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蔡春旭|讀文徵明《雲山圖及詩作》

蔡春旭 近墨堂 2021-03-14
| 点击上方蓝字 近墨堂 关注我们 |


文徵明《雲山圖及詩作》

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近人馬宗霍有云:「帖學大行,故明人類能行草,雖絕不知名者,亦有可觀。」就傳世書跡而言,精於行草的明代書家眾多,而歷來備受推服者一般有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1470-1559)、董其昌(1555-1636)等。祝允明長文徵明十歲,二人並稱名家,祝氏早逝,蘇州人遂以文徵明為善書者。文徵明自知書藝不敵祝氏,自謂於「無佛處稱尊」。實際上,祝、文書法各有短長,詹景鳳(1528-1602)的評價較為公允:



祝希哲有書家之才,而學缺精純閒適之致,又粗氣未盡除,乃趣自超,則以才得之。文徵仲有書家之學,而才未充拓,拘拘簡牘,既被法維縶,又被時代壓伏,無能自振,然意致閒雅,韜斂精氣,入於深厚,視祝蘊籍為多,則以人得之。



要之,祝允明的書法有野氣,而文徵明的字氣息醇雅,更得眾人喜愛。文徵明中年時在北京翰林院從官三載,辭官後於1527年初回到家鄉蘇州,令人景仰的德行、卓越的詩書畫才藝、眾多的門生弟子以及壽登耄耋,造就了他晚年社會聲望的隆盛,以致地方上對其書法的追捧與臨學漸成風氣,松江莫是龍遂有「吳中皆文氏一筆書」之誚。


文徵明在書法上眾體皆善,篆、隸、楷、行、草皆有不凡的成就。小楷和行草書無疑是他最為得意的兩類,傳世作品中也最為多見。《停雲館帖》第十二卷於文氏去世次年刊刻完成,收錄的兩件代表作就是小楷臨《黃庭經》與行草書《西苑詩》圖1)。這即便不是文徵明的本意,也是旁人(文氏家人)眼中其典型的藝術形象。文氏的小楷不需多言,明人曾給予種種極高的評價。本文欲談近墨堂所藏文徵明《雲山圖及詩作》,詩卷為行草書,故僅論文氏書法之一端。


圖1 

明 文徵明 《小楷臨黃庭經》和《行草書西苑詩》 

取自《停雲館帖》卷十二




《雲山圖及詩作》由數部分組成:引首為無錫文人王問(1497-1576)所書「清玩」二大字,下筆大膽,頗有文氏門人陳淳(1483-1544)的風範;畫心為一段米氏雲山,筆墨滋潤而生動,與書卷所用紙張同為灑金箋,二者高度一致,且畫幅右上角有朱文方印「黃」,這方印同樣出現在拖尾黃雲題跋引首處,由此可以推斷,書畫俱為黃雲所請,但內容上並無具體的關聯;畫卷之後即書卷,文徵明錄自作詩歌23首,除《次韻謝方日升見過》外,其餘均見《甫田集》,篇目、內容或有不同。文集中信息往往更全,可以對照閱讀,如書卷第一首作《秋夜懷友二首》,文集作《秋夜懷昌國二首》,昌國即徐禎卿(1479-1511);拖尾則有黃雲(1508)、王世貞(1570)、畢懋康(1633)、李孫宸(1634)題跋。儘管這卷書畫提供的信息不是很豐富,但在細讀其書法之前,我們還是可以考察一下它的上款人黃雲和創作脈絡。


王問書引首:清翫。

款識:仲山。

印章:台憲之章(白文方印)、王氏子裕(朱文方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畫心:雲山圖



文徵明錄自作詩歌23首


文徵明錄自作歌23首(局部)




文徵明(此時尚名文壁,字徵明,而後改字為名,更字徵仲)款識云:


博士丹岩先生以素卷命書鄙作,詩既不佳,字復無法,深愧來辱之意,然或庶幾可以因是請教,故亦不得自揜其醜也。丙戌(二字點去)戊辰(1508)五月,衡山文壁記。



文徵明款識




丹岩先生即崑山人黃雲,其較為詳細的傳記見《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三十:


黃雲,字應龍,太常卿子澄曾孫。子澄原籍分宜,當靖難,師入京,時率妻子微服,至蘇州,與知府姚善倡義勤王,(姚)善印造黃冊,編其子籍崑山,子澄殉節,後其季子澤字彥輝壻於張,即雲祖也。雲少從沈魯游,家貧好學,嘗就藏書家借錄卷帙甫畢,心口瞭然。凡刑名、錢穀、水利、算數、軍旅、儀制無不究心,期為有用之學。宏(弘)治中以貢授瑞州訓導,嘗廷謁,監司恥之,輒欲解組去,時邵寶為提學、劉璣為郡守,皆待以殊禮,屢慰留之。丁外難歸,遂絕意仕進。(黃)雲為文得眉山遺意,一時碑版之作以出其手為重,然非其好,終不與。喜獎成豪彥,訓飭子弟,恐不相盡。而性方嚴,見後生輩冠履不率,或談笑喧闐,輒瞪目叱視。顧鼎臣既官宮寮,(黃)雲遺書勉之謂:「台閣儲材,須飫經綸大略於天下事,乃克有濟。世俗豪華,易至消歇,必以正法眼看破。某見尋常陷溺者滔滔,故特相飭冀銘座側為戒也。」年七十餘卒。



據其他資料,這裡還可以作些補充:黃雲祖上為林屋山人,後遷至崑山;他又號圓嶠居士;著有《丹岩文集》十卷行於世;《崑山人物志》云黃雲「文宗坡老(蘇軾),書法山谷(黃庭堅),皆為時所重」 ,其書法除了學習黃庭堅(圖2),還取法顏真卿,今天能夠在一些書畫中見到他的題詩,結體和筆意有時亦類於蘇軾。《雲山圖及詩作》上的黃雲題跋用筆老道,虛實相映,間架正有蘇、黃意趣。


圖2 

明 黃雲 跋唐寅《南游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


黃雲 跋文徵明《雲山圖及詩作》



黃雲雅好書畫收藏。正德年間撰寫過一部《書畫史》,敘一百四十年中能書者三百餘人。都穆《寓意編》記載其藏有南宋吳說游絲書、宋高宗《賜岳武穆手詔》、金顯宗《雨竹》(上有張疇齋跋),另見諸著錄的有《長史朱公行狀 墓誌銘 輓辭》和虞允文手帖。正德庚午(1510),黃雲攜所藏巨然《廬山圖》請文徵明賞鑒,文氏賦詩云:「筠陽文學倦官職,十年歸來四壁立。探囊大笑得片紙,不啻瓊珠加什襲。」黃雲退官後生活窘迫,但不改其癖。文徵明亦有書畫癖,兩人因此趣味相投。


文徵明和黃雲之間有相當多的詩畫往來。黃雲尤愛文徵明之畫,屢有請託。其中一張畫沒有題詩,黃雲自題其端,復請文徵明賦詩,前後相距十六年,文氏詩云:


尺楮回看十六年,殘丹剝粉故依然。

得君品裁知增重,顧我聰明不及前。

小艇沿流吟落日,碧山浮玉漲晴煙。

詩中真境何容贅?聊續當年未了緣。



此外,文徵明曾贈以《金焦落照圖》,又以趙孟頫畫法為其作山水小幅,大概因此黃雲贈詩有「仙史若修堪補闕,蕭閒合住水晶宮」之句,文徵明在感愧之餘亦有答贈。


回歸《雲山圖及詩作》本卷,文徵明為何要在詩卷前畫一幅雲山呢?黃小峰指出,十四世紀的雲山圖可以用來表達對同僚的離情、對父母的孝思、對出仕之前的故鄉隱居生活的嚮往等含義,不過這些含義至明中葉逐漸消失,雲山圖成為一種仿古樣式。事實恐怕不盡然,雲山圖在吳門畫家筆下仍然會被寄寓某些特殊含義。正德戊辰(1508)三月十日,文徵明與朱凱(?-1512)、唐寅(1470-1524)、吳奕集於竹堂寺,唐寅與僧人古石師「參問不已」,文氏感慨自己對佛理一無所知,遂畫雲山一軸作紀念此事,此處的雲山似與禪機相關,故朱凱詩云:「我愛雲閒自來往,老僧心定笑雲忙。倏焉散去山亦靜,雲意僧心俱兩忘。」圖3)次年,友人朱應登自南京戶部主事升延平知府,文徵明畫《劍浦春雲圖》為贈,以系千里之思,此畫雖非米氏雲山畫法,但是運用「雲」的意象表達贈別之情,並無二致。我們或許可以說,文徵明畫雲山送給黃雲也在表露懷友之心。值得一提的是,過去文人給朋友寫錄近作,兼有簡訊近況之意,近墨堂所藏此卷可作如是觀。


圖3 

明 文徵明 《雲山圖》 

山本悌二郎舊藏




吳門文人普遍天才早慧,文徵明則屬於晚成型人物,他早年的形象甚至是笨拙的。文嘉(1499-1582)《先君行略》記載:「(文徵明)少時,外若不慧。」王世貞則說,文徵明八九歲時說話仍不甚清楚。他早年字不佳,初游郡學,發憤學書,不與諸生嬉鬧,每日臨寫《千字文》十本,書遂大進。今天看來,文徵明的書法在三十五歲以後方漸有起色,六十歲前後個人風格才步入成熟,其成功全憑後天的努力。而祝允明「弱冠即負詩書之名」,唐寅、王寵(1494-1533)等人皆才華早露,藝術發展軌跡與文氏頗為不同。



為了更好地把握文徵明這件早期書作的藝術特色,我們需要回顧文徵明行草書書風的變化歷程。文徵明四十歲之前的字用筆稚嫩,結體傾斜,似乎其手腕對毛筆的控制不夠有力,章法上的處理也不夠穩妥圖4-1)。約在四十歲前後,文徵明的結字開始變得精巧、規整(圖4-2),儘管用筆不夠成熟,但可以看得出來,他在《懷仁集王聖教序》上花了不少功夫,代表性的作品是書於1514年的《悟陽子詩序》(遼寧省博物館藏,圖5),用筆輕鬆、結構穩妥、氣質內斂,顯露出一定的風格。經過多年的實踐,文徵明的行草書風格在五十歲以後基本成型。翁萬戈舊藏文徵明《家書九封》(1523,波士頓美術館藏,圖6)因是信札,寫得較為瀟灑,可以看出其不凡的功力。文徵明的行草書風格在六十歲以後步入成熟,結字的體勢趨於平穩,向左傾斜的程度不如之前陡峭。其晚年風格的作品最為多見,如《行草書千字文》(1529,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且適園後記》(1540,私人藏,圖7)等,均是精美之作,所不足者惟有些拘謹,故詹景鳳有云:「(文徵明)行雖拘拘,乃無一筆不是功深力到,亦時有瀟灑出塵者。」「瀟灑出塵者」大概指信札一類的書寫。文徵明最後三十年的書風非常穩定,沒有太大的變化,七十歲左右的字變得溫厚,去世前幾年的字也一直發揮不錯,只是偶爾因為身體狀況不佳,筆下顯露老態。文徵明在八九十歲時仍然保持著很高的書寫水平,《行草書北山移文》(1558,私人藏,圖8)筆下幾乎沒有倦色,無外乎外界視他為天下之望。總體而言,文徵明的行草書前後風格發展脈絡清晰,沒有起伏或劇變,某些結字特點、用筆習慣在三四十歲時已經形成。


圖4-1

明 文徵明 《信札》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4-2

文徵明致顧璘信札 1513年作

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圖5 
明 文徵明 《悟陽子詩序》 1514年作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6 

明 文徵明 《家書九封》 

波士頓美術館藏


圖7 

明 文徵明 《且適園後記》

私人藏



(屏幕向右翻轉查看)


圖8 
明 文徵明 《行草書北山移文》
私人藏


文徵明《雲山圖及詩作》是不可多得的早年佳作,書法篇幅甚巨,使我們得以仔細觀察其早期行草書的特點和師承來源。文嘉《先君行略》云:「(文徵明)少拙於書,遂刻意臨學。始亦規模宋、元之撰,既悟筆意,遂悉棄去,專法晉、唐。」透露出文徵明早年的取法並不高古,「宋」指蘇軾——父親文林(1445-1499)和老師吳寬(1435-1504)都鐘情於蘇字,而「元」指趙孟頫和康里巎。


文林藏有趙孟頫《臨智永真草千文》,吳寬跋云:「古今人書千文甚多,如趙魏公(趙孟頫)此卷尤秀潤可貴者。……此卷初為臨海葉夷仲惠仲之物,今文太僕宗儒(文林)得之。太僕之子壁好文而能書,必有以識其妙矣。」有學者認為,文徵明早年每日臨習的《千字文》可能就是這件家藏。文嘉也說,文徵明平生雅慕趙孟頫,每事多師之。故其書法取法趙氏並不意外,《雲山圖及詩作》流美圓轉的用筆中就可以看到趙字的影子。而文林的字也得趙氏法乳,其書作中不難窺見(圖9),文徵明和父親一脈相承。


圖9 

明 文林 《題劉珏天池圖》 

天津博物館藏



文徵明早期書法呈右聳之勢,字形偏長,這一方面和寫字習慣有關,一方面受到康里巎的影響。弘治庚申(1500),沈周(1427-1509)子沈雲鴻(1450-1502)借觀康里巎三帖,文徵明看了數月,留下題跋,高度評價康里氏書法天真爛漫、不落蹊徑,又謂:「康裡子山雖稍後出,而其名實與吳興(趙孟頫)相埒,漁陽(鮮于樞)、巴西(鄧文原)不論也。」如果將文氏《雲山圖及詩作》和康里巎的書作《行草三段卷》《草書述張旭筆法記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致彥中札》(《停雲館帖》卷九圖10)等作品相較,不難看出兩者體勢上的相似。而且,文徵明和康里巎一樣,喜歡以章草的磔筆收尾,或是末筆迅疾甩出,以達到將筆勢發盡的效果。所以謝肇淛(1567-1624)說:「文徵仲得筆法於巎子山,而參以松雪(趙孟頫)。」


圖10 

元 康里巎 《致彥中札》 

取自《停雲館帖》卷九




和康里巎書法呈現圓勢不同,文徵明的書法體態多方,顯示出來自《懷仁集王聖教序》的影響(圖11),何良俊和王世貞皆曾指出這一點。文徵明生活的吳門地區是書畫收藏的重鎮,他積極參與鑒藏活動,見識廣博,而在學書上取法寬泛、博採眾長,鑄就了他書風的多樣性。我們不難在《雲山圖及詩作》看到幾筆米芾和蘇軾的書法形態,何良俊說文徵明是「集書家之大成者」洵非虛語。


圖11 

宋拓 墨皇本《懷仁集王聖教序》 

天津博物館藏




近墨堂所藏這卷書法寫於文徵明三十九歲之際,固然不夠成熟,他有自知之明,對黃雲坦白說:「詩既不佳,字復無法,深愧來辱之意。」不過在收藏者王世貞看來,此卷的好處就在於生澀:「書法圓熟,翩翩出晉人,比之晚年筆,少骨而多韻。」所謂「少骨」,指字體結構不如文氏成熟期的書作精巧,有些字中輕滑、嫩弱、空疏的寫法甚至可以說是敗筆,但書作因此體態多樣、別具姿色,不像成熟時期的書作結字千篇一律。趙宧光(1559-1625)曾認為文徵明的書法太「端」,「一於端則時」,也就是有俗氣。文徵明晚年書法結字、佈局太板的問題時常遭人詬病。孫鑛(1543-1613)敏銳地指出,因為文氏「用行法作草」,加之「一律乏諸變態」,所以法度有餘,神化不足。相比而言,《雲山圖及詩作》生意具足,輕快中透著靈氣。而且由於灑金箋的光潔,很好地呈現了墨色的濃淡變化,使整卷作品增色。


王世貞跋《雲山圖及詩作》



黃雲後人不能守藏先輩遺物,此卷遂為王世貞以厚直購得,著錄於《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題跋墨跡與刻本有數字不同,且留有落款時間為隆慶庚午(1570)三月。《雲山圖及詩作》卷內鈐有王世貞鑒藏印「元美」(朱)、「貞元」(朱文連珠)、「有明王氏圖書之印」(白)、「太僕寺印」(朱)、「撫治鄖陽等處關防」(朱),畢懋康據此認為這是王世貞「宦轍所至,常攜以自隨者,其寶愛可知」。王世貞是十六世紀的文壇巨擘,也是蘇州地區的重要藏家之一。據黃朋統計,王世貞所藏書畫數量十分龐大,但現存世者寥寥可數,文徵明《雲山圖及詩作》因此而寶貴。拖尾題跋者畢懋康、李孫宸皆為晚明進士。畢懋康,字孟侯,歙人,萬曆戊戌(1598)進士,以中書舍人授御史,《明史》有傳。李孫宸(1579-1634),字伯襄,香山人,萬曆癸丑(1613)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有《建霞樓集》。畢字類董其昌,李字有祝允明風貌,皆有可觀,二人書跡不多見。畢懋康一跋為同年進士御史大夫唐世濟所作,唐世濟,字美承,號存憶,浙江烏程人。從這卷書畫的遞藏經歷可以知道,它在明代一直被人珍視,能夠完好地流傳於今,想必有吉祥雲護持。


畢懋康跋《雲山圖及詩作》


李孫宸跋雲山圖及詩作》




- 屏幕向右翻轉查看全圖 -




- end- 

撰文|蔡春旭    編輯 | Daisy
公眾號轉載請後台留言申請。
*平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平台立場。



近墨堂小程序

近墨堂官方微博賬號
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
现已上线  敬請關注 


更多阅读👇
近墨堂微信公眾平台徵稿啟示

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

Hong Kong Jinmotang Calligraphy Research Foundation Limited.

欢迎关注公众号


收藏 | 研究 | 工作坊 | 学术资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