动到剑桥拜会了河大的老朋友李约瑟博士,并建立了通信联系,从而为校史增添了新的一笔。


我的论文在世界公认的四大分析化学期刊之一Analysts刊出。它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的期刊。可以说,这是解放后河大化学系在国外期刊(而且是著名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在该期刊给我的校对清样上,附有英国皇家化学会的章程,并询问是否愿意参加。我在申志诚副校长支持下填表申请,并请了我国国际知名学者、中国化学传感器学会会长、上海师大化学系主任章宗穰教授和英国托马斯教授作介绍人。经英国皇家化学会理事会讨论投票通过,我成为该会的高级会员,现为终身会员。惜我这一身份不被他人重视。


1982年,我因有论文入选,参加在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该学会后改名为中国微量元素科学学会)成立大会,并被推荐选举为全国学会的理事,直到90年代中期我离休。我还是河南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离休后,省学会聘为顾问),省化学会分析专业委员会成员(成立时高校的副高均为副组长;我的副高一直到1986年才解决)。虽不被校系重视,但在同行中没有轩轾。


因环境保护社会工作积极,成绩显著,1988年12月,我应邀出席河南省环境保护事业十五年表彰大会,获“环境保护热心人”称号,并颁发证书。


1989年,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章与证书。


1987、1989、1990年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94年9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世家,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及证书。


编写出版了《环境科学选论》和《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前者为省教委资助出版,并被西南科技大学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之一;后者曾被北大环境科学系学生梁达作为课外阅读心得在班上介绍,并发布到网上。


我的外语水平、教学科研成果和社会工作贡献都实实在在。


什么样的老虎才算厉害呢?但我的顶头上司出于嫉妒,长期对我压制,对外遮蔽。不过终于真相大白了。



- 未完待续 -



“蓝色木Lyceum”,

期望与诸位作知识与美的逍遥游。



新浪微博:@蓝色木Lyceum

投稿邮箱:lyceum2018@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