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男孩儿,我有过的错误认知你有吗?
怎么养男孩儿?
这个问题我被问了好多次了。
怀了第一只的时候是个男孩,我兴奋的同时也很困惑,因为自己不懂男孩 。怀了第二只的时候又是个男孩, 我也就认命了,这辈子我注定是要和男孩儿死磕。
对待男孩儿和女孩儿幼年时都差不多,不过哥哥四岁以后我慢慢意识到了不同。我是个独生子女,作为女性,对于女孩的需求再也清晰不过了,在我的认知里,我可以以柔情的方式爱她,可以设身处地去理解她的感受,女性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和沟通才觉得充盈,爱源源不断亲密关系油然而生。
而对于养自己的儿子,用这些方式貌似他们都不领情,我以柔情的方式和他们说话丫撒腿就跑,我设身处地地共情他们会冷不丁来一句“妈妈你眉毛旁边有一颗痣”,放学在路上我很关切地问候他却说“妈妈我想自己待一会儿”。面对这些情况我的感受也是五味杂陈,心里总会嘀咕着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其实不是不开心,是频道没对上。
他们的频道里有一些我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在和哥倆相处的道路上磕磕撞撞了快五年,有了原有认知和现有认知的碰撞:
原有认知:
1. 惯性还把儿子当宝贝养
2. 男孩儿要坚强,哭鼻子就羞羞
3. 男孩子不应该玩照顾玩偶的游戏
现有认知:
1. 他已经升级了,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吧
2. 男孩儿也需要有情绪表达的能力
3. 男孩儿也需要有同理心
01
原有认知: 惯性还把儿子当宝贝养
现有认知:他已经升级了,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
哥哥今年就坐校车上学了,每次我都会送他上去,他选好位置我寄好安全带。在最初的一两个月,每次的告别我们都有很隆重的告别仪式,又亲又抱还加我爱你。随着他和巴士上所有的孩子混熟了,有一次被安顿好后他说,“妈妈,你不要再抱我和亲我了!”,这时我顿时听到了心碎的声音,我还是说了声“我爱你”,灰溜溜地转身下车,下车前我还回头张望了一下他,他已经开始加入巴士上小伙伴们的玩笑了。
我目送着他的校车消失在路的转弯处,默默地回到家,那一整天都对这件事心有余悸。
那天晚餐,我问他“你今天在校车上不让我抱你了,这不是我们向来的告别仪式吗?”哥哥对我主动发起的这个话题貌似欢欣雀跃,他说“因为我是大孩子了!”
我顿时明白了,是时候放手了。
其实哥哥说大也不大,那时他才四岁多一点,但是相对于弟弟,他已经觉得自己是个男子汉了。在男孩子成长成男子汉的过程中,他更需要用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去看这个世界,我给他的尊重越多,他对我的爱感受得也越多。
我和你们一样渴望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会爱的人,这样他才能被爱。从哥倆出生开始我给予更多的是无条件的爱,而随着他们长大,我慢慢地把无条件地爱转变成了无条件的尊重。尊重,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都是亲子关系的基础,而对于不那么善于表达对自尊需要的男孩就更加重要了。被尊重是男性灵魂深处的需求,每个男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男子汉,他们都会渴望自己能像爸爸一样。
养男孩儿的精髓就是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亲子关系的重心,由爱意转向尊重似乎是一段必经之路,即便有再多的舍不得。但是这种尊重也会让我们的关系更为紧密,因为我教会了他们怎么发现真正的自己。
02
原有认知: 男孩儿要坚强,哭鼻子就羞羞
男孩子也需要有情绪表达的能力
在《Raising Cain》这本书中,(中文版翻译成了《男孩不该走的路》)两位心理专家作者认为美国社会的英雄主义文化和传统观念都制约了男孩子的心智成长,有感觉=懦弱,于是造成了太多的男孩独自忍受情绪上的煎熬,他们不知道能用什么方法能和人有效沟通,只有随之而来的暴力或者抑郁沉默。
男孩随着在外界对男性的标准而渐渐不会表达情绪,是可悲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一样,天生拥有敏锐和细腻的情感。在女孩面前“关爱“变得自然而然,而男孩却被视为娘娘腔,心智成长的过程中情绪需要出口,若是不去沟通情绪,久而久之,忧伤的男孩就会变成明日的孤独、苦涩的男人。
大家对“共情”都很了解了,我也是深以为然。在哥倆有情绪时,我会一再说明情绪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有的,要相信和表达自己的感觉,这一切都很正常。我也会去做“情绪三部曲”
1. 认识情绪
2. 体会情绪带来的感觉
3. 追溯情绪从哪里来的
弟弟在小公园玩,滑梯顶上时他喊我过去,想让我在下面保护他,我坐在不远处的公园长椅上说“你今天试试自己滑下来吧!”。他犹豫了半饷鼓足了很大的勇气,两手一松就从滑梯上出溜儿了下去,可是因为滑梯又陡又高,滑下来之后没刹住闸一屁股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紧接着就是放声大哭。
我的对策是:
(第一步:静止人)
这时我没有赶紧冲过去,更没有上去说“没事,要坚强!”。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最好像静止人一样在原地观察,我想观察他是不是真的受伤了(真受伤了当然要立即过去)不过此时,他只是磕碰了一下。
(第二步:观察孩子,整理自己的情绪)
在静止人的同时,我明白他的磕碰是因为我没有应邀帮助他而发生的,愧疚的同时也有些担心,于是我深呼吸了一下,也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
(第三步:上前安抚)
当我上前的时候,弟弟的哭声似乎比之前小很多了,但是还坐在原地,这时我知道他已经不那么疼了。我说“Ouch,摔得好疼啊,你要我抱抱吗?”,如果是哥哥,我会说“我现在能怎么帮你一把吗?”
在他旁边等他完全平静下来了,我就会开始做“情绪三部曲”的了。
(1.认识情绪)
“你刚刚肯定很疼,也很生气,这两种的感觉在一起一定不好过!”
(2. 体会情绪带来的感觉)
“你又疼又生气,那是一种火热火热的感觉”
(3. 追溯情绪从哪里来)
“你刚刚想让妈妈来保护你,可是妈妈没有帮忙,你就摔跤了!”我带着他案情重演一番,“刚刚你滑滑梯没刹住闸一屁股摔到地上了,你肯定很疼”......“你想让妈妈来保护你,可是妈妈没有帮忙,你就摔跤了,所以你很生气!”
(第四步:回归正常)
生活还是要继续,这时的他们肯定想知道下一步想干什么,不过由于执行力欠缺就需要我们帮一把,与其给出一个建议,不如给他们一个选择:
1. 你想跟我坐一会儿还是再玩一下 ?
2. 你想继续玩还是回家?
如此的共情方法让我能收拾好心态去面对孩子,让孩子能有时间在情绪里呆一会儿,也让我们一起能共同面对情绪和排解情绪。
当男孩长大,即便外界世界对男孩子再残酷,我也想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里是有一个情绪的避风港,大家都可以敞开心扉在这个自己不需要表现,不会过度评价,还为对方互相保守秘密的环境里释放自己,这不就是“家”的魅力所在么。
在早晚餐的餐桌上,我们会聊聊大家今天都有什么新鲜事儿,除了分享一些好玩的事儿,我们还会跟孩子分享大人的问题,好比爸爸说工作上的人事变动很让人烦心,我会懊恼要发的文章没有按时写完。这些大人深刻的感受他们不会理解,但是他们能感受到,原来有情绪和感觉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爸爸会有面临选择的时刻,妈妈也需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明白,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找办法去征服自己情绪上的那道坎儿,唯一的办法就是,分享出来。
我们大家都本着一个开放的心态,每天睡前阅读结束关灯之后,都会在一起躺会儿,听他们东一句西一句地说话,那时他们的身体和心情都安静下来了,在最想说话的时候,很容易就说出内心的声音 。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在他们青春期的时候,临睡前我们还是可以坐在他们的床边,像幼年时候一样摸着他们,听着他们说自己的事情。能有一份这样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是我们渴望的,而实现这种渴望的路径就是给他们打造一个情绪的避风港。
03
原有认知:男孩子不应该玩照顾玩偶的游戏
这是哥倆的堂妹,弟弟可喜欢照顾她了
男孩子也需要有同理心
哥哥从小都不喜欢毛绒玩具,但有一阵儿和一只小熊毛绒形影不离,吃饭时把高椅让出来给小熊,睡觉把被子给熊盖严实了才自己去蹭个被子角,出去旅行时把熊放在行李箱上拉着走,还有一次他准备扎爆气球,还让出了自己的保护眼罩让小熊观摩,他似乎把小熊当作了照顾对象,不过这阵过去了,小熊就留在了床上。
在我以前的认知中,只有女孩子才玩照顾玩偶的游戏,那份爱和关怀与生俱来,而男孩子的真情流露却略显别扭。但是男孩和女孩天生都拥有敏锐和细腻的情感,如果因为别扭而阻止男孩玩照顾玩偶的游戏,那用什么方法能让他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感受?用什么方法能学会共情和换位思考呢?
男孩子在同理心上的发展是相对落后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不那么贴心”,所以就更需要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去体验“同理心”了。
做到这三点,我和哥倆频道就对上了,不知道日后还会有什么频道干扰,我还会继续分享。你是怎么养男孩儿的呢?
今天想做一个活动,留言赞数最多的那位朋友,送你一本原版英国moonlight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书籍MY FIRST DISCOVERIES,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里面有纸质手电筒和胶片透视眼,互动性非常强,这套书籍哥倆已经收藏了一柜子了
我搜了搜,国内的翻译版叫“第一次发现丛书透视眼系列/手电筒系列“,不过翻译和画面精美度都不如原版,你家孩子喜欢哪个主题自己来选
截止6月16号晚6点
2018. 6月
纽约
by:晨宁
「 晨宁,定居纽约长岛,用蒙特梭利的方法在家快乐育儿,哥哥Siggi (2013年8月),弟弟Magnus (2015年12月),这里记录着我们共同成长的故事。」
亲子游戏|家庭教育|陪伴方式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看看我们的故事|亲子生活 可以 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