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像养植物一样,去养育你的孩子

武志红主创团 武志红 2024年11月22日 13:00
作者 | MISS蔷薇
编辑 | 张脆梨
责编 | 陈轻轻


前段时间,一个同事分享了他侄女的故事:
 
侄女从小到大都非常优秀,名校毕业,一路硕博,但因为抑郁症,一直没有去工作。 

看着曾经引以为傲的女儿,现在变成一个“家里蹲”,她父母怨气冲天:

原以为等她毕业后,前途会一片光明,但现在整天待在家里打游戏,不愿出门也不愿社交,看着就心烦。

同事也很唏嘘,一直以来侄女的爸妈都对她寄予厚望,从小到大,钢琴、书法、舞蹈、各种早教课和名师补习班……

光是这些费用,就花了不少。

也难怪她父母现在痛心疾首:这笔投资,真的值得吗?

然而,暂且不说是否值得,在这个侄女身上,我看到了现在太多孩子的身影——

从小在父母的鸡娃中长大,成绩光鲜亮丽,但其实精气神早被透支,最后出现了心理问题。


有毒的养育环境

过度鸡娃,本质上折射了一种功利化的养育方式——

高知识性养育+低情感性支持。

即:父母过分强调智力、学习和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养育关系中的情感支持。

从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来看:

知识性养育,是对外在成就的追求,属于阳性力量;

情感性养育,是对内心稳定的滋养,属于阴性力量。

而阳盛阴衰的结局,往往是生命力被榨干,失去动力、灵性和能量。

在这种的养育环境种,很容易养出三种孩子: 

① 高分低能。

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张炘炀,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因为父母的虚荣和控制欲,张炘炀在父母的安排下,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是当时最年轻的硕士和博士。

然而苦读8年获取博士学位后,他至今一事无成,靠父母接济,安心躺平啃老。

这样的“低能”,并不是因为孩子本身能量低、能力差,

而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的高期望控制,无法展开自己的生命力,从而被榨干了生命能量,由此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

② 心理脆弱。

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在6-12岁的在校学生中,约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18岁以下抑郁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超2800万人。”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的一个话题: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这么多?

其中有个回复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以前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课余活动,可以去大自然撒野。

但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关注点是“你只需学习好,其他的都不重要”。

孩子只能家庭和学校无缝衔接,单调的生活让他们缺少了情绪出口,内心的崩溃无法向外宣泄,更别提向父母诉说。

而在这种高掌控且缺乏情感滋养的养育环境下,他们自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③ 空心病。

功利化的教育,导致孩子只有外在生活,而缺少内在生活。

这造成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空心病”——

表面看起来跟正常人无异,但其实内心早已绝望无比。

想起某位高考状元曾对心理医生说的一段话:

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他曾是最乖最优秀的学生,却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不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当一个人被阳性力量支配着,一直向外求,而缺少情感上的滋养,

很容易就会陷入无目标、无动力、无兴趣、无感受的心理折磨中。

这种内心上的空虚,很难被拯救。



养育的成功来自于
如实地看见孩子

养育的失败,往往是从父母无法厘清自己的欲望和期待,将其投射到孩子身上开始的。

这会造成两种后果:

首先,是高焦虑的弥散。

父母的焦虑一般来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望子成龙”。

这是一种不甘于平庸的投射,希望孩子能替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另一方面是“害怕落后”。

因为“落后”等于没有社会竞争力,等于人生完蛋,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孩子作为自己的一部分,不能让自己没有面子。

这些焦虑大多发生在无意识层面,很多做父母的,甚至根本察觉不到。

但是,孩子却能非常敏锐地接收到这些焦虑,并被勾起同频的焦虑。

并且,焦虑的双向传递很容易掏空生命的养分,亲子双方的内在能量都不足,关系变得紧张、压抑、矛盾重重。

由此,进一步削弱了情感养育的力量。

无法接纳孩子的真实存在,也提供不了足够信任、安全和抱持的情感滋养。

在这种养育环境之下,孩子感觉不到被关怀、被尊重、被呵护,他的精神内核会早早地枯竭。

而一旦孩子出现异常,又会加剧父母的焦虑,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可以说,有毒的环境,最终吞噬的是整个场域中的人。

而养育的成功则来自于,能如实地看见并尊重生命的规律。

我有位朋友,她是一位全职太太,但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很失败的母亲。

她女儿成绩很差,每天只喜欢做烘焙,对学习很不上心。

但在朋友身上,完全看不见焦虑的影子,反而经常陪孩子一起研究各种好吃的。
女儿也很喜欢这个心灵手巧的妈妈,两人关系特别融洽。

朋友曾说过一句让我感触很深的话:

“不是每个人都要走一样的路,孩子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我又能帮助她,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在她的养育下,小姑娘从小阳光开朗,从来没有因为成绩差而自卑焦虑过。

后来,为了出国深入研究烘焙专业,她开始在学习上使劲,成绩突飞猛进。

最终如愿以偿考进了法国蓝带厨艺学院,学成回国后开了一家烘焙工作室,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烘焙师。


像养植物一样去养孩子

其实,这个朋友才是育儿高手,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

养育孩子,情感养育也很重要,甚至远超于知识养育。

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做到了3件事。

① 给予足够的时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有的快,有的慢。

做父母的,更多是需要灌注耐心去尊重和陪伴,带着好奇心去看看孩子的世界里到底在发生什么。

而不是以某种统一的标准或自己的评估,急急忙忙地打破孩子的既定秩序,给他传递一种高焦虑的感觉。

只要是一颗健康的种子,就必定能发芽和生长。

就像朋友不着急催促女儿搞学习,而是按照她的时钟,先搞兴趣,然后在兴趣的带动下,自发开始搞学习,这是在内驱力启动之下的自然节奏。

其中要耐受很多东西,比如女儿成绩总是倒数、老师的责备、家人的不认同等。

但也只有自己处理掉这部分压力和焦虑,才能给孩子滋养。

② 给予足够的空间。

给足空间,并不是说给予完全的自由,不做任何限制。

恰恰相反,自由来自于边界。

就像下围棋一样,先设定好规则,在规则框出来的空间之内,自然就会发生无数种可能。

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就是在一定的规则和边界之中,让他自由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生。

朋友设定的边界,就是保持日常的上学和社交活动,在此范围内,孩子可以尽情玩烘焙。

这个边界维持着女孩身心健康的基础,而这个空间,则酝酿出了女孩的烘焙人生。

③ 给予足够的情感养分。

良好的、彼此在场的亲子关系,就是一种情感养分。

所谓彼此在场,是指全然看见和感受到真实的对方,

而不是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心不在焉地陪伴。

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被认真对待,觉得自己是一个重要的的人,也能够愉快地和你交流对话,在你的回应之中,内化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客体。

也是指当孩子遇到困难、挑战或者失败之时,能温柔而有力量地陪在身边,给予共情、理解和抱持,承接和帮助孩子消化他难以消化的情绪;

让他感觉无论何时,后方总有一座坚实的、可靠的堡垒。

朋友的女儿在决定出国留学时,面临的是糟糕的功课和外语,一开始毫无头绪,非常着急。

但她如朋友一样,约了一个烘焙局,专心听她的烦恼和抱怨,表示理解她的难处。
两人做完蛋糕,女儿情绪已经平复了一半。

朋友轻轻搂过女儿说:

你的蛋糕已经做得很棒了,说明你从小就是一个有耐心、会专注的人,这是你的长处,所以妈妈并不担心。你要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其他的慢慢来就好。

从那之后,女儿状态稳定了很多,成绩也直线上升。

其实,只要提供适量的资源,随着孩子智力的发育,自然而然能够学习掌握各种知识;

而如果能够提供丰沛的情感资源,孩子将非常幸运地拥有一个完整的内核、一副完整的内驱力以及一个自己热爱且充满可能性的人生。

像养植物一样去养育孩子吧。
 
给足阳光雨露,陪着他一起长出生命的最大潜能,

也许是蔷薇,也许是玫瑰,也许是松柏,无论是哪一种,这就是属于他的圆满人生。

MISS蔷薇,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国家二级咨询师,新书《辛苦你啦,内在小孩》全网热销中,公众号:MISS蔷薇(vlook7232)。

⭐星标我们,经常见面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志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