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孩子做那么多,为什么他不会感恩?
我很孝顺,当一遇上自己的孩子不感恩,我就不能忍。
故事一:
这次旅游到大理,古城买了两个旺旺队彩泥狗挂件,捏得一点也不像,但是哥倆把它当宝贝耍。在环洱海的途中,他倆抢狗把狗脑袋给折腾掉了,哥哥难过了一路,吵着要回古镇再买,我告诉他我们不会再回去了,接受吧。我爸见不得孩子委屈,满口答应外公一定会再买回来。
第二天到了丽江,我爸早早地就去古镇做侦查了,发来了一张照片,五只狗挂件都捧在他的手心,追加一条语音:“看,阿公全给你买来啦!”原来心里装着事儿的外公把旺旺队的彩泥狗能买的都买了,哥哥马上兴奋起来“阿公,我们这就来找你!”
于是,我们一家人浩浩荡荡追着外公的定位就过去了,途中正好经过了一家卖彩泥挂件的商店,哥哥把照片拿出来一比,发现商店里有一只照片上没有,我没答应买,说先去找外公。和外公汇合后,接过外公一手的彩泥狗,连谢谢也没说,闷闷不乐地一心想着没有的那只。外公和我面面相觑,这孩子怎么不懂满足?
▲这嘴撅的,都怕你收不回来
说起这些心凉的瞬间,又让我想起几件事儿。
故事二:
哥哥两岁半的时候第一次去迪士尼,弟弟两个月。不仅在园区里暴走一天,我还要胸前背着一小火炉,火炉在我怀里吃了睡睡了吃,根本就放下不来。哥哥一进园子就跟疯了似的撒蹄子跑,拉手也不拉,推车也不坐,一整天下来我和麦命只剩下半条(以后就这么称呼娃爹“麦”吧,他的名字也是Magnus,中文名我爸几年前给起了个“麦凯”)。
▲第一次去迪士尼,背弟弟一天和追哥哥一天,我选择前者
哥哥玩遍了为数不多符合高度的游乐设施之后,最后因为无法和队伍过长的米奇老鼠照相而当场炸翻,情绪完全失控,使劲喊,“迪士尼一点儿都不好玩!”麦手推着婴儿车,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他把眼睛闭上叹了口气:“他应该是累了!”
故事三:
这次暑假我带着孩子先回国, 两个星期后麦才到,他念娃心切,到的那天还没见着人就听见声音大喊“爸爸来啦!”弟弟兴高采烈地从客厅飞奔到爸爸怀里,哥哥那时在画画,连头抬都没有抬,鸟也没鸟爸爸。我和他爹都怀疑哥哥是不是聋了,爸爸凑到他面前说,“爸爸来了,你想我吗?”,哥哥说“等一下,我在画画呢!”瞬间,我听见了心碎的声音。
故事四:
和哥俩亲子游戏,也是治愈一时崩溃一时的活儿。好比说我前天晚上把手工材料都码在托盘里,第二天他俩一见就要撸起袖子玩。弟弟用着2岁孩子的情商干着4岁孩子才玩得转的手工游戏,还不让我插手,他把所有的亮粉盖子都打开了,最后pia一下把桌上亮粉洒了一地,我让他去找扫把扫干净,他嬉皮笑脸地不肯扫,我再说一遍,他就跑了,大喊着“妈妈收拾!”
说声“谢谢”有多难?我们都想让孩子感受到爱,能表达被爱,可惜年幼的他们还没有被训练成会感知的物种。
不过话说回来,会说“谢谢”就是懂礼貌和感恩了吗?刚刚会说话的孩子可以被训练到条件放射式地满嘴讨好,嘴上抹上了蜜不但能被贴上“懂礼貌的孩子”的标签,也能讨得到大人的欢心,甚至还能变成大人炫耀自己孩子的资本,刚会说话的小宝宝就能蹦出一个“谢谢”是多少令家长骄傲的事情啊。可是再想想,小宝宝真的懂“谢谢”和“请”吗?他是真诚的吗?
为此找了几篇文献来求证
我妈妈生前信奉基督教,她祈祷的经文里出现最频繁的就是感恩,“要常常喜乐,凡事祷告,凡事谢恩。” 她和晚期直肠癌斗争了两年半后 ,很遗憾,肿瘤还是战胜了她。可奇迹的是,她在临终前出奇般坦然,癌痛如洪水般滚滚而来,但她的脸上依旧充满了平安,她不停祷告,她说人走了只是暂时的告别,我们会在耶稣基督里再见。
我至今都没有如她所愿成为基督教徒,衣橱里有她那本写满感悟的圣经,偶尔翻翻一知半解,可是她的力量一直震撼着我。我深以为然,人生再无常,只要感谢生命中依然有光的地方,就能撬动自己的快乐,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就有了和喜乐相处的诀窍。如果孩子从很小就拥有对感恩的认知,那么他们的人生肯定会带着喜乐的光彩。
真正的感恩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父母付出
2. 宝宝意识到父母在付出
3. 宝宝作出回报
条件一
父母付出
养育很难,我们顶十月怀胎的不便,承受着各种痛楚把孩子生出来,经历艰辛的母乳喂养,一夜醒八次连看见朝阳都觉得眩晕的早晨,孩子生病时的心疼,管教方面的层层关卡,长大以后我们还要操心择偶婚姻工作甚至还有他们的后代,做父母像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艰辛旅程,我们时刻都在警觉,时刻都在面对新的问题。
不过,说“付出”又不太贴切,因为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远远超过了付出的辛苦。是孩子在告诉我们没有谁是天生的好父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学会“给”和“爱”;孩子也让我们去观看自己的一部分,让自己活的比没有孩子时更立体。
其实孩子给我们带来意义,早就融化了我们漫长的付出。
条件二
宝宝意识到父母在付出
宝宝能意识到吗?事实上是未必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就是一种理解周围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心理状态就是我们思考的,感知的或相信的东西 。孩子要慢慢在这五个阶段进阶才能慢慢掌握感知他人的能力,大家都可以测试一下
第一阶段:知道每个人都会想要不同的东西
第二阶段:知道每个人都会在想不同的事情
宝宝觉得所有人都能看到他看到的东西,所有人都能想他所想,尽管处境都不同。不同的事物,每个人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是宝宝需要刻意学习的。
第三阶段:要了解某事,需要亲眼看见或者别人告诉你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宝宝在自己的房间玩,总会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地听见他大喊:“妈妈,这个怎么玩?”他们没有意识到,妈妈没有在他的房间,看不见这个玩具,当然就也不晓得什么怎么玩了。
第四阶段:你以为的有可能是错的
所谓的“错误信念” (false belief)。为此我跟哥倆做了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把爸爸放在办公桌上的巧克力藏在了壁橱里面,我问他们,爸爸回家的时候他会上哪里找这块巧克力呢?2岁的弟弟说会去壁橱里找,5岁的哥哥说会去办公桌上。
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正是儿童在“错误信念”上的进步,2岁的孩子无法将自己知道的和别人知道的分开,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就可以正确预测了。
第五阶段:每个人都会表里不一
如果没有孩子,我们不会一年去两次迪士尼,我们不用去亲子餐厅吃饭,我们也不会将宝贵的时间用在亲子陪伴上,更不需要把自己大好的周末按照孩子的小觉和兴趣班时间切割得七零八落。如果没有孩子,我会美滋滋地躺在沙发上,想怎么浪费时间就怎么浪费时间地过周末。
然而,就是因为养育孩子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能支持我们的就是在找到乐趣的同时,很治愈看着孩子成长。
宝宝不知道大人会这样的表里不一,这方面的认知能力欠缺,导致他无法感恩。
条件三
孩子的回报
我总觉得,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对他好,他们长大了,自然而然也会对我们好。也许当下,让我们唯一宽慰的是,孩子能快快乐乐地信任我们,每天都笑哈哈,就图这点回报了。
但是怎么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感恩呢?
有一年我生日,麦问哥倆“妈妈过生日你们要对妈妈说些什么吗?”,Magnus说“妈妈,我把我的贴纸送给你!”,Siggi说“妈妈,我把我的乐高送给你!”。
真慷慨!这都是你们心爱的东西啊,但是老母亲怎么会因为贴纸或者乐高兴奋得睡不着觉呢,每个人需要的东西都不一样。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就知道,妈妈最想要的是一本书,一张美容沙龙的礼券,或者清净的一天。等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和计划观念,就可以计划星期六和爸爸去书店买书;爸爸单独带我们出去玩,妈妈可以一个人享受自己的时间,这些表达爱的方式都会在他们心智和认知准备好时,才能一切就位。
所以,孩子不是不感恩,而是他做不到。
那感恩教育到底怎么做?
就这三点
1: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2: 你知道的别人不知道
3: 学会真诚的说“谢谢”
1: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不同,是世界的常态,世界很大,那么多的思维和价值观,意识到有人爱萝卜,有人爱青菜,是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萌芽的必经之路。
其实,刻意地去问问题就能渐渐激活这种意识,比如怎么设身处地得想弟弟的玩具被抢走时他会有什么感觉?晚上想吃面条的你去打个电话给爸爸,问问他想吃什么?
这里每一个问题都配合着孩子的换位思考。在亲子共读时,有一个典型的提问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感觉怎么样?大卫惹麻烦,把花瓶打碎,妈妈很生气,他会有什么感觉?2岁左右的Magnus还无法设身处地得去感知,但是他记得自己的故事,“上次你执意要爬到桌面上,最后腿一瞪把桌子上的碗踢到了地上,那时妈妈很生气,你也一直低着头不敢抬起来,脸涨得通红,这种惭愧的感觉你记得吗,大卫现在就有。”
2:你知道的别人不知道
讲故事的能力很重要,睡前阅读和口述故事中孩子们就有了对讲故事的向往。但是别指望着他们讲一段完整的上下文,每次听完他们的话,不是丈二摸不着头脑就是火烧眉毛。比如哥哥暑假的夏令营每天要游两次游,他有一天回家跟我说“今天老师不让我游!”本身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被这么一说就像极了受委屈,我再问也问不出什么,一心急打给老师,事实上,今天游泳池坏了。
因为故事的很多细枝末节我们不知道,他们却以为我们知道,于是在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就造成信息不对称。让孩子明白你知道的别人可能不知道,看似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可以用准备生日惊喜来练习,惊喜靠的就是信息不对称。我们一家人浪漫说不上,但是会时不时能给互相准备点小惊喜。爸爸过生日,我和孩子们一起去买了他喜欢的neuhaus巧克力,还取了蛋糕。保密了一下午,傍晚还没等爸爸进门,哥哥就跑到走廊上载歌载舞地就告诉他了。
▲哥哥指挥怎么下刀
3: 学会真诚的说“谢谢”
感恩在人的互动中是无处不在,抓住那些互动的瞬间,刻意强调,就是一堂很好的礼貌教育课。比如弟弟把玩具分享给了哥哥,“谢谢你的玩具!”不如“谢谢弟弟把喜欢的玩具让给我玩!”来得真诚;奶奶从冰岛来看望孩子们,带来了一个绘本,这时“谢谢绘本”不如“谢谢奶奶花时间去书店给我们找这个绘本”来得真诚。
感谢人的行为远远比感谢任何物体来得真诚得多,至少付出的那一方听起来心理也倍感舒坦吧。
最后,想抛出一个问题,其实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把空闲时间都围绕着孩子来安排?
在我们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围绕着孩子,比如说孩子的作息,兴趣班日程,带他们去好玩的地方,高质量的陪伴。若是不围绕着孩子,那么就有人以他们为中心,我和孩子爹撇下他们,去过过想怎么浪费时间就怎么浪费时间的时光。掰着指头算算,好像没有多少次是让孩子陪着我们去干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大人的欲望太多了,在有孩子之后多多少少都受到了阻碍。
“不同的人想要不同的东西”,也就是每个人都想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这就意味着孩子要有将心比心的心智,去接受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去成全父母想做的事情的,比如说爸爸妈妈在忙要学会自娱自乐,陪着在书店或者商场逛大人的区域,去不那么以孩子为中心的旅行,陪着大人吃一顿饭,陪着大人户外跑步等等,这都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吧。
晨宁
于纽约
2018年9月
(天,都九月了,失踪人口终于上线了。荒废了一个多月,在有新功能的秀米里编辑完准备粘贴到这里,发现连平台的密码都忘记了,浏览器都不帮我记着,让我急吼吼地去找回。回国杂事缠身,还好圆满收尾,接下来再也不想离开那么久了!上周三孩子们上学去了,到现在开学的幸福还是温热的,因为终于能每天在熟悉的书桌上继续码字了。感恩你们的不离不弃,用这篇文章跟你们道一声谢谢,我回来了!)
参考文献:
Amy G.Halberstadt, Halberstadt, A.G., Langley, H.A., Hussong, A.M., Rothenberg, W.A., Coffman, J.L., Mokrova, I., & Costanzo, P.R. (2016).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gratitude in children: A thematic analysi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Jackie A. Nelson Lia Beatriz de Lucca Freitas Marion O’Brien Susan D. Calkins Esther M. Leerkes Stuart Marcovitch (2012). Preschool‐age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gratitude: Relations with emotion and mental state knowledge.
「 作者晨宁,定居纽约长岛,用三年打造了一片家里的蒙特梭利乐园,儿戏由此而生。哥哥Siggi(5岁),弟弟Magnus(2岁),儿戏国记录着好玩,好物,和走心的育儿小故事」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看看我们的故事|亲子生活 可以 很好玩
扫二维码关注“儿戏国“
回复关键字就可以定位相关文章啦
回复「差异」看怎么不焦虑自己孩子的差异
回复「专注力」看如何保护专注力
回复「秩序」看如何让宝宝学会收拾玩具
回复「二胎」看怎么处理同胞冲突
回复「电子产品」看如何控制屏幕时间(2-10岁适用)
回复「情绪」看情绪管理,哭闹怎么处理
回复「育儿方式」看冰岛人怎么育儿
回复「男孩」看养育男孩
回复「睡觉」看睡整觉,分房睡(非睡眠训练)
回复「带饭」看可爱餐盒
回复「死亡」看如何面对外婆的离世
回复「数学」看数学对话游戏
回复「英文阅读」看自主阅读,讲故事,学前阅读技能,字母,音韵,语感
回复「无字书」看怎么讲故事孩子爱听
回复「橡皮泥」「角色扮演」「拼图」「积木片」「身体游戏」「乐高」「魔术」「纸巾筒」「纸箱」「泡泡」「冰块」「小猪佩奇」「旅行游戏」看相关游戏
回复「艺术启蒙」看怎么保护艺术天赋,怎么在家做艺术启蒙
回复「画画手工」手工贺卡,树叶玩法 ,画中画
回复「STEM」看科学游戏(火山游戏,小船历险,汽车轨道,颜色游戏,牙签建筑师)
回复「买买买」看玩具展,桌游,角色扮演 玩具,低幼玩具,童装,宜家买什么
回复「亲子游」看冰岛迪士尼 纽约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