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次党代会倒计时丨我看北师大这五年(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师范大学 Author 党委宣传部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在即,党委宣传部采访了若干位教师代表,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回顾过去五年的北师大变化,展望未来五年的北师大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鼓劲加油。
本期三位讲述人——物理学系教授何林、地理科学学部教授董卫华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王学松,将会带我们走进他们在北师大的教学科研生活。
在一线教师们眼中,这五年北师大发展是怎样?个人的成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未来五年,想要实现什么样的“小目标”和大理想呢?别急,听听他们的心声。
何林,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02zq6kmc&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过去五年,第一个感触比较深的是,学校发展变化特别大,在各方面投入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和科研,制定了各方面的政策和规章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随着学校在实验空间、实验器材、实验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室,并取得了很多的实验成果,逐渐扩大国际国内的影响力。
第二个感触比较深的是,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有了不断地提高。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课题报销等工作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从而使教师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在这五年中,我个人也有了很大的改变。2012年我被评为副教授,2015年晋升为教授。同时,因为科研工作比较突出,我也获得了一些荣誉称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应该说,过去的五年也是我成长最快、变化最大的五年。
期望未来五年学校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宽广的平台,能在政策、制度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学校各方面的人才都能够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用。
希望自己在未来五年中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使得他们能够在高校、研究机构等实现自我价值。在学术上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更好、更有影响力的成果发表,将我们的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的实验室,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董卫华,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02ldivn9&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过去的五年,我身边发生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环境变得越来越美,校园里有了更多的绿树和花朵。学校其他相当多的建设也是与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增加了学生食堂,教师和学生就餐更加方便便捷,学生宿舍安装上了空调,同学们调侃的没有空调的北师大夏天成为过去式。
说到北师大主体的建设,最主要的是学科建设,在2017年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北师大有11个一级科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名单,其中包括地理科学学部所承担的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作为北师大的一名地理人,过去五年中切实感觉到北师大对地理科学学部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国际化交流和合作等诸多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空间认知与可视分析研究中心就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地理学部的支持下成立的。
这五年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地理科学学部除了与一些国内高校合作外,每年都会选派一批优秀的本科生赴国外深造,与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都有深入地人才培养体系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朝着国际化不断发展。
2014年9月9日,习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当时我作为教师代表有幸与习总书记握手,习总书记对教师未来发展提出的要求犹在耳边回响。对我个人来讲,希望自己未来五年里继续按照优秀党员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人才培养方面要瞄准世界一流,培养的学生能够走出去,他们能够在国家交流的平台上,国内一些大型的创业公司上都有好发展。同时,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希望教师也多走出去,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北师大能够继续发挥百年名校的优势,厚积薄发,有更多的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在国际一流学科队伍建设中发挥稳定的作用。
我们的实验室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空间认知与可视分析,目前我们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已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在地理科学学部的支持下,2017年12月份,两校第一届双边研讨会将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召开,学部已经派出师生代表准备参加会议。这次交流更是我们实验室与国际上的第一次合作。
希望将来能将实验室的研究科普化和成果化,尤其是有关地图、地理信息、空间认知方面的基础性实验成果。成果化的好处是引领更多国内的学者和团队加入本研究领域,推动地理空间基础性的研究。地理学强调的是人地关系的研究,在这个学科领域内,长期以来对于自然地理的关注比较多,对于人尤其是人与地理环境如何交互,也就是人如何认知地理环境这一块基础性研究比较少,也比较薄弱。希望我们的实验室在未来的五年里,在学校和学部的支持下能够出大成果,用扎实的基础工作为北师大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王学松,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0260wxwx&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五年,北师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是校园里的大环境变化非常大。无论是校园的绿化,还是学生的居住条件,老师的办公环境,科研实验室的条件,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以信息学院为例,原来只有电子楼的办公区,现在科技楼也有了科研实验室基地,从原来相对老旧的实验环境,发展到现在开放的学生电子创新实验室、深度学习实验室、学生教学云平台等。第二是学校向老师提供的支持越来越多。学校的各个部门,从财经到科技管理、教学服务部门,也许还没有达到让所有北师大人满意的状态,但确实是在向现代化大学治理迈步。
作为北师大的一名老师,我们深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促进科技的市场转化,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现在项目做完、论文发表、专利拿下来,接下来还需要思考如何去推动科研成果的转换与应用,这可能是过去五年科研和技术应用角度上最大的一个变化。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是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学校对交叉项目和交流平台的大力支持,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凝聚在一起做跨学科研究。
主义理论学科来说,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排名,我们是全国排名第六。就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来说,我们也是在全国的前列。
未来五年对北师大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学校的整体基础条件,还是发展的状态,都是非常好的。同时,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所有的兄弟院校,包括整个产业界、科技界,都在快速变化,所以北师大在未来的五年里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需要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去解决问题。另一个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整个产业界在倒逼学术界,尤其是在理科和技术学科,产业迭代和知识迭代速度越来越快,面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大。之前可能只是跟同行、不同高校的竞争,现在还会面临企业界的竞争。面临这种竞争,我们确实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如果大学的信息学科能得到足够的支持,未来可能对相应的学科都会有帮助。
作为信息学科的一名工作人员,未来五年我会不断努力,紧跟学校发展的节奏。虽然我们属于高原学科,但是高原学科也可以做出自己的成绩,希望信息学科的老师能在院班子、院分党委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发展自己,能更好地给北师大的各个学科提供支持,培养的学生能有更好的出路,让北师大信息学科发展越来越好。希望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信息学科能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快速发展,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能有更大的提升,能对国内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支撑作用。同时我们也要将信息学科与北师大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希望能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作用。
希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步子能更大一些,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化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打破原来的格局,但是我相信作为北师大的一名老师,只要肯努力,积极适应变化的环境,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倒计时
系列报道
采访:王娟
视频:马赛男
美工:曾秀芳
排版: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