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小衔接的第一年,这是我们每日的课后计划

晨宁Chenning 晨宁的 2022-07-20


自从我写过自己的日程安排之后,有很多朋友都想看孩子们的日程安排,这个话题放在我的文章清单里已经很久了,除了写过几篇周末的流水账,一直也没有提上议程。


坦白讲,我并没有觉得我给孩子的计划好到能和大家分享的地步,我深知给孩子设定计划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包括大人自身的执行力、对规则边界的设定、给孩子的心理疏导能力。看似几句话,但对我来说,为了课后计划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伴随着孩子与我的挫折感,这些都是我们从舒适圈走出来的过程。


而有了计划,执行下去就大功告成了吗?


未必,随着老大开始上小学(美国公立学校的幼儿园K和小学是连着的),我时常会发现打怪升级的育儿知识,总会不够用;孩子们的需求和感受,也随着每日一点一滴的积累在发生改变;我的价值观,也时常需要修正。


正是上述的这些毛病,我总会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不停沟通,不断地更改,不求长期执行下去,只求建立了熟悉的操作系统,就总能把计划引到正确的路上。


分享出来就当作抛砖引玉吧。希望,我们都能以每学年为节点,让我们和孩子一年比一年规划地更好。



1。

为什么要计划?


很多人觉得计划很难,万事开头难,先放下“计划做了也不执行”的成见,才有跨出舒适圈的可能。我自己就是养成了给自己计划的习惯,才发现,一切的效率突破都来源于一开始这看似浪费时间的思考。


首先,有规划和没有规划的日子,时间一久就能看出明显区别了。


在幼儿园开始的那段日子,我们没有课后计划,但是又有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就用了脑袋里很大的容量去为放学后的四个小时做安排。


经常是看当下孩子的兴致去干事儿,临时想到手忙脚乱,或者被很多琐事打乱。日子一久,就发现我对每一天都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而有了规划之后,如果还能执行下去,对时间花在哪里就有了清楚的认知,可以在日后做任何调整。


其次,有规划的活动是刻意练习的助力。


对于那些需要刻意练习的活动(例如阅读、写作),“感兴趣、想做”的内驱力会随着枯燥和重复渐渐消退,而如何用外驱力去驱使内驱力,就是那一套“在哪里,什么时间”的执行方案。


是的,对一样事情有着长久的动力是很难的,尤其是学习一样技能。这个在我练习跑马拉松时就体会很深,我时常有短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心情沮丧,就犯懒想逃避训练,面对自己这样的毛病只能靠一套有规划的方案。戳旧文:《这样达到目标的方法,简直是人生的作弊器呀!》


我为孩子们的课后时间制作了一个表格,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当有了计划并执行下去,我就不需要时刻催促“该做什么了”。


虽说制作计划需要很大的投入,但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一旦开始,就能一点点攻克小目标,不断进阶,把大目标忘掉反而让人轻松了很多。


只需要花80分的心力监督执行,把20分的力气省下来,让自己心无旁贷地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2。

我们的计划


有主题的计划


这是我们一周抓大放小的计划表,表格里的每项意味每日的重点,而且是用孩子的语言,游泳日叫wet day,动脑筋日叫brain day,滑冰日叫ice day, 自由活动日叫 free play day, 周末就是field trip and sports day。把最主要的事情干好了,其余的事情在特殊情况下就可以纳入plan b。


Plan b意味着原计划被打乱,采取备用计划,在原有计划上做调整,和取舍。

 

调整,好比说,因为哥哥今天睡前阅读不想读分级书,只想听我讲,那么我们就达成共识在明天早餐后把今天晚上没有读的书读一遍,这就意味着早上吃早餐的时间要被压缩。

 

取舍,好比说,弟弟在大家玩桌游时大声捣乱博关注,他整个人坐在了游戏上,还用脚把每个人的牌都搅和到一起。管教未遂,就放弃玩桌游的念头,去安抚他的情绪。与其硬着头皮吼着孩子把桌游玩到底,不如不再纠结这个计划,因为纠结更多,境遇也不会改变。

 

要知道,每天在内容上的取舍只是暂时的,突发的,有临时计划的,这并不代表着我们的计划不合理,安排不高效。


然而,如果长期被迫陷入plan b,那就意味着计划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原有计划要崩,要重新修正计划。


这是设定计划的大思路,我们做计划并不是一定要做到“某件事”,而是在孩子的反馈中做反复分析思考,在适当的“变通”,和毅然决然的“不纠结”中,增加更多对计划的正面体会。


细致到时间段的计划:



星期一,是游泳日。


这是继哥倆一周一次游泳课之后的自由练习时间。我需要带着两个孩子从换泳衣、紧盯着两个人的脑袋都在水面上,督促练习,还要兼顾有趣好玩,再到洗澡、穿衣服,来回开车的路程就会用掉40分钟。


这一天,精力大部分都消耗在了这里,回到家的活动就是更随意,以便给我储存精力做睡前大约一个小时的阅读。


睡前程序每天都是规律稳定的,洗澡,刷牙,穿衣,我们互相给对方读书,睡前画画写东西(哥哥安静下来的过程),麦坐在房间门口管理房间秩序,孩子睡觉。



星期二,动脑筋日。


就意味着我们会静下心来做一些练习,或者在一起玩桌游。写完作业之后就可以开始了,我们用的逻辑题是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pany出版的《Building Thinking Skills® Primary》、《Building thinking skills: Beginning》适用于三岁和五岁,桌游之前写过一篇。


不过,对于认知提高我在现阶段是有执念的,不要为了刷题量而去做题,为了闯关进阶而去玩桌游,内心在过程中得到的喜乐和成长比起这些可量化的数字意义大得多。所幸,有了互相的思考、沟通、感知的体验才不冤枉我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课后的时间,动和静我也是有考虑的,如果有大块的安静时间,那么就要有一小部分运动的时间。通常,下午是麦去锻炼的时间,他会拉着哥倆一起做体能训练。



星期三,滑冰日。


在冰场回家的路上,哥哥就会把作业写完,因为他知道,越早写完就能留出更多的时间玩耍。晚饭后,我和麦分工合作。我带着弟弟做画画手工,或者挑一个适合他级别的桌游;麦带着哥哥,要不就是练钢琴,要不就下国际象棋。





星期四,动手日。


一直以来,我们借鉴的是瑞吉欧的“项目式学习”,内容的安排都是孩子告诉我的。


比如说孩子问过的问题,反复阅读的书籍,和喜欢玩的东西,一切以他们为主导,我的角色就是记下他们的问题,进行思维对话,提供资源,再扩展到输出的过程。  


更多细节,戳旧文👇

《科普知识有限的我怎么帮孩子打开未知》

《面对三岁五岁没完没了的问题,我有几条生存法则》



星期五,自由活动。


这个下午是我们非常期待的,可以尽情地玩玩玩了,work hard,play hard。


你应该会发现,除了完成了主题内容之外,每天雷打不动的活动就是“自由玩”了。我不喜欢被过度”规划“的日程表,更不需要一切的活动都要赋予”教育意义”,单纯地让孩子来主导游戏,是他们内心深切的需求。


另外,我把晚饭这种每日家务的巅峰时刻外包了出去,躲过了一天最容易情绪大爆炸的时段。


我知道自己的弱点,我没有办法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如果我顾的上家务就顾不上孩子,家务孩子同时出状况这种人生巅峰的状态会导致我情绪崩溃,全家遭殃;同时,我和麦对每日重复琐碎的擦桌子擦地擦厨房洗碗总会想办法做出逃避(宁愿陪孩子),深知大家这样的毛病,我们达成一致请外援。




3。

计划的思路


无论孩子是在家早教阶段,还是上学后的课后阶段,这是我制定日程计划时考虑的三点:


1. 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2. 内容的平衡

3. 大人的时间安排 


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任何计划能得以执行,并执行下去,都不是靠我们制定的,而是孩子会”告诉“我们。  


这里的”告诉“并不是口头上的,而是通过我们观察、倾听、提问、对话得来的。也许在孩子还小抓摸不透他喜欢什么,那么提供广泛的体验,去试探他的兴趣,再通过他的问题去寻找资源和安排活动,就是投其所好的最佳依据。


内容的平衡

这个关乎于你对孩子的目标。


按照北美幼教协会给幼儿发展定义的几个领域:认知、社交情感、精细运动、大运动、语言。


每个领域花多少时间,在于哪个领域更薄弱,对哪个领域更加感兴趣。


另外,无论孩子是学龄前还是已经上学,留白玩耍都是不可忽略的,这是我在每日计划中必须优先安排的事情。


对于给孩子的时间安排,不仅需要大人的努力,还牵扯到了孩子的主观意愿,家里孩子越多情景就越复杂,有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的准备,不把行程安排太满,才不会陷入自找的焦虑。


大人的时间安排

你我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不但要顾家,顾队友,顾孩子,还要顾自己,而真实的情况是,顾得了前,就顾不了后,要什么事儿都亲力亲为,那么精力和情绪管理就总会出现问题。


无论你是赚钱养家、全职育儿还是半职兼顾,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现有局限里找最大的突破。


每个家庭在工作生活时间分配上都存在取舍,我们和孩子的性格也需要不断修正。在自己期望的育儿方式和自家的局限之间,直面差距。


所以,我们不做任何与自己情况不符的事情,不把别人家孩子的一套放在自己家里,用自我蒙蔽来掩盖现实和理想中的差距。


作为母亲,我希望我为家庭做出的每个选择都是真实的,有策略的,虽然也会时不时掉坑,那就再从坑里爬出来吧😶


终归,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抛砖引玉的时间咯~


p.s: 这两周有些事情推文不规律,也一直不在线。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如果在48小时之内没有回复,就回复不了了:(,这个很不科学的bug导致很多沟通都是单向的。大家要是能在最新文章下面的留言区留言,我早晚都能看到,也早晚能回复你。比心~



晨宁 2019年6月 于纽约 



近期推文




👩🏻文章关键词搜索方式👩🏻

1/点击右上方小白人进入公号主页

2/滑到底点击“全部消息“

3/最上面出现搜索栏

4/输入你想搜索的东西





「 这里都是晨宁的文字和照片,我们住在纽约,有一个北欧/中国文化融合的家庭,哥哥Siggi(5岁)/弟弟Magnus(3岁)。在这里,有从0岁起的早教游戏和陪玩经历(覆盖语言、认知、社交情感、精细运动、大运动),蒙特梭利家庭环境的落地方法,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亲历体会,还有育儿育己的时间管理和自我成长。」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跟你分享有趣的亲子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