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身边的家风 | 叶飞:“不可以利用父辈的关系”


叶飞故居


“现在回忆起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立下的铁规——‘不可以利用父辈的关系’。父亲这般要求后,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遵照他的嘱咐,靠自己的本事生活。”“正因为这份坚守,我们活得很轻松、很自在。” 叶飞长女叶小楠说。


叶飞(第一排右二)家庭合照(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供图)


叶飞(1914年-1999年)祖籍福建南安,生于菲律宾吕宋岛奎松省,5岁时随父回到祖国。14岁时加入共青团后,便开始了革命生涯。1932年18岁时按规定转为中共党员,之后到闽东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叶飞同志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福建省省长、省委第一书记、国家交通部部长,以及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建立不朽功勋。



位于叶飞故乡南安市金淘镇占石村的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张梓昌 摄)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创业的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叶飞同志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待人诚恳、公道正派,严于律己、艰苦朴素。


叶飞被授予上将军衔(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供图)

叶飞胸部取出的子弹头,“埋藏”在身体里长达66年之久,直到叶飞逝世后才被取出。(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供图)


叶飞的一生,有许多雅号,如“打不死的铁将军”“抓不住的飞将军”“敢于负责的首长”“拒腐蚀将军”等,其中,“拒腐蚀将军”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故事。


1992年秋,一位港商老乡想捐赠一辆奔驰车给叶飞,叶飞知道此事后谢绝说:“国家给我什么车就坐什么车。”那位乡贤获悉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说:“还是老样子!”1994年初,一位记者请叶飞去深圳参加某公司奠基典礼,说用于剪彩的金剪刀价值5万元,剪彩后即送给首长。叶飞说“50万元我也不去”,并抄录毛泽东赞扬好八连诗中的“拒腐蚀,永不沾”,送给前来叶家的说客,“拒腐蚀将军”的雅号就此传开。

叶飞最喜爱鲁迅《自嘲》和陈毅《青松》两幅诗词书法作品(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供图)

叶小宇是叶飞同志的长子,他回忆起父亲请吃一顿饭的故事: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叶飞同志有一次赴南京调研,利用工作间隙,召集他担任新四军师长时的老部下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军区一位领导听说后,当即表示“饭到军区招待所吃,由军区包了”。叶飞得知后,不容商量地说:“我请老战友,怎么能让军区包?”他坚持自己掏钱请老战友们吃了一顿便饭。


叶飞(左)与农民交谈(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供图)

在叶小宇的记忆中,当时发放布票、粮票时,父母亲始终坚持跟大家一样,“别人是多少,我们就是多少。父母从来没想过用他们的权力多拿一些。”不仅自身作风清廉,叶飞还严格要求子女家人不搞“特殊化”。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国留学潮”“下海经商风”“与海外拉关系热”也变得时髦起来。考虑到自己分管侨务工作和在侨界的影响,叶飞和孩子们“约法三章”:第一,立足国内成才,不一定都要到海外求学;第二,不得利用父母的关系下海经商谋利;第三,不准因为私利与华侨、外籍华人拉关系。“当时,海外求学是社会潮流,我也曾萌生去海外留学的念头。但一想到父亲的‘约法三章’,便打消了念头。”后来,叶小宇成了一名记者。


叶飞给女儿叶之枫的题字(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供图)

叶飞三女儿叶葳葳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边远的青海省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她满怀委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我分配了,到青海。”不久,叶飞让人把一本马恩选集转交给她,书里还夹着一封父亲写的信:“你现在要毕业了,要走上工作岗位了,青海虽远,没有新疆远,地势高,没有西藏高,那个地方既然有人工作生活,那么你也行。”听了父亲的话,叶葳葳坦然地收拾好行李,去了青海。

“父亲总说,国家给我的待遇,那是工作需要和我对革命的贡献,你们不要享受。”叶葳葳记得,小时候和兄弟姐妹们不能坐父亲的车。在家里,从姐姐到弟弟,都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参加工作。

叶小楠回想当年,自己准备申请调到厦门工作时,除了“约法三章”外,父亲还另外提了个要求:“不能去与我有关的任何单位。”在入党、提干等环节,叶小楠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来,直至退休,从未打将军和国家领导人后代的旗号。


叶飞(左)与夫人王于畊及两个女儿回到故乡南安探访(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 供图)

年逾古稀的叶万苍,是叶飞的堂侄,曾任占石村党支部书记,他第一次见叶飞是在1959年。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到家乡,彼时已经是福建省省长的叶飞,并没有“衣锦还乡”,而是轻车简从,在地方的盛情邀请下,仍坚持睡在自己幼年睡的简陋小屋,称自己最喜欢吃地瓜粥。

叶万苍说,在与叶飞子女几十年的接触中,他发现,叶飞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作风深深影响着后代,“叶式家风”还在叶家的三代、四代中不断传承和延续。

叶小楠的女儿初中从北京转学到当时的厦门八中(即现在的厦门双十中学)时,因不适应学习环境而中考失利,没能考上本校高中。叶小楠没有动用个人关系,宁愿让女儿读一般高中。她说:“‘走后门’在我们家族是最没出息的事。孩子们的路要靠他们自己的本事来走,而不是靠父辈的关系来走。”



供稿 | 泉州市纪委监委、南安市纪委监委

来源 | 中国纪检监察报、泉州晚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