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曾拍出天價的元初任仁發《五王醉歸圖》由於沒有交割,最近將要在香港蘇富比重新拍賣。這一次,蘇富比研究者在四年前保利拍賣研究者的基礎上,對畫中唐明皇形象已有了新解。於是我在朋友轉發的網文下面寫了一句留言:“唐明皇李隆基形象應該是騎黑馬者。保利當年搞錯了。”很快朋友間就發生了一陣小議論。有人維持保利舊說,而黃柏林兄則言“任仁發所畫明皇坐騎烏騅馬是有歷史依據的,唐代韓幹畫明皇皆配烏騅,世間流傳有多個後代摹本,可見是一種固定模式”。如今此卷後面僅剩晚明陳繼儒以及輞川館主人王永吉的題跋,陳繼儒稱前面“題跋剪截已去,幸人馬尚爾平安”。所幸的是,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的官員張寧、程敏政等人的文集中還保留有此卷的題跋詩。張寧年長程敏政二十歲,二人同朝為官,從張寧題畫詩標題《吳汝輝任月山公子醉歸圖》(詩略)可知,是為收藏者吳汝輝(吳瓊)所題,吳瓊與張寧、程敏政都有一位共同的朋友:沈周。程敏政詩新解、發現張寧為吳瓊藏此畫題詩,以上兩點,是蘇富比研究者的新貢獻。▲明 程敏政《篁墩文集》卷二十八《任月山五王醉歸圖》
程敏政(1446-1499),徽州休寧人,成化二年(1466)二十一歲中一甲二名進士,榜眼,是同榜進士年紀最少者,官至禮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1499)禮部會試,程敏政是唐寅、徐經(徐霞客祖先)科舉洩題案的主考官,因此被陷入獄,經查罪名不實,出獄四日便癰毒不治而死,贈禮部尚書。他是成化弘治年間江南地區活躍的文人。程敏政《篁墩文集》有題《任月山五王醉歸圖》,對畫中人騎描述生動,可以與畫圖一一對應:“
何處離宫春宴罷,五馬如龍自天下。錦韉蹀躞揺東風,不用金吾候隨駕。
緩䇿烏騅衣柘黄,顔頳不奈流霞漿。手戮淫昏作天子,三郎舊是臨淄王。
大醉不醒危欲墮,雙擁官奴却鞍座。宋王開國長且賢,誰敢尊前督觴過。
申王伏馬思吐茵,絲韁側控勞奚人。可憐身與馬鬬力,天街一餉流香塵。
岐王薛王年尚少,酒力禁持美風調。前趨後擁奉諸兄,臨風彷彿聞呼召。
夜漏歸時嚴禁垣,花萼樓中金炬繁。大衾長枕已預設,帝家手足稱開元。
我聞逸樂關成敗,狗馬沉酣示明戒。二公作誥五子歌,此意當時可誰解。
仙李枝空人不還,王孫一日開真顔。鴒原終古存風教,珍重丹青任月山。
”“緩策烏騅衣拓黃,顏赬不奈流霞漿,手戮淫昏作天子,三郎舊是臨淄王”。描述的是身著“拓黃”(淡黃)衣,跨騎“烏騅馬”、面部呈“顏赬(cheng)”(微醺面紅)的臨淄王,也就是未來的唐玄宗李隆基。其實整卷畫最顯眼的也就是這烏騅人騎,他畫中的位置緊隨在前面一組三人騎的後面,所謂序幕過後才是高潮。因為臨淄王是五王中最尊貴的主角,在詩句中首先出場。程詩接著是描繪年長的宋王:“大醉不醒危欲醉,雙擁官奴卻鞍座。宋王開國長且賢,誰敢尊前督觴過。”大哥宋王李憲,大醉不醒,被官奴雙擁攙扶,伏身於神駒“照夜白”。以年長的地位沒人敢走在他的前頭,讓他在前面,又不能搶了主角的戲,所以只能埋頭,這是任仁發的用心。跟在臨淄王李隆基後面的是二哥申王李撝,“申王伏馬思吐茵,絲韁側控勞奚人。可憐身與馬鬬力,天街一餉流香塵”。這位伏鞍欲吐的申王,他已無力控馬,由侍從側騎幫他牽馬,任仁發也是安排他埋頭低伏,也是為了突出前面的主角。最後出場的是兩個弟弟:“岐王薛王年尚少,酒力禁持美風調,前趨後擁奉諸兄,臨風彷彿聞呼召。”對應的是這兩位前後顧盼相視的岐王、薛王,他們的坐騎是“青驄馬”、與“棗紅花馬”。程詩在最後一句點出了畫作者任仁發:“珍重丹青任月山。”保利拍賣研究者為了將騎烏騅者安到宋王頭上,將詩句作了裁裝,將兩句不同位置的句子拼在了一起:這樣,騎烏騅者就成了宋王,也許他們認為唐玄宗應該騎“照夜白”才合理,因為歷史上記載李隆基確實有“照夜白”,所以讓宋王騎了“烏騅馬”。但是讓主角李隆基不露臉,這明顯不合常理,李隆基也不可能只有一匹寶馬。如果以程敏政的個人判斷,就能代表作者的意圖嗎?光憑程詩未必就能使人信服。由於黃柏林兄的提醒,我查找了唐明皇在古畫中的形象,最早的有台北故宮藏唐李思訓《明皇幸蜀圖》,此圖描繪的是安史之亂後唐玄宗移駕蜀中避亂的畫面,畫面右下角的唐明皇所騎正是烏騅馬。作者李思訓可是安史之亂的親歷者。李思訓(651-718),唐宗室,唐玄宗開元年間,任右武衛大將軍,善丹青,山水金碧輝煌,譽為盛唐第一,時號大李將軍。子李昭道,為小李將軍。《明皇幸蜀圖》作者有大小李將軍兩說。不管此圖作者是他們父子中的哪一位?他們的畫都算是“第一手資料”。所謂“烏騅馬”舊傳乃因項羽坐騎而聞名。外形特點是臉、四蹄皆白,其餘烏黑發亮,因此奔跑起來的樣子被喻為“烏雲壓雪”,頗生動形象。從唐李思訓《明皇幸蜀圖》中唐玄宗的坐騎,還可以發現畫中十數匹馬,只有他的烏騅馬鬃毛被修剪成三叢,世稱“三花”。這也是有依據的。宋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五“三花馬”條:“
唐開元、天寶之間,承平日久,世尚輕肥,三花飾馬。舊有家藏韓幹畫《貴戚閱馬圖》,中有三花馬;兼曾見蘇大參家有韓幹畫《三花御馬圖》;晏元獻家張萱《虢國出行圖》中亦有三花馬。三花者,剪鬃為三辮。白樂天詩云‘鳯箋書五色,馬鬃剪三花’。
”蘇軾有更清楚的說明,《蘇軾文集》有《書李將軍三鬃馬圖》云:“
唐李將軍思訓作《明皇摘瓜圖》,嘉陵山川,帝乘赤驃,起三鬃,與諸王及嬪御十數騎,出飛仙嶺下,初見平陸,馬皆若驚,而帝馬見小橋作徘徊不進狀。不知三鬃謂何?後見寄嘉州詩有《衛節度赤驃歌》云‘赤髯胡雛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乃知唐御馬多剪治,而三鬃其飾也。
”蘇軾說“三花”是特別修剪出來的裝飾,“三鬃高”為“御馬”所專有。陝西博物館內這匹巨型唐三彩估計也是御馬,就是所謂的“剪三花”,馬的鬃毛被精心修剪成三叢垛堞狀,也叫“三鬃高”。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楊潔、張妍專門寫過《也談唐代“三花馬”與“五花馬”》一文,提到:“從迄今唐墓出土的資料來看,沒有任何一匹剪出‘五鬃高’的馬的形象。”所以所謂的“五花馬”是指“馬身旋毛的紋理”。而不是剪出所謂“五鬃高”。再來看任仁發《五王醉歸圖》,這匹烏騅馬是全卷九馬中唯一“剪三花”的寶馬,四蹄、臉皆白如雪,所謂的“烏雲壓雪”烏騅馬,卷中唯一的坐騎“剪三花”,是為了凸顯主人的尊貴。任仁發畫的烏騅馬“剪三花”與唐三彩中的剪法略有不同,遼寧省博物院藏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中,有虢國夫人與後面王子坐騎是“剪三花”,但剪法有不同,王子坐騎剪法就與《五王醉歸圖》的剪法相似,而虢國夫人坐騎的剪法是波浪形三花,看來三花的剪法就像時髦髮型一樣,能變出不同的花樣。▲《虢國夫人遊春圖》中王子坐騎“剪三花”與《五王醉歸圖》相似
▲《虢國夫人遊春圖》中虢國夫人坐騎呈波浪形“剪三花”
任仁發不止一次畫過唐明皇,北京故宮所藏《張果見明皇圖》,唐明皇的形象與《五王醉歸圖》的這位,開臉何其相似?有人說,正是年輕版的唐明皇,還能將醉態、微醺後的赬面表現出來。▲任仁發《張果見明皇圖》與《五王醉歸圖》中的李隆基形象
北京故宮藏有清宮造辦處製作的大漆器掛屏《韓幹明皇試馬圖》,另有一同名的掐絲琺瑯掛屏。兩屏皆描繪晚年唐明皇跨於一肥馬之上,馬鬃呈波浪三朵“剪三花”,與前述“虢國夫人”坐騎同型。三位侍從侍候左右,大漆掛屏因為人馬形象通體施以金箔,看不出原畫人馬色彩。而掐絲琺瑯掛屏則可辨識為“烏騅馬”造型。其上宋徽宗題字一行:“韓幹明皇試馬圖”、鈐雙龍印、宣和印,乾隆題詩二首。查《石渠寶笈續編》卷五十五有《韓幹畫明皇試馬圖一軸》,與掛屏內容相符。原畫藏於清宮“樂壽堂”,其備註:“
謹按是圖載《宣和畫譜》,令入內府。御筆題識:命摹搨上石,頒賜內外臣工,所以垂戒萬世匪徒遊藝好古之為也。
”乾隆將此圖摹搨上石頒賜臣工,目的是為了告誡臣工不忘馬上功夫,勿因遊藝荒廢。可見乾隆對此圖頗為珍愛。可惜原畫今下落不明,僅能通過掛屏遙想原貌。掛屏畫面左上角乾隆題詩進一步證實,此馬定是“烏雲壓雪”之烏騅馬,乾隆題詩云:韓幹(約706-783),唐代畫馬名家,唐玄宗天寶年間,被召入朝廷成為御用畫師。據畫史說韓幹“初師曹霸,後自獨善”,曾對唐明皇說:“陛下內廊之馬,皆臣師也。”所以韓幹也是親見唐明皇御馬之人。所以,任仁發創作的《五王醉歸圖》,以“唐明皇配烏騅馬”,是依據唐代前輩的默契“標配”,繼承李思訓、韓幹、張萱的傳統,任仁發無疑拿捏的精妙。藏於北京故宮的任仁發《出圉圖》是其二十六歲作品,藏於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的《九馬圖》是其七十歲作品,《二馬圖》、《五王醉歸圖》尚不能確定作於何年,曾與故宮余輝先生討論,他認為,這是任仁發偏於晚年的傑作。《五王醉歸圖》與任仁發其他鞍馬作品比較,在馬的造型上稍有不同,因題材所需,要表現“世尚輕肥”的“唐馬”,所以此“烏騅馬”更接近於李思訓、韓幹、張萱的“肥馬”形態。宋徽宗的《宣和畫譜》著錄有李公麟的《五王醉歸圖》,現已不存,或許任仁發參考了李公麟的母本。可惜自唐人以降的鞍馬繪畫技藝,元代以後逐漸無人繼承。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
Hong Kong Jinmotang Calligraphy Research Foundation Limited.
欢迎关注公众号
收藏 | 研究 | 工作坊 | 学术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