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父母时间、能力、资源有限,到底给孩子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80年代末的孩子,成长环境相比现在孩子,更为冷静和平和。那时,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童年本该在做的事情上。
不想放过试错的机会,抓紧教育资源,一刻不停地忙碌,好像一定要做点什么,才不会在当下体系中掉队,只有这样,孩子将来生活才会好。
这种心态不分在哪个国家,而是整个时代的困境,就像这位读者在《职场妈妈的平衡与取舍》文中的留言:
我鼓励他能在社交场合主动去认识陌生的小朋友,和朋友打招呼,他需要很长很长的适应时间,长到散伙了都没适应过来;
连续三年送他去的运动夏令营,尝遍了各种团体运动,最后他爱上的是游泳和体操。
几年实践下来,我也渐渐梳理出一套设定大目标的思路:
目标:你希望传递给孩子什么品质? 行动:为了达到这个这个目标,能怎么改变?为此要牺牲放弃什么?遇上阻碍,怎么采取权宜之计?
希望他能活出自己,可是却觉得他天性的慢热在阻碍发展;希望他能有自由的选择,可偏偏执着于团体运动。
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时间改变,但个性是无法改变的。最重要的,去接受他原本的样子,去支持他应该做的事情,给予无条件的爱,这才是我的起点,才是育儿最重要的事情。
一本诠释无条件的爱的童书《love you forever》,讲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从幼年到少年,从青年到成年,从成家到立业,无论孩子是哭闹、淘气、叛逆、无理,妈妈的爱不曾改变。
「想成为的人」与「是什么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做了什么。
然而,教育的本质就是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递,有了平日积累,他们就更有可能去接受我们的价值观,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汇入了他内心的声音。
他的情绪控制力,时间管理能力,社交能力,注意力,语言能力,记忆力......
这些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小剂量的试错积累起来的。
当在孩子遇上困难时,我们能如何回应是培养社交情感的关键:
我们能如何回应,让孩子在压力下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学会自己控制,管理压力,为自己做决定? 我们能如何回应,来维系亲子关系?让他感觉自己在被默默支持?
你记得吗?那天晚上睡觉时间快到了,你依然在房间里和弟弟吵闹,妈妈很生气,大叫了一声你们才安静下来。(描述事实)
那天晚上妈妈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如果你们一直吵妈妈就没办法做,所以妈妈心情很不好,但大叫是不对的。你能告诉我你的感觉吗?(交换情绪和需求)
妈妈不想总生气,但妈妈也想要自己的时间,通常是你们睡觉以后。你觉得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交换想法)
我:“看你样子挺挫败的!”
他:“你不要再说了!”
我:“嗯!”(我也保持沉默,直到他再次开口)
过了一会儿,
他:“你看这个乐高就是接不上,怎么都接不上!”
我:“是啊,那怎么办呢?”
他:“不知道!”
我:“上次搭小飞机也是同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处理的?”
他:“我上次.....”
我:“接下来你能怎么做呢?”
他:“我会......,但是我觉得我做不好”
我:“不如你先试试,如果遇上困难了,我们继续讨论。”
他:“好!”
我是个普通的妈妈,我会沮丧、会烦躁、会崩溃,但我不隐瞒,因为妈妈也是个有有血有肉的人,当有大情绪时,是可以直面它,不去对抗它的。
“早上我们都没有抓紧时间,就没赶上校车,妈妈真的很烦躁,我需要做一下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当我们能把育儿目标理顺,与行为匹配,就可以支持孩子去闯世界了。当他们有被看见和倾听,在经历时能被事前预告与事后复述,还有情绪管理的榜样,我相信,做到这些可以击败任何时间、能力、资源上的局限。
这些,才是能给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晨宁 于纽约 2019年11月
参考文献: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and Student Benefits.Retrieved from: www.promoteprevent.org/sites/www.promoteprevent.org/files/resources/SELbenefits.pdf
晨宁有话说:
你们也知道,早期教育、儿童心理知识大框架都是一样的,最新的研究也不会在一年中有多大的变化,而唯一变化的是我们的认知、思维方式,和实践反馈之后的心得体会,这些是比单纯的知识更加值得分享的事情。
这是今天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跟你分享有趣精彩的亲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